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1.档案研究法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调查方法,其优点不包括( ) A. 不会出现研究对象的反应倾向问题 B. 可以使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和较广的空间中考虑假设 C. 容易到材料验证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假设 D. 可以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角度去检验假设 2.最能体现乔治•米德社会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 ) A. 《意识、自我与社会》 B.《超越自由与尊严》 C. 《民族心理学》 中国十个最邪门的地方 D.《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3.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秦淮景歌词 ) 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B.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 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4.京剧《赤桑镇》中的包拯,作为法官他要执法如山,要斩包冕,而作为包冕的长者,他又要保持叔侄的亲情,赦免侄子,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之后,包拯还是选择了前者。请问这一故事主要体现下面了哪一种情况( ) A. 角紧张 B. 角错位 C. 角内冲突 D. 角间冲突 5.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詹姆斯(W.James)提出的是( )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6.现实生活中,应对挫折的方式有许多,下列成语中体现社会心理学中“补偿”行为方式的是( ) A. 亡羊补牢 B. 化悲痛为力量 C. 失之东榆,收之桑榆 D. 卧薪尝胆 7. “非典”肆虐期间,许多人谈“非”变,纷纷带口罩、吃补品、寻偏方以抵御“非典”,不少人甚至不敢出门,整日躲在家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集行为可被称作( ) A. 侵略性集行为 B. 逃避性集行为 C. 获取性集行为 D. 表现性集行为 8.“先入为主”强调的是下列哪种心理效应的作用( ) A.首因效应 B.归因偏差 C.相似假定作用 D.近因效应 9.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现一位同学交友广泛时,往往推断他口才好、讲义气、精力充沛、机敏等,这属于下列哪种效应( ) A. 首因效应 B. 相似假定作用 C. 隐含人格理论 D. 积极偏见 10.步入21世纪,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时尚潮流不断涌现,英特尔网、彩屏手机、数码相机、DV摄影机、笔记本电脑、私家车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在这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享受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背后,现代人却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感。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 ) A.外滩文化变迁 B. 文化震荡 C. 文化移入 D. 文化冲突 农业致富好项目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1.5分,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共12分) 1.观察法的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A.这种研究不能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很难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B.由于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C.如果被观察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受到观察,那么行为表现就有可能不同 D.现实性不强,所得结果外在效度较低 E.观察者自身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2.从20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进入了确立时期,即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心理学发生了以下转变( ) A.从描述转变为实证 B.从大体分析转变为小体研究 C.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D.从定量研究转变为定性研究 E.从小体分析转变为大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家发现,1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词语(名字)联系起来,如主述:“这是丁丁的鼻子”、“丁丁饿了”等。约在2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如主述:“这是我的玩具”、“我饿了”等,对于这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这种变化说明儿童已具备了抽象和概括能力 B. 这种变化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 C. 表明儿童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 D. 表明儿童产生了物—我知觉分化 E. 表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4.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消除偏见的有( ) A. 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B. 加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教育 C.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D. 不同体间的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E. 消除刻板印象 5.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个体需要与动机的关系,提出了动机系统论,根据这种理论,下列属于动机系统的组成部分的有( ) A. 兴趣 B. 信念 C. 意图 D. 定势 E. 六知六会一做具体内容意向 6.迈克尔(H.A.Micher)和迪雷马特(J.D.Delamater)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态度与行为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影响态度预测行为的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包括下列( ) A. 态度的激活 B. 个体的特性 C. 行为的情境限定 D.态度的特性 E.客体的表征 7.电视里一位领导同志正照着事先拟好的讲稿照本宣科的向市民发表新年贺词,这其中包含着( ) A.单项沟通 B.书面沟通 C.正式沟通 D.上行沟通 E.非对称性相倚 8.下列几组变量间呈倒U型关系的有( ) A. 动机强度与活动绩效 B. 畏惧的唤起程度与态度转变 C. 个体从众倾向与体规模 D. 交往频率与人际吸引程度 E. 沟通信息频率与说服效果 三、判断题(请判断下列陈述句是否正确,若认为正确,请在括号内打√,若认为错误,则请在括号内打×,并且在原题上做出改正(共10题,答对给1.5分,不答不给分也不扣分,答错扣1.5分,共15分) 未来最热门的专业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先后通过以下四个过程完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 2.赛期临近而恐惧比赛的运动员可能蓄意中断比赛,以便能在失败时将失败归于缺少训练,这是通过缺陷补偿的方式实现自我增强的目的。( ) 3.泰勒(Taylor)和克劳克(Crocker)划分了社会认知的四种图式,其中人的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 4.活动参与法是态度改变的方法之一,当个体参与活动的自愿程度较高,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较小时,活动参与法的劝说效果较好。( ) 5.巴特森(Batson)认为,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因为看到有人处于困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这种情况称为“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取向”。( ) 6.所谓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是指不但不违背社会准则,还可以为维护社会准则而服务的侵犯行为。( ) 7.活动者的动机水平是否被提高,关键在于在场他人对他的评价。( ) 8.责任扩散论、文化价值论和领导者决定论都分别对“冒险性转移”做出了各自的解释,其中,责任扩散论又最能说明“体极化”现象。( ) 9.边缘人和过渡人都是边际人,只是前者是文化转型的结果,后者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 10.应用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倡导下逐步确立其学科地位的。其中,被誉为“应用社会心理学之父”的是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姆(E.Fromm)。( ) 四、填空(每个填空1分,共10分) 1.在社会心理学的母体——西欧思辨哲学当中,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是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 2.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成就动机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阿特金森(J. W. Atkinson)提出的_____理论,韦纳(B. Weiner)提出的_____理论,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_____理论以及斯里格曼(M. Seligman)提出的_____理论等。 3.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______。 4.根据利他行为所发生的情境特点,可以将之划分为______的利他行为和______的利他行为。 5.______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本形式:一种是强制性的,发生在全面控制机构中,如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二是非强制性的,是个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如新兵入伍、移民国外等等。 五、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2分) 1.相关关系 2.社会认知 3.人际吸引 4.自我暗示 六、简答题(每个5分,共15分) 1.什么叫“归因偏差”,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 2.简述挫折—侵犯理论及其修正理论? 3.导致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七、综合论述题(共21分) 1.综合运用你所学到的有关社会化的知识和理论,分析阐释中学生“青春期叛逆”现象的产生原因?(10分) 2.现实生活中一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常被称为“女强人”,时下也有一些新闻媒介、电影、电视常将“女强人”这个词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性联系起来。在一些电影、电视中,事业型的女性要么是独身,要么就要在相濡以沫的十几年家庭里来一次“”。长期以来,许多关于女性模范典型的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女强人是不理家事,不近人情,没有亲情的“女铁人”。试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11分)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