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bap组合
作者:屈甜利
来源:《商》2015年第29期
作者:屈甜利
来源:《商》2015年第29期
摘要:特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热点,贵州特农业的持续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从特农业的内涵分析着手,详细分析了贵州发展特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总结贵州特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对贵州特农业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贵州;特农业;SWOT分析
一、特农业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特农业的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认为,特农业的内涵是:为了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效益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特”的农业生产或服务,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特农业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以本地特资源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进行
合理的生产布局,通过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地方特农产品,形成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
二、贵州发展特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自然条件:(1)多样的自然气候。全省气候温和,发展特农业的自然气候环境得天独厚,可分为温热农业气候区、温暖农业气候区、温和农业气候区、温凉农业气候区和高寒农业气候区。(2)充沛的水热条件。贵州自然水热资源条件好,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平均相对变率小,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构成光、热、水最佳匹配。(3)独特的农业地质背景。贵州丰富的地矿元素赋予特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优势,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集中、特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特农产品区域。(4)多类型的土壤资源。贵州土壤类型较多,省南部和东部主要分布红壤,中部地区广泛分布着黄壤,西部以黄棕壤为主,亦有少量黄壤;同时,境内还发育石灰土、紫土、山地灌丛草甸土、沼泽土及水稻土。不同的土壤类型满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特殊的适宜的土壤环境。
纷纷 2.资源禀赋:(1)绝佳的生态环境。贵州工业化程度较低,农用土地平均单位面积“三废”排放量小,对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适宜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特优质农产品。同时作为唯一的“国家公园省”,2016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45%,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拥有药用植物资源达4419种,拥有饲用植物1800余种,农作物40多种,大宗蔬菜100多种,果树127种,以及编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的畜禽品种39个,同时还拥有烤烟、高粱、茶叶、辣椒、油桐、核桃等特经果,牛、香猪、乌鸡等特禽畜,生物资源丰富多彩。(3)丰富的能源及劳力资源。贵州全省年产原煤1.91亿吨,年发电量1703亿千瓦时,是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全省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不能满足劳力就业需要,除相当一部分向城市转移以外,全省农村剩余劳力有300多万人。
韩国著名化妆品品牌 3.区位交通:贵州是西南人海的主要通道。2015年贵州将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形成省内4小时交通圈,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可实现县城20分钟以内上高速公路。同时,“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基本形成贵阳连接周边各省会中心城市2小时和通往全国主要经济区3至7小时的快速铁路系统”,物流条件将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面向北东南三面市场的农业区位优势将凸显。随着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的推进和中、东部产业结构调
整的加速,贵州将成为中东部地区以及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港澳、东南亚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地,竞争优势明显。
4.产业基础:(1)中药材产业。贵州已形成以益佰、神奇等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集和以贵阳为中心的“环贵阳制药产业带”,具备了较强的中药材产业基础。(2)茶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基地,茶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1254家,拥有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茶叶加工企业集。(3)蔬菜产业。构建的杭瑞、兰海高速公路沿线的夏秋耐寒、半耐寒、喜温蔬菜产业带和三都—兴义、镇宁—关岭一线冬春喜温蔬菜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全省蔬菜生产经营组织和大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老干妈”和“黔山牌”蔬菜等品牌产品已批量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出口新加坡、越南等地。(4)酒文化。贵州的酿酒文化极具民族和地方特,全省规模以上酒的制造企业101家,拥有茅台、习酒、董酒等知名品牌,政府推出“一大十星”名优白酒企业,并将打造黔北、黔中、黔南名酒基地。(5)渔业。遵义县乌江镇建成全省最大的网箱养鱼基地,打造的“乌江鱼”品牌远近闻名,产品远销到云南、湖南、重庆等省市。笑容
5.示范园区建设:贵州把推进“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动贵州省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转型的重要载体,全面促进农业增收增效。同时,贵州省从实际出发,引导企业和新建项目向各类开发园区集中,形成特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聚集区企业间资源共享程度高、协作配套能力强、聚集效应好的特点。示范园区的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特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劣势(Weakness)
1.生态环境脆弱:贵州国土面积的92.5%为山地和丘陵,61.9%为喀斯特地貌,全省石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典型的山地农业,耕地破碎、分散、不平整,连片面积不大;中低产田土比重高,有效灌溉面积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薄弱,特产业发展限制因素较多。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加重。
2.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水利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抗旱能力弱等问题突出;特农产品集中产区道路、田间生产作业道路缺乏;设施农业比重低,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突出;农业机械运用率比
较低,大部份地区仍靠传统的人畜劳作,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耕地的减少趋势与人口的增加趋势相互交织,且减少的耕地大部分是生产能力高的良田,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农业园区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山区特农业的发展。
3.从业人员素质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知识少。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化程度低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绝大多数,农民一般为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各级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当作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接受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弱,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下滑,对特农业发展的制约十分显著。
4.农民收入水平低: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34元,居全国倒数第二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与全国的差距由上一年的3164元扩大为3462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贫困面大,脱贫基础脆弱,农民增收困难,因灾、因病返贫率较高。
5.产业化水平不高:(1)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视程度不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引导和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政策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差距。
(2)普遍存在农业开发资金不足问题,各类融资渠道不畅,国家、省的涉农资金整合不够完善,社会人员投入涉农行业的积极性不高。(3)多方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还不规范、不稳定,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4)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带动能力弱。
(三)机会(Opportunity)
1.黔中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黔中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包括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食品基地、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要求“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农业和绿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黔中经济区上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为贵州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农业尤其是特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空间。
2.政策利好
快递驿站 3.经济形势良好:近年来贵州省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状态,GDP增长率持续高于国家GDP增长率,2013年贵州经济增速更是跃居全国第一,全年生产总值8006.79亿
元,比上年增长12.5%,人均GDP为22922元,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全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项主要指标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为我省特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dnf名字大全 4.居民消费转型: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品质好、有利于健康、无公害的绿食品越来越青睐,对乡野观光和体验农村生活的自然休闲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将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将大幅增长。据各国经验总结,当人均年收入在500-800美元时,人们从温饱型转为小康型,消费从“吃饱”转为“食物要营养、安全、生态、方便”,同时外出观光旅游消费处于迸发期。2013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7.07元,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13702.87元,已进入消费转型期。
5.自然环境优越: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舒适宜人。贵州地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山水风光、奇花异木。拥有百里杜鹃景区等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景区等2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遵义会议会址等39个国
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遵义、镇远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又新增荔波漳江等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雷山县等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白云蓬莱仙界等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农民创办的“农家乐”也在全省遍地开花。
(四)威胁(Threat)
1.市场经济发育欠成熟:(1)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信息有效度低,农户生产缺乏预见性,农民市场风险无法降低,农产品精品名牌少。(2)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农业市场主体培育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待提高;二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还未形成规模发展。
2.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一方面,各地特农业的迅速发展及结构趋同加剧了国内特农产品市场的分割,贵州特农业的市场销售半径和市场份额受到其他省市特农产品的挤压;另一方面,由于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特农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各种农业技术标准),出口难度较大,同时面临国外优质特产品的冲击。这对于进一步扩大特农业规模并促其产业化发展形成市场约束,是特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政府引导及扶持力度不够:贵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投资扶持农业的能力有限;工业不发达、城市化率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强;政府鼓励、引导扶持社会投资农业产业的政策措施还不够,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还不高。2013年,省级财政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实现了总量持续增长、比例稳定提高的基本要求,但其中用于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的投入增速尚不及总体增加的速度。除畜牧业、马铃薯、茶叶、蔬菜、精品水果等优势特产业外,中药材、小杂粮等一些特产业仍然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此外,科技投入不足,目前贵州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2%,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