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近代国际关系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你一定要幸福 歌词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
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
·谈判:1643年起就开始了和谈。在奥斯那布吕克参叫谈判的是皇帝、瑞典,德意志新教诸侯和城市的代表。在闵斯特谈判的是皇帝、法国、西班牙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的代表。和
约1648年10月24日才签订,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
特劳特曼斯道夫:皇帝的首席代表,在和会中极端不利的形势下,为哈布斯堡王朝得到了最佳的处理,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保存下来,就是保持了其在中欧的地位。
1.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他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政策。
·共和国和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
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组织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克伦威尔(Cromwell):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参加反封建王权斗争,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1649年镇压平等派运动之后,就开始历时三年的侵略爱尔兰的战争。任护国主后,其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殖民霸权,大陆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东莞景区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克伦威尔1650年制定《航海条例》并于1651年颁布。规定:(P11)。英荷间未经宣战,便开始了军事行动。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荷兰1654年6月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压制荷兰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后由于丹麦缔结商约,英国船只得以通过松德海峡幽禽指的是什么鸟,自由进出波罗的海。
英国参与法西战争:1655年利用海盗之助,引起与西班牙的战争,次年夺取牙买加。(补充)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1667年7月《布雷达和约》。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1674年2月《多佛尔和约》,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小结:纵观英荷战争,英国是实际上的胜利者。荷兰基本上接收了航海条例,逐渐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而英国则逐步扩大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国借助航海条例,海外贸易大发展,海上势力不断增强。到17世纪末,英国对荷兰已占压倒性优势。英荷战争动摇了荷兰的国际政治地位。光荣革命后,威廉登上英国王位,使荷兰经济上和政治上更加从属于英国。
·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关系的变化:①英法同盟的结束,以英法争霸开始,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的主要矛盾;②英荷建立特殊关系;③在争夺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采取主动态势。
1.3 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一、《比利牛斯和约》(1659):内容
马扎然意图利用法西联姻,擦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是波旁往事取代哈布斯堡王室在西班牙的统治,从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西王腓力四世同意将女儿价格路易十四,为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隐患。
评价:法国为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十八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失去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路易十四沿袭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对外扩张政策,梦想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扬言要“夺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成为全欧洲的主宰”。企图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莱茵河等处的天然
疆界。
⑴“遗产战争”: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企图夺取西属尼德兰(比利时)。(过程P14)1668年法西《亚琛条约》。遗产战争在英、荷、瑞干涉下结束,说明实力过分强大的法国已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其扩张政策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警惕。法国的让步也反映了法国的势力还不足以与多国为敌,路易十四因此更重视外交的分化联合作用,荷兰因在反法联盟中充当主角,成为法国下一个战争目标。
⑵法荷战争(1672——1678):原因(P14)联合英国1672年攻荷。
1678年法荷《奈梅根和约》 内容(P15)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使勃兰登堡陷入孤立。《奈梅根和约》是法国霸权鼎盛的标志。
⑶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1685年,法国取消南特赦令(1598),迫害新教徒,引起新教国家不满。1688年,路易十四再一次对“天然疆界“的追求,是侵占巴拉丁那特。欧洲出现反法浪潮,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成为法国的死敌,两国斗争贯穿整个18世纪,
英国成为反法“大同盟”的发动者。反法“大同盟”,包括英国、荷兰、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勃兰登堡。1697年《立兹威克和约》从内容上是欧洲恢复到了战前的状态,影响:削弱了法国的霸权地位。《立兹威克和约》是法国霸权开始衰落的标志。法国的政治地位在战后逐步下降,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盛况。英国在国防和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都得到了加强,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加欧洲事务。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国际政治地位,能够继续以大国的身份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连续不断的战争损伤了法国的元气,在英、荷等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仍保留封建专制,经济落后。法国在竞争中慢慢丧失了优势地位,在与英国的抗衡中落于下风。几次战争表明,保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追求霸权只能导致衰落。
三、奥土战争:法土1536年结盟,给了土耳其进攻奥地利以重要助力,对土耳其发动战争起了鼓励作用。奥土战争主要因争夺匈牙利而起。第一阶段,1683-1684;第二阶段,1684-1690;第三阶段。1690-1698。1683年,土耳其50万大军进攻维也纳(P16)1699年1月,突遇各方签订和约,总称《卡洛威茨和约》:奥地利获得匈牙利,波兰获得乌克兰的一部分领土和波多利亚、卡明涅茨要塞,威尼斯获得摩利亚半岛。土耳其占领匈牙利的梦想破灭,不仅兀立在对外扩张,反而成了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奥地利获得匈牙利已扩
充势力的计划得到实现,在东南欧的势力得到加强,也保持了大国地位,能够继续与法国等欧洲列强进行竞争。
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乌德勒支条约》
⑴成都小吃街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在遗嘱中将西班牙连同新旧大陆一切领地传给路易十四之孙,腓力普·安茹公爵,条件是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西法两国不得合并。法国和奥地利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引起战争。
⑵法国对欧洲大同盟的战争:1701年9月,欧洲反法大同盟组成。英、荷、奥为主体。反法各国各有所想::荷兰只求解决来自法国的威胁与订立商约,担心英国海上实力扩大;其他盟国则担心奥地利占领西班牙后,恢复哈布斯堡在欧洲的霸权。英国国内托利党掌权后,反对辉格党参与欧陆战争的政策,对法妥协。北方大战朝有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英国担心俄国取得波罗的海把全会威胁英国在东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特权。英国不想彻底击败法国,以便利用法国对抗俄国。英国担心奥与西班牙合并,建立哈布斯堡欧洲帝国的局面。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⑶《乌德勒支和约》:1714年4月,以法国、西班牙为一方,英、荷、普、萨、葡为一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奥法签订了《拉斯塔特和约》。两条约统称为《乌德勒支和约》。内容: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第一次将“势力均衡”概念正式写进条约。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占有了不少战略要地,并开始了夺取法国美洲殖民地的进程;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法国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保住大陆强国的地位,但海上势力却被大大削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使原来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得以扩张领土,为日后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笾1.4 18世纪欧洲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
伊凡四世(1533-1584)起,俄国为争夺出海口而不断征战。在北方波罗的海,俄、瑞、波争斗不断。北方失利后又将矛头指向黑海。俄土战争。彼得一世(1682-1725)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将路上的地域性蚕食转为争夺海洋,想要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⑴北方大战(1700——1721):彼得一世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发动对瑞典作战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1700年8月19日,即俄土《君十坦丁堡和约》缔结第二天,俄国向瑞典宣战。历史二十一年,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
⑵《尼斯塔得和约》:1721年8月,俄瑞在芬兰的尼斯塔得签订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站稳脚跟,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瑞典北方强国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从此衰弱下去。
(俄国争夺黑海出海口的计划终彼得之世尚未完成,后由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下来)
·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继承战
普鲁士的崛起:腓特烈二世(腓特列大帝)(1740-1786)热衷于德意志霸业和军国主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腓特烈二世以割让西里西亚作为承认玛利亚·特利萨王位的条件。12月,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奥地利得到英国财政援助和俄国道义支持。1741年
11月,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柏林和约》,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一些公爵领地。1745年12月,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德累斯登和约》。
⑶《亚琛和约》:奥普战争发展为英法为核心的两个集团的战争,1748年1月18日,《亚琛和约》,特利萨的继承权获承认,但却将西里西亚个给了普鲁士,将一部分奥属意大利的土地个给了撒丁王国。加强了英普的实力,削弱了法国和奥地利。英法矛盾加深,不就爆发七年战争。普鲁士成为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对手。法国因普鲁士在真正中的欺骗行为而生恨,法奥面临共同的敌人普鲁士,长期敌对关系开始松弛,在反普目标上走向联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