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
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
丹徒区辛丰中心幼儿园  朱春华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时代,所有健康的儿童都曾玩过或正在玩着游戏。那么什么是游戏呢?或者说具有哪些特征的活动是游戏?在搞清楚什么是游戏的前提下,我们再讨论怎样以幼儿为主体开展幼儿园自主性游戏。
一、安全公益广告什么是游戏
1.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自由不拘的游戏是人类灿烂文化的摇篮,从文化最早的起点一直延伸到目前生活的文明阶段。文化是以游戏的方式产生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游戏着的。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由制约着游戏的行为。游戏中潜伏着一种结构及文化的向心力,他制约着孩子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儿童文化也有着自身的一套规则,由此规定着游戏中所有成员的行为。
儿童文化是保守的,早已建立好的规则、价值和传统形式奠定了儿童文化的基础和框架,但儿童文化同时又有着一种需要打破老一套,来更改形式和规则。因此,儿童需要不断游戏,通过游戏来建构、更新文化。
2.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步骤,一个是模仿阶段,一个是游戏阶段。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儿童学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而这种社会角扮演不是看会的,教会的,必须通过实际的操作。儿童在游戏中第一次学习扮演角,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如何与周围人交往、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别人、积极参与,学习忍受挫折。
所以,社会学家认为: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
3.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
汉语中有关游戏的解释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游戏是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有随心所欲的意思;二是,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
4.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
生物学以对动物的研究来解释儿童游戏,把游戏看成为一种生物本能的活动,是发泄能量过剩或恢复、补充能量的活动;游戏是练习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和活动。还有的生物研究者认为游戏是复演人类进化的过程,童年是连接人和动物之间的过渡期。
5.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人类学家认为游戏一方面是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超越真实生活的限制,寻求个人的自由。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一种自发的教育活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将他们的经验建构在游戏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6.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对游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心理学家主要围绕游戏行为的解释、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等方面对游戏加以论述。他们对游戏行为意义的主要观点是:
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主自发、自由选择的。
社交礼仪常识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前,游戏在后。
英国学者科妮.赫特于1966周结论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说明了探索与游戏之间的区别。实验:“超级玩具”。“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的?”“我能用这个东西做些什么?”
高考祝福孩子金榜题名的祝福语(杭州国美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商制定。游戏随着儿童和情境的不同而有弹性的变化。
5)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
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来研究游戏,对游戏的定义也就有着不同的解释。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给游戏下了一个操作性定义:
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2、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自发的行为往往是趋乐的,机体的需要状态随时促使其为满足需要而运动,以求舒适、安全、快感,符合快乐的原则。儿童在游戏中因为满足需要而快乐,他们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游戏就是一种娱乐”,游戏能给儿童带来快乐。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游戏是非强制行的,被迫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儿童在游戏中将现实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接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儿童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别人的支配。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游戏不是平常的、真实的生活,它是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
张继科发球4.游戏是一种有序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儿童在游戏中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观察儿童的游戏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游戏有时显得乱七八糟,非常忙乱,但每个游戏中都隐含有一种秩序性,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正是这种秩序的约束,把儿童的游戏带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换句话说,任何的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
三、什么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
针对幼儿园游戏严重存在“导演式”(幼儿在游戏中只是被动的适应者)的教师“游戏儿童”的现象,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在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自由游戏”“自主性游戏”等概念,并逐步在幼教界扩大影响。综观各地研究,虽然提法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一样的,即强调“自”“本体”,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1.自主性游戏的定义
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儿童对于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教师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
自主性游戏不是把游戏简单的分为有无自主性,而是强调所有的游戏都应该有自主性。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选择由教师安排或指定的内容。
2.自主游戏的特征
(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
在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儿童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定的,而是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儿童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定下一次游戏计划,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儿童的愿望和需要。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儿童,要玩什么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权利,每个儿童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使儿童逐渐能够学会控制外部环境。学会自我调适,避免了因单一的环境而限制儿童选择游戏的现象。
(3)教师角的多样性
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儿童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儿童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儿童游戏材料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儿童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儿童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是多重的,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对指导的片面理解。
(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要使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自己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可能,就必须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机会。
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儿童在此时此地拥有平等的机会,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改变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认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自主性游戏中的几对关系
(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有人认为在自主性游戏中,儿童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儿童没有一点规矩,缺乏行为规范,教师面对放任自流的孩子,不知所措、困惑多多。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自主性,并不是不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儿童就不可能学会控制自我冲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由和规则本身就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如:“建构区只能有四个小朋友玩”这条规则,儿童并不理解为什么?在他们看来,可能多进去一两个小朋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这条规则也许是教师为了保证游戏能有条不紊进行下去而提出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执行规则,并没有将此规则与自己的需要联系起来。所以规则的提出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教师在游戏中“收”“放”自如,是建立在日常教育中“自律”、“自主”同步进行的结果。游戏中的自由必须
是建立在一定规则约束之上的。
(2)自主与指导的关系
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自主性游戏教师是不能指导的,当儿童有了问题教师不敢去介入,唯恐别人指责又在“导演”。在游戏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许多研究表明: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儿童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
(3)愉悦与教育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几种看法:一种认为游戏就是让儿童快乐的,只要儿童在游戏中感到快乐就可以了;另一种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获得发展,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手段;还有一种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既体验快乐,又获得发展。我
们比较赞同第三种看法,因为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快乐,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经验,也在游戏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游戏的愉悦和教育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4)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
在自主性游戏中常常会给教师带来这样的困惑,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选择游戏的材料,就给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让儿童随心所欲地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其结果是材料选了一大堆,儿童却表现出无所事事不能顺利地玩游戏。经过研究发现,自主性游戏材料的提供并非越多越好,材料太多会使儿童兴奋并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儿童更倾向于玩独立的或平行的游戏,使同伴减少的机会减少。儿童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我们不能毫无目的地去满足儿童的所有需要。当儿童出现了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儿童继续游戏的愿望;当儿童有了新的游戏主题时,适当地提供材料可以激发儿童再次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当我们希望儿童能在同伴的交往中尝试解决纠纷时,适当减少材料,促使儿童去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因此,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儿童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