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上海语文春考冲刺:传记类文言文之句子翻译、实词、虚词突破
课程主题: 传记类文言文之句子翻译、断句、虚词突破
授课时间:2017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 句子翻译原则;
2、 断句技巧解析
3、 虚词突破
4、 常考虚词、实词整理(见最后附录)
教学内容
知识精讲:
一、专题知识梳理
做好基本要求,字字落实,在对应文本联系上下文进行语意的调整。具体方法如下: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简而言之:要忠于原文,通顺表述符合语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例翻译是不妥的。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解析】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解析】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解析】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示下,莫不响震失。(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的。   
【解析】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解析】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解析】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解析】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到。 
【解析】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到。
句式整理: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表被动的“于”字句
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析:①慈父见背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帝感其诚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④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2定语后置
⑴中心语+定语+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⑵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⑶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⑷用数量词作定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3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⑶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⑷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
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四)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 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 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省主语
1承前省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余)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余)弗之怠。(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
省介词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例题精讲】
例1.
①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
②元载、王缙之为相也,上日赐以御馔,可食十人,遂为故事。丁巳四月,以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八月,常衮上言:“餐钱已多,乞停面馔。”许之。
20.把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例2.
①杨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力弱,吏人忧恐。珑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乱发,钲鼓鸣震。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荆州刺史赵凯,诬奏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注]①:同“璇”。  ②渠帅:首领。
18.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建武中就  (          )  (2)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          )
3)乃令马车前  (          )  (4)布马惊       (          )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译文:                                                                                                                             
2)潜令亲属诣阙通之。
译文:                                                                       
例3.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③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食后,出门而望(          )    (2)乃一得(            )
(3)更别塘求钓处(            )        (4)问之常钓家,如是(         )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饵钩而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
梁贾说
    苏轼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
1、解释加点字:(4分)
(1)杏实、海藻(        )          (2)则唾而不(        )
(3)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        )  (4)前之丑稍稍复故(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
                                                                                       
【课堂练习】
1. 奉贤区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令进学文渊阁。忱自陈年少,乞预,帝嘉其有志,许之。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宣德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遗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忱一切治以简易。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如况钟及松江知府赵豫辈,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常诣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钱谷巨万,一屈指无遗算。尝阴为册记阴晴风雨,或言某日江中遇风失米,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有奸民故乱其旧案尝之。忱曰:“汝以某时就我决事,我为汝断理,敢相绐耶?”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忱计明盔浴铁工多,令且沃锡,数日毕办。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驺:zǒu,古代养马驾车的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擢刑部主事    (        )        (2)忱工部右侍郎    (          )
  (3)松江相视水利 (        )        (4)敢相          (          )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3分)
                                                                                               
  (2)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2分)
                                                                                           
2. 七宝月考
①赵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②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③光武破寻、邑,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书,乃惊曰:“赵真长者也。”后拜怀令。
④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⑤其年,迁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⑥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传》)
17. 解释文中下列加点字词。(4分)
(1)无相者(          )                        (2)于是举义行(         )
(3)“律不可枉也”中“枉”的意思是(    ) 
A.屈就  B.冤枉  C.空白  D.歪曲
(4)“帝令熹典边事”中“典”的意思是(    )。
A.标准  B.主持  C.抵押  D.祭祀
19. 翻译文中直线句(6分)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3.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                  奇:稀奇
B.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                          坐:受珠链而获罪
D.贞累固辞                            启:禀告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
                                                                                             
二、断句题
【方法引导】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与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字,多代,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也问事。问事的还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等,另”“”“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三、看虚词,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⒈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后停顿。
⒉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⒊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⒋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⒌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⒍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字前面要断开)
例1.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11.下列对稳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例2.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3.
①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
②元载、王缙之为相也,上日赐以御馔,可食十人,遂为故事。丁巳四月,以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八月,常衮上言:“餐钱已多,乞停面馔。”许之。
③衮又欲辞堂封,同列不可而止。时人讥衮,以为朝廷厚禄,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④臣光曰:君子耻食浮于人,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讥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平章:当时相当于宰相。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19.第⑧段画线部分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B.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C.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D.所以,养贤不能,当辞莅,不当辞禄。
例4.【七宝月考——赵熹】
②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18.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是一项是(    )。(2分)
A.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课堂练习】
1. 【七宝开学摸底考】——张仪传
③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18.第③段画线句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B.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C.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D.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2. 建平高三期中考——赵公
③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17.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B.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C.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D.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3. 杨琁①传
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21.  用“/”给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
三 迁 为 勃 海 太 守 所 在 有 异 政 以 事 免
三、虚词选择题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词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
1、虚词分类
(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
①代词:之、何、其
②副词:乃
③连词:而、且、与、则、若
④介词:因、为、于、以
⑤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
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
①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不是”。
②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
③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多么”。
④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恐怕”,与“乎”构成反问语气。
2、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 “乃能屈志戎旅”中的“乃”易误解为“于是”,而结合上文“幼有业尚”和下文“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可以看出,此处转折之意明显,应作“竟然”讲。
(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因载而与之俱归”中“之”用在介词“与”后作宾语是代词,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显然不同。
(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词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例1.
沈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母故              ②而告成功
B.①饭之去              ②涵淡澎湃为此也
C.①评者谓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鱼肉
D.①入姓名              ②今智乃反不能及
例2: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号难治,乃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饥民赖全活        吾一日长乎尔
    B.至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不然
    C.去其桎梏饮食之    恍惊起长嗟
    D.决狱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3.
①传
①杨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力弱,吏人忧恐。珑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荆州刺史赵凯,诬奏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1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而家         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         
B.贼众多琁力弱    连词,表承接关系
C.郡境清         介词,因为               
D.乃噬臂出血        副词,却
4.                                   梁贾说
    苏轼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妾妇之罪!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B呼吸山川之秀,饮泉香      乡人憎其行
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      则向墙欷歔
D 倦游归    子无瘿归
【课堂练习】
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节选自《诸子喻山水》)
19.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谓也(《秋水》)
  B.顷,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C.不知将军宽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不知东方曝郑爽疑患抑郁症之既白(《前赤壁赋》)
2.
宣德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遗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19、下列与“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汝以某时就我决事                B、忱一切治以简易
C、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木欣欣以向荣
课后作业:
【华二期中考试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16-22题。(18分)
①卢承庆字子馀,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终率更令、范阳郡公。
②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③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
④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注】度支尚书:官名。掌贡赋和税租,量入为出,故名度支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五品选(       
(2)其能人善类此(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
与高祖故(    )
A.向来    B.从容    C.正直    D.交往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
晦朔无荐(    )
A.荐举    B.进献    C.祭品    D.多次
19.第②段画线句有三处断句,用/表示(3分)
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
20.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匆匆的近义词21.第②两段卢承庆的言论分别反映了他                  的为人品质。(2分)
22.就第④段卢承庆更改“坐漕舟溺者”考评等第一事作简要评析。3分)
                                                                                               
                                                                                             
参考答案:
一、实词
【例题精讲】
例1.
20.4分)皇上每天把御用的食品赏赐给(他们),可供十人吃,于是成为旧例。(,省略、故事1分)
例2.
18.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答案:(1)封地(2)逐渐(3)处在(4)同“燃”,燃烧
20.答案:(1)桓帝喜欢他的才能和外貌,下诏书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2)(杨琁)暗中让亲戚、下属到朝廷诉说这件事。
例3.
16.(4分)(1)通“早”(1分) (2)间或(有时)(1分) (3)到(1分) (4)大多(全、都)(1分)
18.(6分) (1)把钓钩装上鱼饵投到水里(译出大意1分,重点词“饵”“下”各1分) (2)等到天黑回来,那些钓得的.鱼与午前一样(译出大意1分,重点词“逮” “比”各1分)
例4.
10、(1)吃(2)回头或回头看(3)更换(4)渐渐(4分)
11、(1)(梁贾)想旧都的人和邻里,十分之九比不上自己。(补主语,十九 ,莫若)(3分)
  (2)你怎么足够配得上我,赶快离开。(若,当,亟)(3分)
【课堂练习】
1. 奉贤区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擢刑部主事    (不久 )        (2)忱工部右侍郎    ( 升任、调任 )
  (3)松江相视水利 ( 到……去 )    (4)敢相          (  欺骗 )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3分)
      他管理(控制)下属,即使是低级闲杂的官吏,也都坦诚的询问、采纳他们的意见。
  (2)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2分)
      不久,皇帝下令催促制作几百万副盔甲。
2. 七宝月考
四、阅读文章,完成17—21题(18分)
17.(1)通“拒”,抵抗、抵挡        (2)提拔    (3) D    (4)B    (4分)
19. 邓奉在南阳造反(反、介宾短语后置句,1分),赵憙向来(平素)与邓奉交好(素、善1分),屡次写信给他(数1分),急切地指责他(切 1分),而造谣的人就诬告赵憙与邓奉合谋(1分),帝对此感到怀疑(1分)。(每个分句1分)
翻译:赵憙字伯阳,南阳郡宛人。从小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死,无子,赵憙时年十五岁,一心想着为兄报仇。于是操练兵器,结交宾客,后来就去复仇。而仇家都生病了,无人抵抗他。赵憙以为因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者想法,暂且放弃而离去。回头对仇者说:“你们如果病愈,应远远避开我。”   
    更始即位,舞阴县城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守节义,非常著名,愿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赵憙还不到二十岁,召见后,即任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让他到舞阴,李氏就向他投降。光武攻破了王寻、王邑,赵憙受了伤,有战功,回来后拜为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平素与邓奉友善,屡次写信给他,急切地指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诬告赵憙与邓奉合谋,帝以此感到怀疑。等到邓奉失败,光武帝搜得赵憙写给邓奉的信,于是大惊道:“赵憙真是一位长者啊。”后来拜为怀县县令。
    大姓李子春起初担任琅邪相,豪强掠夺兼并,为人所患。赵憙一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未查出,就极力查问其中的,逮捕拷问李子春,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为他说情的达数十人,最终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病重将死,光武帝亲临看望赵王,问他有什么要说。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相好,今犯罪,怀令赵憙想杀他,愿乞求留其性命。”帝说:“官吏奉法,法律不可歪曲,你再说还有什么要求。”赵王再没有说话。
    这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盗贼很多,赵憙与诸郡讨伐追捕,斩其首领,余党受其株连者数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作恶罚及其身就行了,可将他们徙往京城近郡的地区。”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将他们全部迁移安置到颖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锄掉奸恶之徒。后来青州发生大蝗灾,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地界就会死掉,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二十七年,被授予太尉官职,赐爵关内侯。当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都来入朝修好,帝令赵憙主持边疆事务,打算作长久规划。建初五年,赵憙生病,帝亲临探视。等到病逝之后,帝亲往临吊。时年八十四岁,谥曰正侯。
3.
9.A 
13.(1)谢贞推测叔陵将会有叛离的心意,趁机与阮卓在叔陵处疏远自己,每次有宴会游乐,就以疾病托辞,不曾参与。叔陵非常恭谨敬重他(谢贞),不怪罪他。
(2)礼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爱交好,等谢贞病情严重时,姚察前去看望他(谢贞),问他后事。
二、断句
例1.
11.B
例2.
C
11.试题分析: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再根据动词来判断: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评】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以动词为重点分析语段,先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有时,也可根据其他断句的标志,比如某些句末和句首的虚词、某些特殊句式以及对称句式等。
3.
19.3分)C(答AO分,答B1分,答C3分,答D2分)
例4.【七宝月考——赵熹】A
【课堂练习】
1. 【七宝开学摸底考】——张仪传  D
2. 建平高三期中考——赵公  C
3.杨琁①传
答案: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
解题思路:给文言语句划分句读,除了要对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和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之外,还要具备一点语法常识,比如“渤海太守”是官职名,是名词属性,按照句子成分的完整性来看,在“渤海太守”后面要有停顿;接下去的“所在”是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短语,按照语法知识来说,应该做主语,何况后面还有“有”这个动词,那么,第二处停顿也就呼之欲出了;而“免”一词呼应前面的官职名,是因事获罪的意思,这样,句子的停顿就完成了。
三、虚词选择题
例1.
答案:C。细解:C项①②“为”均为“是”的意思,表判断。A项,①是介词,因;②是介词,把。B项,①是连词,就;②是连词,因而。D项,①是代词,他的;②是代词,他们的。
例2:
   
细解:A,连词,而;连词,因为。B,副词,就;连词,却。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涉及到的课文有:《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种树郭橐驼传》、《梦游天姥吟留别》、《鸿门宴》。答案:C
3.
答案:C。A项中的“焉”是兼词,建兼“于此”;B项中的“而”是转折关系;D项中的“乃”是连词“于是”。
4. 梁贾说  A
【课堂练习】
1. 答案:(2分)A
解析:“是之取尔”这个句式比较特殊,“之”字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这个句子调整过来是“取是尔”,“是”是代词。与之相同句子就是“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呀”,“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其它3个选项,A项的“之”是音节助词;B项的“之”是代词;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
2. 2015奉贤去一模——铁水温度周忱  答案:C
课后练习
15.(1)掌管、主持;(2)彰显、使.……突出。
16、(1)A  (2)B
17.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赚赏
18.(卢承庆)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身份,因犯统计不合法度的罪,被免去职位。不久又被授予润州刺史的官职,(最后)凭借金紫光禄大夫的身份退休。
评分:以1分:坐1分;非法1分;俄1分;拜1分;致仕1分;两处被动各1分。
共8点,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9.恪守本分;俭素淡泊。
评分:每空1分,顺序不可颠倒。
20.卢承庆因为“坐槽舟溺者”面对考评“中下”不温、“中上”不喜,以此认为此人宠辱不惊,最终改判为“中上”。这一方面显示了卢承庆善于彰显人的优点、重视人才的一面,值得肯定;但根据主观意志而改变等级,又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评判标准的随意性。
评分:事件分析1分;评价2分:彩显优点1分,随意性1分。
虚词附录:
【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需翻译。如:
  “顷,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师。”  (《毛遂自荐》)
(三)用做动词,表示“去”“到”。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鸿门宴》)
【也】的用法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    (《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  (《〈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    (《左忠毅公逸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    (《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久矣。”                          (《师说》)
【焉】的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其中)    (《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从这里)    (《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者也。”  (在这件事情上)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      (《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知死?”        (《论语》)
  “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六国论》)
贵州中考成绩查询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      (《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石钟山记》)
【而】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二螯。”      (《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思矣。”        (《劝学》)
“吾恂恂起。”            (《捕蛇者说》)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 
“表恶其能不用也。”                  (《赤壁之战》)
“玉在山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为】的用法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公我献之。”                    (《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6)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起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汤武笑矣。”    (《五蠹》)(决渎:疏浚水道)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操所先。”      (《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      (《鸿门宴》)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贤不及孔子。”      (《师说》)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曲中规。” (《劝学》)
  ④“秦王恐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自己”。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译为“那(些)”“这(些)”。
“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那中间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副词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师说》)
  3.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
“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4.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还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是……还是……”。
“  呜呼!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佩缤纷繁饰兮,芳菲菲弥章。”        (《离骚》)
(五)复音虚词“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乃】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才”“这才”“就” 等。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等。
“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三)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 “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 “这样”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以】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乃入见。问:‘何战?’”      (《曹刿论战》)       
  2、介词,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入。”          (《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贻之。”          (《师说》)
  “剑赀财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于】的用法
(一)“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起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此。”          (《鸿门宴》)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民。”  (《公输》)             
风平浪静打一城市名字“苟全性命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肃追宇下。”          (《赤壁之战》)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史公。”      (《左忠毅公逸事》)   
“故燕王欲结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臣。’”          (《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猝发。”        (《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人。”  (《赤壁之战》)
(二)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实词附录:常见文言实词总结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变化的(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纸衣服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7)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2表人物个性的
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3表人物品行的
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4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5表敬重的
敬、重、尊、恭
6 表赞扬的
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 与:赞许。
7表社会状态的
治、乱、兴、盛、衰
8表主管的
知、典、主
9与粮食有关的
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0表粮食丰收的
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1表饱饥的
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2表俸禄的
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3表布匹的
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14表穿戴的
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15表房舍的
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16表桌床的
案、几、床、榻
17表违背的
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18表揭发的
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19表害怕的
畏、惧、惮、慑、骇、患
20表嫉恨的
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1表暗中的
阴、间、密
22表诬陷的
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3与京城有关的
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24与皇帝有关的
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25表说话的
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26表劝说的
说、劝、规、讽、讥、谤、谏
27表责备的
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28表宽容的
容、贷、恕、宽
29表哀怒的
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0表刑罚的
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1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
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
32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33.表死亡的
(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迟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