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
1.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 ,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 《学肄言》 。
2. 马斯洛 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3.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 血缘家庭 、 普那路亚家庭 、 对偶家庭 、 一夫一妻家庭四种形式。
4.道德是靠人们的 内心信念 、 社会舆论 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5.依据社会控制力量的直接来源,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 外在控制 和 内在控制 。
6.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经济保障 、 社会性 、 合法性 、 人道主义 。
7. 进化论 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沉重打击了 神创论 和 目的论 。
8.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 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受政治因素影响大 、城市发展不平衡 。
9.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孔德 西瓜皮面膜 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10.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 、 心理 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 社会实践活动 而产生的。
1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 孔德 开始的,产生于 19世纪30 年代。
12.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 《学肆言》 。
13.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 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东风无力百花残14.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神探夏洛克豆瓣 感知运动阶段 、 前运算阶段 、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15.根据 交往的形式 ,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16.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 相互促进 罗志祥回应分手传闻、 相互发展 变化的过程。
17.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社会行为规范 。
18.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体分 初级社会体 和 次级社会体 。
19.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泰罗 。
20.依据组织的 严密程度 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1.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 节奏慢 、自给性强、 生活水平低 、同质性高。
22.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 等级论 、 种姓论 和 阶级 。
23.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劳动 。
2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康有为 。
25.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 《
增长的极限》 中的观点。
26.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依附理论 。
27.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 水平流动 。
28.“……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玩游戏不能全屏 历史循环论 。
29.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 社会福利 。
30.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环境问题 。
31.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创新 。
3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继续社会化 。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
1.社会交往:指人们需要是人们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务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城市化: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的过程。
3.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的规范体系。
4.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5.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
活共同体。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有一定的地域界限,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1.社会: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属于 ? 结合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角冲突:所谓角冲突是指在扮演角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个角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扮演者出现左右为难的现象。
3.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即是指人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再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越轨行为,被司法机关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4.家庭:所谓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
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2)态度的类似性;(3)双方距离的远近;(4)交往频率。
2.社会现代化有哪些内容?
(1)经济现代化。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增长,还表现为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现代化。(2)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没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很难推进的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3)文化、科学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4)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道路。(5)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等。
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
3.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1)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2)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解组等。
4.社会体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初级社会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2)初级社会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表现了全部人格。(3)初级社会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4)初级社会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彩,人际关系亲密。(5)初级社会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6)初级社会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5.社会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1)有特定的目的;(2)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3)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十分密切;(4)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有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5)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1.符号相互作用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主张从相互作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类体生活的理论,又称符号互动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都有,是通过相互作用即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的,使用符号是其先决条件;(2)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际社会交往主要借助于语言进行;(3)个体、体之间不但有外在相互作用,个体也有内在的自我的相互作用,这实际上是社会过程的内化;(4)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其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的行为受他对情景的理解。总之,符号相互作用是人们借助符号同他人交往过程和相互影响,并通过对这些符号进行解释以决定自己行为的过程。
2.“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什么不同?
“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勒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而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但因把工人看作是机器而受到批判。“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挣钱而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
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的关心。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的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
3.社会组织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作为完成一定社会任务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必须具备以下要素:(1)加入该组织的成员,须履行一定的手续;(2)固定的目标;(3)规范性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5)必要的物质基础。
4.社会控制有什么功能?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相一致的社会过程。其功能如下:(1)维护社会秩序。为了社会的稳定,统治者或社会利益代表对某些不能实践行为规范的人们实行控制。(2)维护正常生活。人们总是希望在有秩序的社会里生活,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有序的条件。没有一定强度的社会控制,正常的秩序无法保证,人们平静的生活就不能实现。(3)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式有二:一种是急剧变化,通过暴力来打破旧社会,创立新社会;另一种是在正常秩序下逐步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有时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矛盾,因而社会控制就会把这种矛盾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此外,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的消极作用,因为严厉的社会控制会激化矛盾。
安徒生童话简介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其需要层次理论始于1943年,其主要论点如下: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时间外极少会得到满足;一个需要满足了,另一个需要就会接着产生,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需要由低向高发展,几种需要可同时得到满足,但只有一种需要起主要作用(优势需要),且高的需要激励人们更长久。同时需要的满足又因人而异,但需要的满足是最重要的。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到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3)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工作。(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