论《围城》中的饭局描写
蒲俊秀
引言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近年来,对它的阐释层出不穷,但容易被忽略的是,小说中多次出现了饭局描写。钱钟书曾在散文《吃饭》中借“吃饭”为题,对人情百态和世情时弊进行了透彻分析。雷世文和徐东林分别在《人类“掩饰文化”的讽刺文本——钱钟书散文〈吃饭〉解读》《嘲讽世情,切中时弊——钱钟书〈吃饭〉中的人情百态》两文中对钱钟书笔下的吃饭和饭局进行了阐释。但目前鲜有研究者探究《围城》中的“饭局”,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围城》中的“饭局”,并阐释饭局描写在小说中承担的功能与作用。
一、小说中“吃饭”与“饭局”的具体分析
电脑任务栏怎么还原据统计,《围城》中有21处涉及“吃饭”的叙写。其中,有17处对“吃饭”的叙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人物在进行吃饭这一活动,而是包含了许多其他目的和作用。因此,这17处可以从单纯的“吃饭”中独立出来,成为17场“饭局”。
(一)“吃饭”与“饭局”的篇幅对比
《围城》中对“吃饭”和“饭局”的书写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首先体现在描写篇幅上。
奔驰混合动力车型小说对“吃饭”的描写往往几笔带过,用以交代人物的活动或推动情节发展,而对“饭局”则往往花费大量笔墨进行精笔细写,这表明“饭局”在文中的设置有其独特含义与作用。例如,在方鸿渐回乡后,当地中学的吕校长请方鸿渐向暑期学校学生做一次演讲。在演讲当天,小说写道:“明早在茶馆吃过第四道照例点心的汤面,吕校长付账,催鸿渐起身,匆匆各从跑堂手里接过长衫穿上走了,凤仪陪着方老先生喝茶”。[1]35此处仅用寥寥数语就交代了几人吃早点一事。而小说对精心安排的“饭局”则不惜花费大量笔墨进行描写。例如,小说中最长的一次饭局是赵辛梅请褚慎明、董斜川、苏文纨和方鸿渐四人吃饭,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五人从诗词谈到哲学,又谈到婚姻,精彩纷呈。
(二)“吃饭”与“饭局”的不同关注点
小说写“吃饭”时,重点在“饭”,更关注对菜品和人物感受的描写;写“饭局”时,重点在“局”,侧重对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描写。在方鸿渐抵家后吃的第一顿饭上,有方老太太亲手为他做的煎鳝鱼丝、酱鸡翅、西瓜煨鸡、酒煮虾,小说写道:“都是大儿子爱吃的乡味,方老太太挑好的送到他饭碗上,说‘我想你在外国四年真可怜,什么都没得吃!’”。[1]33此处列举的菜品和方老太太的感慨表现了家庭的温暖,重点在“饭”,通过写“饭”来表现家人对方鸿渐的关爱。之后,张先生和张太太为了招女婿,在家中
设饭局请方鸿渐吃晚饭。这场饭局并未对菜品进行描写或列举,只交代了了一句“吃的是西菜”。因为这是一场相亲饭局,重点不在“饭”,而在于借这顿饭来考察男女双方的人品,侧重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
虽然“吃饭”和“饭局”在关注点上存在差异,但二者往往相互浑融。虽然“饭局”的重点不在“饭”,但小说中有不少饭局也涉及对“饭”的描写,既体现出“饭”的特,又包含了“局”的作用。因此,文中的一些饭局与“饭”的描写是紧密结合的,很难截然分开。
二、《围城》中饭局描写的作用
小说对饭局的描写,按其承担的叙事功能可分为三类:一是塑造人物形象;二是增强讽刺效果;三是展示地域文化,丰富小说内容。
(一)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围城》对饭局的描写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尤其是方鸿渐的形象。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被动的人,这在有关他的饭局描写中如实地反映出来:他时常不情愿地、被动地参加一些饭局。
在小说中的17场饭局中,有许多场饭局是方鸿渐被动地、不情愿地去参加的。他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没有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且没有勇气拒绝他人的饭局邀请。方鸿渐不仅在面对饭局邀约时表现出被
动,同时,他在饭局上的表现也是被动而软弱的,这充分体现出他性格中的懦弱、无主见。
方鸿渐第一次被动地参加饭局是受周太太的劝说去张先生家相亲。方鸿渐心底对这场相亲饭局是抵触的,他认为不应该由别人来干涉、支配他的婚姻,同时他对张先生家这种买办家庭也嗤之以鼻,不愿与之来往。即便如此,他在实际行动中他还是选择答应去吃晚饭,因为他认为“去一次也无妨”。在这场饭局的进行过程中,方鸿渐也是被动的,始终在交谈中保持着较低的姿态,似乎低人一等,在无意间就任由别人打趣和讽刺。
在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感情处于暧昧状态时,一次苏文纨邀请他参加一个茶会。方鸿渐打心底并不想参加这次茶会。虽然他直接向苏文纨坦白:“明天茶会谢谢罢。我不想来”,但在苏文纨一句“明天都得来”的强硬态度下,他瞬间便无转圜的余地,默认了答应赴会。这表明方鸿渐在女性面前是软弱的,没有坚持自我的勇气。
到了三闾大学后,方鸿渐同样不能摆脱被动的饭局。汪处厚为了给他和刘小做媒,邀请他去家中吃饭。面对这样一场相亲饭局,方鸿渐内心依然抵触。但在赵辛楣的劝诱下,他还是去了。他本是极其反感他人为自己做媒的,但为了维护汪氏夫妇的面子,不得不说出违心之言。对于心底不喜欢的人和事,方鸿渐并未明确表示自己的情感态度,而是任由他人牵引,处事拖泥带水,正是延宕与软弱的性格使然。
作者通过描写方鸿渐被动地参加饭局,以及他在饭局上的被动表现,从而展现了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这为我们分析方鸿渐的形象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二)增强幽默讽刺效果
火箭少女 和平精英《围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效果能通过文中的饭局表现出来。小说中的许多饭局可以被视为人性展示“局”,承担了揭露与讽刺的功能。
小说中的饭局讽刺了一部分人的虚荣与虚伪。苏文纨有一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短暂的美丽歌词摘 要:钱钟书于小说《围城》中对“吃饭”和“饭局”进行了多次描写。据统计,小说中共有21处涉及“吃饭”,其中有17处实际上构成了“饭局”,重点在“局”而不在“饭”。饭局描写是《围城》的重要内容,饭局的精心设置与匠心叙述也是《围城》艺术成就的一个例证。
关键词:《围城》;吃饭;饭局
50
次邀请方鸿渐、赵辛楣、沈先生和沈太太等人到家中吃饭。在饭局上,沈太太说她此次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研究出了现在全世界女性的特点。沈太太本想借此显示自己的博学与独特见地,但方鸿渐等人心中都明白她的见解不过是一些东拼西凑的观点,拾人牙慧而已,但也不得不假意称赞着,以维护彼此的面子。在这次饭局上,众人的言谈充分暴露了以沈先生和沈太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虚伪。
小说中的饭局还讽刺了一部分人的做作、肤浅与庸俗。方鸿渐有一次应张家之邀,到他们家去吃晚饭,顺便和他们的女儿见见面,这算是一次相亲宴。在饭桌上,张先生充分显示了他的做作。他和方鸿渐谈话时总是在每句话里嵌上几个英文单词,以显示他的“高雅”与“时髦”。有些人偶尔在中文里夹英文,是因为他们不习惯说中文,难以准确地用中文来表情达意,所以在交谈中不经意间就嵌进了英文单词。但张先生本就是中国人,只是因为作为买办要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所以沾染上了这种习气。他频繁地在每句话里夹杂英文,但这并不能给他的形象增添光彩与高级感,因为他出来的话是如此肤浅、市侩。
作者通过描写一部分人在饭局上的言行来揭露人物性格中的缺陷与劣根性,但这种揭露不是严肃深沉的,而是充满了幽默感,是通过笑讽的方式来“笑垮”人物,从而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小说深刻的旨趣。
(三)展示地域特和社会环境
土壤类型虽然饭局的重点在“局”,但也涉及对“饭”的描写,通过罗列不同地方的菜品,不仅能折射出地域饮食特,还能侧面展示当时的社会环境。
方鸿渐和鲍小当初同乘一条船回国,当船到了西贡时,方鸿渐请鲍小吃当地的西菜。西贡隶属越南,但因为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其饮食文化也受法国影响,带有西化特点。作者对这顿饭上的菜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写:“便到一家门面还像样的西菜馆。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黄油、红酒无一不酸”。[1]17虽然这顿饭让两人吃得倒尽胃口,但我们可以从对菜品的描写中感受西贡的地方饮食特。而方鸿渐回家后,方老太太为给他接风而亲手做了一大桌菜,从煎鳝鱼丝,到酱鸡翅,再到酒煮虾,这些都是方鸿渐爱吃的乡味。方鸿渐是江苏无锡人,上述菜品也是无锡的特菜。对这些菜品的列举,不仅显示出迥异于西方的中国饮食文化,还凸显了无锡的地方饮食文化。
在方鸿渐、赵辛楣等人去三闾大学的途上,他们时常要在馆子里吃饭。但他们在这一期间吃的“饭”就不让人感到那么美好了,因为小说主要通过对这部分“饭”的描写来揭示战争年代下社会环境的混乱,物资的贫乏和生活的困窘。他们住进“欧亚大旅社”时,不仅旅店里的咖啡难喝,就连一碗面也让人吃得难受。“面烧得太烂了,又腻又粘,像一碗浆糊,面上堆些鸡颈骨、火腿皮。”[1]157饮食条件的恶劣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连大旅店里的饮食都如此,更何况其他小菜馆呢?当他们一路到了鹰潭
后,饮食条件就更是恶劣不堪了,这可以从“肉芽”中窥见一二。“肉上一条蛆虫从腻睡里惊醒,载蠕载袅,······伙计忙伸指头按着这嫩肥软白的东西,轻轻一捺,在肉面的尘垢上划了一条乌光油润的痕迹。”[1]164此处的饮食可谓让人恶心不已,虽然小说对这部分“饭”的描写不能给人以美感和食欲,却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
无论是地域饮食文化特,还是当时社会环境状况,都能通过小说中“饭”体现出来。作者通过写“饭”的精美来展示地域饮食特,通过写“饭”的粗劣来揭示社会环境的恶劣。
三、描写“饭局”的独特艺术手法
若单独分析每一场饭局,我们能从中发现它们都承担了一定的叙事功能。如果把小说中的17场饭局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我们就能从更大的范围内发现它的意义:与小说中的6场旅行构成结构上的对比和呼应
与饭局相呼应的另一个整体是小说中的6场旅行:即方鸿渐等人从法国到香港;从香港到上海;从上海回无锡;从无锡再到上海;从上海到湖南三闾大学;从湖南回无锡。“吃”与“行”作为人的基本活动而贯穿全文,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在不同的饭局和不停的旅途上奔走着。如果说17场饭局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是吃、坐、静、轻松,那么6场旅行给人的感受就是走、立、动、疲累。在坐与立、吃与行、静与动、轻松与疲累之间,饭局与旅行相互呼应,相互对比,贯穿始终。例如,小说在
写到赵辛楣邀方鸿渐、褚慎明、董斜川等人聚会的那场饭局上,其间的氛围让人感到轻松、幽默、文雅。他们在饭桌上谈论诗词、书画、哲学,虽然其间大有夸耀与虚伪做作的痕迹,但总体上带给人的感受是轻松的,没有与现实处于紧张的对立关系中。但在方鸿渐一行人启程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上,他们显然就没那么轻松安闲了。“汽车颠动利害,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冲口而出的吐,忙掏手帕按住。早餐没吃东西,吐的只是酸水,手帕吸不尽,手指缝里汪出来,淋在衣服上。” “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态,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1]155小说中这处对坐车感受的描写可谓写进了旅途上的辛劳,不独坐车如此,他们在经济上的困窘、饮食上的缺乏都揭示出生活条件和现实环境的恶劣,这些与饭局上的轻松格调形成了强烈反差。
大学生入党思想报告作者写饭局,不单单着眼于每一场独立的饭局,更是着眼于整体,与6场旅行形成呼应与对比,17场饭局和6场旅行构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结束语
《围城》作为钱钟书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对饭局进行描写,通过“吃饭”这一人类基本活动来表现人物,并推动了叙事的发展。“饭局”作为一条线索埋伏于小说中,形形
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对饭局的描写而更加生动具体,小说的幽默讽刺效果也是通过对饭局的描写得到加强。此外,对饭局的描写还展现了丰富的“吃”文化,丰富了小说内容。若将小说中的17场饭局视为一个叙事整体,那么它与旅行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发生了联系,二者不仅相互呼应、对比,还承担了共同的作用——揭示人性。《围城》中“饭局”的被发现以及对饭局描写的作用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钱钟书著.写在人生边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徐东林.嘲讽世情,切中时弊——钱钟书《吃饭》中的人情百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84-85.
[4]雷世文.《吃饭》:人类“掩饰文化”的讽刺文本——钱钟书散文《吃饭》解读[J].名作欣赏,2007(17):43-46.
5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