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如何鉴定与辩伪
碑帖如何鉴定与辩伪
碑帖的鉴定是⼀门复杂的学问,它涉及⾯很⼴。鉴定者必须有深厚的⽂化积累,除对历史的演变要清楚外,还要对⽂字学、⾦⽯学、绘画、雕刻、纸、墨、装璜等⽅⾯有⼀定的修养,当然,更重要的是对⾦⽯碑志本⾝的了解。对于什么时候哪块碑出⼟、断裂、焚毁、佚失、损坏以及损坏哪⼏个字或哪⼏笔、现在什么地⽅等都要了如指掌,不然的话就要给鉴定带来困难。旧时收藏与鉴定碑帖,多以某权威或豪贵者的⾔论为准绳,或只以著录、名⼈题跋、藏印为依据,缺乏全⾯客观的审视,因⽽往往以假乱真,造成很多失误与笑话。很多收藏家在这上⾯吃过⼤亏,可见鉴定的学问之深奥。
但我们也不要将其看得过于神秘⽽⾼不可攀,如果是假的就⼀定与真本有区别,只要鉴别者通过细⼼观察,逐渐具备⼀定的眼⼒,掌握其作伪⼿段,平时多看多⽐较,⼀定有蛛丝马迹可寻,就会发现种种与真本不同的破绽。
点击延伸阅读:碑与帖的区别
⼀、伪造
碑帖多以拓本或拓⽚的形式出现,若⼀见到⿊底⽩字、纸⾊泛黄,甚或有名⼈题跋的碑帖,就如获⾄宝,以为见到了⽂物,岂不知其中赝品⼤量存在,若不辩真伪盲⽬收藏,不但浪费了感情,且徒然贻笑⼤⽅。
伪造现象在碑帖发展史中已不鲜见。伪造,简⾔之即⽆中⽣有,⽆原⽯与拓本⽽凭空根据某碑志或帖上某⼈的书法,再摘⼀段古⼈⽂章或诗词,⼆者结合刻⽯以欺⼈。如传说中⼤禹时代的《□嵝碑》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伪物;周穆王"吉⽇癸已"四字也是后⼈妄写;三国时张飞《⽴马铭》显见是后⼈所造。若史学家对此不加考证信以为真,以此订正史实,岂不越来越糟。对伪造者,因⽆原⽯原本可对,所以需要了解其如何从碑帖摹制⽽来,再根据史实推断,抓住伪造中破绽,才能证明是赝品。法帖中作伪现象更为普遍。如《淳化阁帖》,前⼈就曾批评编者王著鉴别不精,其中伪迹甚多,如苍颉《戊已帖》、夏禹《出令帖》、孔丘《延陵帖》汉张帝刘□《⾠宿帖》、张芝《冠军贴》、《欲归帖》、《⼆⽉帖》等等,都是伪物。
⼆、重刻
⼀般来讲,只有当时书丹上⽯或按墨迹摹勒上⽯镌刻的碑刻,称之为原刻。原物已毁或早已失传,因⽽重刻的叫"重刻"。重刻⼀般分三种情况:
1、依原迹重刻如元赵孟頫《福神观记》即清吴荣光重刻。
2.依旧拓重刻如虞世南《夫⼦庙堂碑》,其碑原刻未⼏即毁,唐时丞相王旦重刻,⼜毁;宋王彦超等再重刻。
3、摹写重刻如秦《峰⼭刻⽯》久毁,宋郑⽂宝以南唐徐铉摹写本重刻之。古代之碑在当时就⼀刻再刻者屡见不鲜,如《峰⼭刻⽯》就有许多重刻本流传于世,后⼈评价其次第为:长安第⼀,绍兴第⼆,浦江郑⽒第三,应天府学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邹县第七,由此可见⼀斑。总之,重刻的⽬的还是为了再现原物以飨后⼈,故刻⼯⽐较严谨认真,尽量恢复原状,其⽤意与下⾯"翻刻"有所不同。
三、翻刻
另有⼀种,原⽯尚在,依拓本再刻谓之翻刻。
鸡血藤的作用>我国有几个省级行政区描写月亮的好段翻刻之因有三:
⼀、古时名碑因路途遥远椎拓困难,为取⽤便易⽽以旧拓翻刻之,如欧阳询《九成宫碑》,
宋、元、明、清皆有翻刻;
⼆、原刻损泐过多,以旧拓翻刻之,如先秦《⽯⿎⽂》,宋、元、明、清皆有翻刻。
三、原⽯尚在,然椎拓不便,或原⽯已佚,碑贾翻刻充作原拓、旧拓,鱼⽬混珠⽽牟利,如:《四⼭摩崖》、《云峰⼭全拓》、吴《天发神谶碑》等。
此种翻刻本,因牟利新切,故往往粗制滥造,⼤都仓促刻成,刻⼯⼜多半是⽂盲,字画错谬很多,⽽且原碑尚在,因此没有什么价值。这种翻刻种类颇多,有⽊刻、砖刻、泥墙刻等等,其中尤以⽡灰拌⽣漆或泥⼟制版翻刻的最为恶劣,且上市最多。
四、其他作伪⼿段
为使作品更逼真,更有价值,还有⼀些作伪⽅法。如染⾊充旧,即⽤茶叶或颜撩将新纸染⾊仿旧。但这种作法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看去总觉不舒服。⼜如题跋作伪,即将真本题跋割下,装裱在伪本上。这种移花接⽊的办法很容易蒙蔽⼀些迷信名⼈收藏题记的⼈,故决不能盲⽬依靠题跋来论真伪。遇这种情况,除要确定题跋和原帖的真伪外,还须注意题跋内容是否与帖相符,帖内是否钤有题跋⼈的印章。还有嵌蜡填、补考据处⽯花及在拓本⽯花处填墨以充旧的,这种作伪效果往往很不⾃然,仔细观察即可辨认。
还有伪刻名⼈印章作伪的,⽆⾮是骗取收藏家的信任,但此种伪印除艺术不佳、格调粗俗外,时代不同的印章⽽所⽤印⾊却往往完全⼀样,且钤印的位置也显杂乱⽆章。
另外,更有甚者,将整个拓本全部按旧拓⽤墨涂描⼀遍,还有根据旧拓制成锌版,然后将锌版腐烛后拓墨充旧者,这些更不易辨认。
五、辨真伪
综上所述,⾯对如此繁杂的作伪⼿段,那么,若⼿中捧着⼀本⾃认为良好的旧帖,我们应如何去辨别其真伪呢?遇到这种情况,⾸先要冷静,⼼静才能详细观察,综合考虑,不致急躁武断。然后仔细观察作品字⼝是否有神,有⽆涂墨现象,纸与墨是否相合,再观其⾸尾有⽆名⼈题签、题记,有⽆收传印记,题记和印章与拓本内容是否相符,有⽆张冠李戴,再看整本是否染⾊,考据处是否有拼补或描填痕迹。若拓本真实,题跋、印章亦可靠,便有可能是善本,还须进⼀步推敲。若拓本好,但⽆名⼈跋与印,亦不失为善本。但若拓本有问题,即使题跋可靠,亦只能是次品或资料,不具⽂物价值。
总之,各种作伪⽆论⼿段如何⾼明,钩摹如何精细,与原⽯相⽐总有⼀定距离。第⼀,字划神⽓不同。真品精神⼗⾜,伪品萎靡不振。第⼆,⽯花不同。经过天然风化⽽剥落的⽯痕⾮常⾃然,⽽伪品⼈⼯椎凿痕迹颇浓。如再仔细观察,必然还有遗漏点划或错字出现。旧拓本皆采⽤当时佳墨精⼼椎拓,墨⾊浓重黝⿊、纸墨相发,神采飞动,每⼀展卷,总是墨⾹四溢,令⼈神怡⼼旷,⽽伪作则多⽤近时劣墨,平淡粗劣,且⽆墨⾹。故作伪者其他皆可修饰,唯墨⽓⽆能为⼒。
六、观⽯花断年代
如果各种迹象表明,此本绝对是真品,虽⾮精品,但亦⾮伪造,就是不知是何时所拓。那我们除根据纸质与墨⽓推断外,就需要借助字⼝的肥瘦与观察⽯花的泐损情况来断定年代的远近了。如今看到的碑,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近年,虽已逐步采取了⼀些保护措施,但在这之前,这些碑都是暴露在光天化⽇之下,历经风⾬的侵蚀,有些地⽅开始出现⽯⾯⾃然剥落的痕迹,即"⽯花"。有些地⽅出现⼈为的划痕或⾃然⼈为的断裂现象,有的⼀断为⼆,有的断为三节,更有甚者已渐为残⽯碎⽚。
经过历代⽂⼈墨刻、商贾、盗墓者的不断推拓,碑的字⼝由初刻时的肥厚圆润⽽逐渐变得细瘦⽽枯⼲。这些潜移默化的微⼩变化,为我们给碑帖断代提供了依据。(佚名)
游泳好处和坏处
《圣教序》北宋初拓选页
碑帖,过去俗称“⿊⽼虎”,它既是⼀种有⽂化历史内涵,⼜有艺术品位和⼯艺加⼯三者相结合的
艺术品。
我们的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学形式和书法家的⼿迹经过名匠刻⼿,刻凿在悬崖和⽯碑上,因此碑⽯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著名的墨迹,刻在⽊板上可⽯上汇集⽽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化的重要⼿段。以后⼈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字资料。为此,这些“碑帖”就有真实性、时间性、⼯艺性和艺术性。由于⽂化商品能在市场流通,也就有经济的价值,所以鉴赏就成为重要⼿段。
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的鉴别,由于原碑⽯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据史料记载,宁代黄庭坚曾有记孔庙碑的“贞观刻”,以千两黄⾦所购得。这说明了虞世南《孔⼦庙堂碑》的价值。然⽽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质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收藏家罗振⽟公开出售由他鉴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庙堂碑》,价值140⼤洋,张叔末藏《成武本庙堂碑》值120⼤洋。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真正学习鉴赏碑帖,成为许多收藏者的兴趣,从对碑帖的整体认识来说,鉴赏也是由表及⾥,有各个不同的侧⾯。⾸先映⼊眼帘的是拓本的装潢,各种旧拓本特别是古拓本,有不同时期的式样,因此,“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装时代特征,再是对拓本纸张和拓本具体的墨⾊和效果,这则是对材料和技法的客观分析了。
南宋以后,碑帖的制伪⾼⼿越来越从拓法上和刻⽯上下功夫。所以进⼀步鉴别出书法的风格、⽤笔等,这就成了鉴赏中的主要依据。再有鉴别碑帖的辅助依据,即题签、印鉴、题跋等这些⽂字,都能帮助我们鉴定真伪。
《宝贤堂帖》初拓选页
延伸阅读(⼀)
碑与帖的区别
开学第一课作文600字
碑的称谓最早始于汉。据清代《说⽂》学家王筠的考证,最早的碑有3种⽤途,即宫中之碑,竖⽴于宫前以测⽇影;祠庙之碑,⽴于宗庙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诸侯和⼤夫下葬时⽤于牵引棺⽊⼊墓⽳。由于这些实⽤的⽬的,最早的3种碑上都是没有⽂字图案的。好看的偶像电视剧
帖最早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后来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流传,于是把它们刻在⽊头、⽯头上,可以多次拓制,这样就把刻于⽊⽯上的这些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为帖。
认真概括起来,碑、帖有以下⼏⽅⾯的区别:
1.制作⽬的不同最初的碑没有⽂字,后来为托顽⾦之坚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字,并且从最初的随意刻画到庄重严整、⼀丝不苟,其主要⽬的是追述世系、记叙⽣平、歌功颂德,⽽不是传扬书法,所以书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多不署书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内容⽽轻书写的。刻帖的⽬的是传播书法,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所以书法的优劣是它的选择标准。只要是名家的书作精品,即便是只⾔⽚语的⼀张便条,也照样收⼊,很少顾及内容。
2.书体不同碑的历史悠久,所⽤书体在隋以前都是庄重肃穆的篆、⾪、楷书。直⾄唐太宗御笔亲洒,才开始有⾏书⼊碑。草书刻碑除升天太⼦碑外,绝少有。⽽刻帖⼀事始⾃赵宋,多数是诗⽂简札,所以⾏、草书及⼩楷居多。
3.形制不同碑是竖⽴在地⾯上的⽯刻,多数是长⽅形,也有圆顶、尖顶的,虽然有⼀⾯字的,但也有两⾯以⾄于四⾯刻字的。丰碑巨碣动辄丈余⾼,⽓势宏伟。帖因为多取材于简札、书信、⼿卷,故⾼度⼀般在⼀尺上下,长则⼀尺⾄三四尺,呈横式,多为⽯板状,只在正⾯刻字。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