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考场优秀论述类文章语言的基本特质
——以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为例
计算机配置郭吉成
(安吉高级中学,浙江安吉313300)
摘要:语言是文章表达的外在形式。语言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文体特质与文章的质量高低。一篇优秀的考场论述类文章的语言特质,应该做到鲜明、准确,严密、思辨,简洁、概述,以此来体现论述类文章的理性表达与严谨的逻辑思维特征。
关键词:考场作文;论述类文章;语言特质;理性表达
2017年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已经结束,笔者今年继续参与了这项工作。在评卷过程中,笔者感到今年的高考考场作文在语言层面上很值得我们关注。
今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是要求考生对一位作家所说的“人生要读三本书”作出思考并加以评说。作文题除了用作作文立意的语言阅读材料外,还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思考”“评说”。所谓“思考”就是你读了作家的关于“人生要读三本书后”的认识、想法,所谓“评说”就是针对作家的话作出具体的评论。在文体的指向上,命题者是希望引导考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的。
论述类文章一般采用事实归纳、因果演绎、辩证分析等思维方法,承担着亮明观点、讲清道理、解决问题的实用性要务,因而这类文章呈现出来的语言的基本特质就是鲜明、准确、严密、简洁、生动。下面结合2017年高考考场作文谈谈考场论述类文章语言的基本特质,以供读者参考。
一、语言的鲜明、准确性
鲜明、准确主要针对亮明观点而言,论述类文章是用来表明观点的。因此,无论是在表达观点、发表看法、评述人事,还是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时,都需要做到语言表达的鲜明。所谓鲜明,就是明确而不含糊,坚定而不两可。做到鲜明地表达是论述类文章正确表达思想的前提,也是文章做到说理有力的基础。
例1一本“心灵之书”,搭建起了国人的心理结构,是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回望,让社会避免社会道德进入滑坡的怪圈。现代化进程的社会被激流所裹挟,人们的心灵被金钱所填满,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构建起精神家园的厚度,坚守价值理性的高地。如果有一本“心灵之书”作为指引,那么就不会出现罗尔靠点赞获取大众的同情,为自己谋私利,就不会出现由于商家的恶意竞争而使一个鲜活靓丽的生命悄然离世。我们需要心灵之书作为精神的底座,构建当世文明价值的防护堤。
(选自2017年高考作文《我自静默向风华》)这段文字选自一篇考场作文的中间部分。这段话先论述的是“心灵之书”的价值意义,再结合当世的实际,用一个假设性复句进行推断,在推断中进一步明确“
心灵之书”的生活意义,最后,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用了一个肯定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需要心灵之书作为精神的底座,构建当世文明价值的防护堤。”整段文字作者要表达什么非常清晰,且表达时所指向的内容及观点的表
达也非常准确。
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
从2017年的高考评卷来看,我们的考生在怎样做到在评说中鲜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例2漫漫长路,我们不能以蜉蝣之身漫无目的地前行。前行的路上,我们不断成长,由基础的认识到
必要的观察实践,最后是心灵的对话。从有形到无形,这既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修行,因此我们既要读好书,更要读好三本书,即“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例3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发展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没有书籍,我们便离不开尘世的喧嚣;没有书籍,我们便打不开思维的大门;没有书籍,我们更得不到人生的指引。因此,我认为,书籍贯串人生。
例2用文学性的感性语言表达观点,但表达得模糊不清,“读好书”与“读好三本书”在概念上是一个包容关系。例3说了一大堆有关书籍重要性的话,但绕了一个大圈,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最后却绕到了与作文要求似是而非的“书籍贯穿人生”这个话题上,显然指向偏误。
孔雀大明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论述文是说理的文章,说理就要把道理讲清楚。而要讲清楚道理,做到语言的严密性非常重要。论述文的语言应该是逻辑性非常强的,这表现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前后勾连,步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严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思辨。一般来说,议论文要做到论述深刻,除了做到内容的立意高远外,还必须做到思辨的严谨,而这最终落实是在语言上。因为读者去了解一个作者的思想或思考、一篇文章的论述内容,首先接触的是语言。由此可知,语言虽是一遍论述文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但语言表达的是否严密却严重影响着一篇论述文内容的质量的表现。反之,一篇有着严密而严谨的语言
结构的论述文,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的逻辑美会使文章的论证说服力大大加强。
例4“有字之书”恰似借用他人视角看喧腾社火。它可以是外交辞令式的《左传》,抑或是纵
横捭阖式的《国语》,还可为寡欲清淡式的《世说》。从中我们自然可以领略圣传贤经、六韬三略的风采。“高世之才,必负遗俗之累矣。”这些世间流传下来的经典亦是人生不可逃脱的法门。
然而拘囿于“纸上得来”难免“终觉浅”。人生不需要过于厚实的显形堆砌,因为我们深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第二阶段“无字之书”便可引申为亲身经历、人生阅历。
于时光中,某些细碎经历会化为齑粉,便如“字”的升华,语境仍存,体悟延伸。这不是太虚幻境,但它容许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式的理想飞扬;这不是光耀万世的烫金碑文,但它却是荒冢之上凹凸有致、刻骨铭心的生命曲线。这便是体悟的升华,但却又最难驾驭。
“无字之书”脱离了字的束缚,自然也增加了人生掌舵的难度。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人云亦云、旅进旅退,都有缺乏框架的风险。这便需有“心灵之书”作为灵魂指导。
大学生的出路因此,“心灵之书”便是万千阅历、森罗万象在心灵中的最后沉淀。筛去附赘悬疣,掌握人生方向;积淀潜思哲理,挖掘生命深度。它是盖茨比于戴西空虚扭曲灵魂中所见的灵魂真谛;它是灵魂潘玉良挣脱世俗偏见追求的艺术巅峰;它甚至可以是理查德帕克这只猛虎背后隐藏人性的揭露。
然而,这种境界岂是普罗大众都可攀缘而至的!时下,浮躁之风盛行,更多人无暇顾及“心灵之书”的修炼,甚至连“无字之书”都不乐意总结分析,停留在“有字之书”层次的则愈加泛滥。如此之势,便如厝火积薪,完成燎原。正因如此,范雨素的成长经历,才会掀起互联网众迷惘网民的点赞转发狂潮,这种共鸣也揭露了当代人的精神短板、“心灵之书”的缺席。
(选自2017年高考作文《人生如书,逐级而读》)
这是一篇优秀作文的主体部分内容。这几段文字的语言就表现得相当严密。首先在段落结构上作者通过段首
“然后”“因此”“然而”三个关联词表明段落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通过关联词又表明了思维的向前推进。其次从段内句子的
结构来看,作者又借助关联词勾连前后句子,使整个段落统一在一个话题之中,但又不是平面的论述。如节选部分的第1小节中的“可以是”“抑或是”“还可以是”、第3小节中“这不是……但”“这不是……但”“这便是……但却又”等关联词的使用,使得句子之间既构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同时又丰富了句子的内容,扩张了作者的思考,推进了作者的思想。严格意义上说,论述类文章就应该具有这样的语言特质。
如果论述类的文章在论述中语言表达缺乏严密性,那么气论证的思维也必然是因散乱而造成思维的混乱。如下面这个语段即是:
例5所谓“有形之书”就是该作家所谓“有字之书”。为什么这是人生必备之书呢?首先,文字是传递信息最普遍的方式,就文字本身而言,它是最理想化的载体。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从有形之书中获取的。而朋友亲人的口耳相传便是“无字之书”,也是所谓的“有形之书”。这两种书带给你的知识一般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而你则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他。这就是为什么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被许多人信奉的原因了。
这段话前半部分是清晰的,但后半部分表达就不清晰了。内容前后不关联,强加因果关系。语言的不严密给读者的感觉是思维的混乱。这样的语言表达,显然会严重影响文章的立意与作者思考的深度。
三、语言的思辨性
论述类文章的逻辑美除了表现在它的语言严密美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语言的思辨性。我们都知道,论述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类。对于一篇论述文而言,最核心的因素是思维,而思辨与深度可谓是高思维水平的体现。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证的思辨与深度是一篇论述文成功的关键所在。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区别、分辨、质疑、分析等。思辨,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审慎的思维品格,而思辨的最终呈现形式,当然也离不开表达思辨所需要的语言,也就是
说思辨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这就显出论述类文章中语言思辨性的重要了。
例6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因为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真正的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申请奖学金的理由(选自2017年高考作文《善读心灵之书》)这段话是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的。首先说“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并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指出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
的智慧的。接着用“但”字笔锋一转进行辨析,指出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处,就是“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文章至此,已经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思辨形态,在思辨中强化作者的观点,即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中读“心灵之书”。
四、语言的简洁性
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堪称写作的传统。唐人刘知几说:“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论述类文章的语言要讲究精练简洁,也就是用最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构文章。精练简洁就是不绕弯子,不拖泥带水。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论述类文章的语言是理性的,简洁的语言就可以避免过多的感性语言,使论证的语言简明扼要,干净利落,同时从说理的角度说,精练简洁的语言往往更富有鼓动性与战斗性。
例7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好三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我仍然想为其添上一个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之骨,以
“心灵之书”
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选自2017年高考作文《读心为魂》)这两段文字的语言就比较精练,尤其是第一段文字,先肯定作者的话是精辟的,再提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思考中也包含了评述。第二段文字也一样,先对“有字之书”作出诠释,明确概念,然后在引用中评述。话不多,但作者的思考尽显其中。
下面这段话就显得啰嗦,不精练。
例8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栖居于瓦尔登湖的梭罗先生有言:“我在天空垂钓,钓
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他用一种宁静的方式拒绝和抵抗外界的纷扰与喧闹,也因此得到心灵归于平静、闲逸的享受。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地体悟生活的真味,一如钓满天繁星的梭罗,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先生。除此以外,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的真相。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可以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可以放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放弃对结果的企盼,唯独不能放弃的,是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解决所有的困难。”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
该文开篇是纯论述的,节选部分是文章第二段。且不谈该段的分论点将“心灵之书”游离到“平静”是否恰当,如若我们将其中的事例抽去,那么它仅剩下“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的真相”“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三句,由此可见,其中的事例和引用并不是为论证分论点服务的,而仅仅是为了举例而举例,甚至可以说是单纯的材料堆砌,以凑字数的形式完成写作任务。
五、语言的生动性
论述类语言要做到理性表达,但这不是说论
述类语言是呆板的、没有情感的,相反,论述类语言也同样是可以生动、饱含情感的。其实生动是一篇论述类文章语言的最高要求。生动的语言是基于“感情的温度”的,有了感情温度的语言不仅能使论
述类文章摆脱枯燥死板的说教之风,融情于理、情理互渗,增强文章感染力,而且有助于流畅圆满地讲清道理,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要使语言有温度,就要进行必要的锤炼,比如恰当地用好各类修辞方法、巧设情境、增加幽默的点缀等。
例9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如同人生路上的三个高度,不仅要循序渐进,而且缺一不可。或如山乡的高龄老者,他们有的一辈子没读一本“有字之书”,却把“无字之书”钻研得透彻无比。他们尽管洞明世事,却没有经历书籍浸染,眼中的世界只有乡土人情,这样的人生何谓之完美。同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却“不闻窗外事”的人,离了“无字之书”就无法融入这个社会,最终难以立足。这样的读书态度更不可取。
(选自2017年高考作文《清渠只因书中乐》)
这段文字的语言显得理性而生动,把三本书比作人生路上的三个高度和山乡高龄者,并用评述的方法,形象而精练地表达了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关系。
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论述类文章的语言也要讲究生动性,这并不是说其语言可以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化语言或叙述性语言,而是说通过生动的语言来说理,在生动的语言中蕴含着理性的思考。而以下两段文字就不符合论述类语言生动中含有理性思考的特质了。
例10啊!有字之书,你禁锢了我12年,我只希望自己做一只自由自在的飞鸟。没问题,无字之书一样可以帮助我。总有一天,我背后会长出张开后有十米长的雪白羽毛翅膀,遨游于天际,从我的“心灵之书”里发出高声呼喊:毕业了,我自由了。
例11有字之书,如一汪清泉,清润干枯的灵魂;如暖风,抚平冰冷的创伤;
如繁星,明媚了“心空”。若读它,便能收获精神上的愉悦,让单调乏味的生活多一些书本的精彩。想象一下,一个
雨后下午,空气中浸润着枝叶的清香,坐在院中,捧一本书,抚一口清茶,悠然自在,便是“有字之书”之于人的意义。
张俪朱镇模疑恋爱散文化的文学性语言过于强烈,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思维无法深入!
六、语言的概述性
概述,又叫简述、略述,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对人物、事件、环境加以介绍,给读者提供一个大概的印象。其思维方式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概括,或者说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到一起。在论述文中更多体现在对事例论证的运用上,也就是对用作论据的论证事实,要根据所论证观点的需要进行提炼,提炼出与观点紧密相扣的事实内容,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当然在具体的论述中,概述与评述是综合使用。其类别主要有人物、动作、事件、环境、场景等,也可以以细节的方式出现。如一杯温茶、一个微笑、一个慰问、一个拥抱、一个电话、一封信件、一次亲吻、一场秋雨、一次邂逅等。各种类别的概述与评述的综合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议论不致流于空泛,显得有血有肉,既有理性,又有感性,内涵变得更丰厚,道理变得更有说服力。
例12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皮村爱好者便是其中的典范。他们大多
数学历低,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
…
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因为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真正的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选自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善读心灵之书》)
评说中采用概述法显得很是理性,凸显了论述类文章的文体特征,如对范雨素事例的概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墨子、庄子等人的思想体系的表述,都是十分精练的,这是概述。在具体运用时,作者在概述后作了评述,以进一步强化论证材料的作用。□◢
(责任编辑:方龙云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