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成敬候许延寿后父嘉所自出也原文
乐成敬候许延寿后父嘉所自出也原文
【经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①;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②。
小糯米不是杨幂生的【今注】
①方:指规律、规则。变成方:指声音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②干戚:盾和斧,用于武舞的道具。羽旄:翟羽和牛尾,用于文舞的道具。
【今译】
大凡声音的兴起,都是从人心中发生的;而人心的活动,是由于受到外物的触发。人心有感于外物而产生活动,因而表现于声响;不同的声音互相配合,因而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就称之为音律。排比音律成为曲调,并配以干戚和羽旄,这便叫做“乐”。
【经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②。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③。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④。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今注】
①噍(jiāo):焦急。杀(sāi):衰弱。②啴(chǎn):宽缓。③发以散:焕发而舒畅。④直以廉:公正而端方。
【今译】
乐,是声音从中产生的东西,而其根本则在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受。心中有哀伤的感受,发出的声音便焦急而衰弱。心中有了快乐的感受,声音便宽松舒缓。心中有了喜悦的感受,声音便焕发而流畅。心中有了愤怒的感受,声音便粗暴而严厉。心中有了恭敬的感受,声音便正直而端方。心中有了爱慕的感受,声音便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如此,而是受到外物的
感触而产生的活动。所以先王十分重视用来感动人心的事物。所以用礼义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备人们的奸邪。礼、乐、刑、政,最终目的是一个,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
【经文】
gbase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①。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②。五者不乱,则无怗 之音矣③。
三好学生申请书范文【今注】
①乖:背离、紊乱。②宫、商、角、徵、羽: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阶。③怗 (zhān chì):不和谐。
【今译】
凡是音乐,都产生于人心。感情发动于心中,于是表现于声音,声音按规律变化成文,便称之为
音乐。所以太平社会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其政治便是和谐的。混乱社会的音乐怨恨而恼怒,其政治便是紊乱的。亡国的音乐哀伤而忧思,其人民的生活也是困苦的。所以音乐的原理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之中,宫好比君,商好比臣,角好比民,徵好比事,羽好比物。五音不混乱,便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
【经文】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①,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②。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③,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今注】
①陂:倾倒不平。②郑卫之音:指被孔子视为“淫”声的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比:接近于。③桑间、濮上:泛指古代高禖仪式中男女私交的场所。桑间、濮上之音:指《诗·鄘风·桑中》一类歌诗。
【今译】
宫音混乱便显得荒淫,好比国君骄横。商音混乱便显得倾斜,好比官吏腐败。角音混乱便显得忧伤,好比民众有怨恨。徵音混乱便显得衰竭,好比工作劳累。羽音混乱便显得危急,好比资财匮乏。如果五音都混乱,互相交替凌越,就叫做散漫之音。像这样,就离国家的灭亡没有多少日子了。郑、卫的音乐,是混乱社会的音乐,接近于上面所说的散漫之音。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反映出政事涣散,人民流亡,做官的人欺上瞒下、徇私枉法,而且无法禁止。
光遇晨岛
【经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①。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今注】
①伦理:事物的伦类和分际,这里指礼所体现的人伦等级关系。从前有座灵剑山评价
【今译】
母亲节做什么礼物
凡是音乐,都是从人心中产生的。所谓“乐”,是和伦理相通的。所以只知声音而不知音调的,便是禽兽。只知音调而不懂音乐的,便是众多的庶人。只有君子才能懂得音乐。所以,由审察声音进而懂得音调,由审察音乐进而懂得政治,这样治国的方法也就完备了。所以,不知道声音的人,不可以跟他谈音调;不知道音调的人,不可以跟他谈“乐”。懂得了“乐”,也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两者都有所得,就叫做“有德”。德,也就是“得”的意思。
【经文】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①。《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②,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③。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今注】
①食飨之礼:指大的宴飨之礼。②《清庙》:《诗·周颂》篇名,是周人祭祀祖先的乐歌。《清庙》之瑟:演奏《清庙》之诗时所弹的瑟。朱弦:用煮过的朱丝做的弦,声音比较沉浊。越:瑟的底孔。疏越:疏通底孔,使声音迟缓。③壹倡三叹:一人领唱,三人和唱。遗:缺失。④玄酒:
见《礼运》篇注释。俎腥鱼:把生的鱼肉放在俎上。大羹:肉汤。不和:不用盐及五味来调和。
【今译】
所以,隆重的乐,并不在于最高妙之音乐;大的宴飨的礼节,并不在于罗致各种美味。演唱《清庙》之诗时所用的瑟,配以朱弦,疏通底孔,发出迟缓凝重的朴素之音,一人领唱,和唱的只有三人,并非把高妙之音包括无遗。大飨的礼仪,推重上古的玄酒,俎上放着生肉生鱼,大羹不用调料,可见并非把一切美味搜罗尽致。所以先王制定礼乐,并非用以满足人们口腹和耳目的欲望,而是用来教导民众爱憎分明,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经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①。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②。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③。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④。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⑤,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