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论“《正义》隐喻时事——诗文中景物不尽信而可征——君子亦偶戏谑”
钱钟书论“《正义》隐喻时事——诗文中景物不尽信而可征——君子亦偶戏谑”
/周敏
《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二十二则《淇奥》,副标题为《〈正义〉隐喻时事——诗文中景物不尽信而可征——君子亦偶戏谑》
【《正义》隐喻时事】
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读书也是这样。读书“得间”就是在字里行间读出书里隐含的真实意思。钱钟书称赏方东树读书“得间”,看出了孔颖达《正义》对《淇奥-序》的注疏隐喻时事。
话说《淇奥·序》:“美武公之德也。”美,赞美,形容词用如动词。全句意思是《淇奥》诗是赞美武公之德的。
武公何人?
原名叫姬和,卫国第11代国君。
按照《史记》记载,卫国的老国君卫釐侯临死时,立太子姬馀为君,送给次子姬和很多财产,姬和便拿那些财宝结交卫国武士。
周宣王十六年(约公元前812年),卫釐侯去世,姬和贿赂并策动武士,利用给其父上坟之际,袭击姬馀于墓园上,逼迫哥哥姬馀跑进釐侯坟墓的墓道自杀而死。卫人将姬馀安葬在釐侯的墓旁,给他加个谥号,叫做“共伯”。姬馀死,取而代之,是为卫武公。
卫武公执政后,能继承卫开国明君康叔的德政,励精图治,增修城垣,兴办牧业,致卫国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淇奥-序》“美武公之德也。”后还有一段话,这样赞美卫武公:“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可见,卫武公有才华,尊法度,能自律且从谏如流,治理国家有方,民众安乐。
《淇奥》就是人们赞美他的作品。
诗歌以淇水边的竹子,比喻卫武公的高风亮节,歌颂他风度翩翩、心胸宽大,威武英俊、容光焕发;赞美他谈话诙谐风趣,从不刻薄伤人。仪态威武庄重,心地正大光明。
但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国君却不是正常继承王位,他的王位而是用智谋和武力夺得的。
孔颖达《正义》这样注疏《淇奥-序》:“武公杀兄篡国,得为美者,美其逆取顺守;齐桓、晋文皆以篡弑而立,终建大功,亦其类也”。
孔疏并没有贬斥卫武公杀兄篡国,而把它称为“逆取”,把他的执政及其成效称为“顺守”。
好听的外国名字
如果将《淇奥·序》(毛诗小序)和孔颖达的《正义》注疏对比一下,可以发现,毛诗小序就诗论事,指出《淇奥》因卫武公有德政而赞扬他,这样就够了。孔疏却无厘头地引申到他杀兄篡国,并援引齐桓、晋文之事迹为其正名,说他是“逆取顺守”。孔疏为何这样做,稍后再说。
孔疏这样写,好像偏离了注经的本份。姚范很反感,他在《援鹑堂笔记》中指出:
“说经者当如是乎!”
本来杀兄篡国有违封建道统,是大逆不道的,《正义》注疏却为其辩护。所以姚范怒斥道:注疏经书难道可以这样干!陪伴亲子时光心情说说
方东树似乎看出了其中奥妙:“此唐儒傅会,回避太宗、建成、元吉事耳。”
“唐儒傅会”是说孔颖达的注经班底附会其事,特意“回避太宗、建成、元吉事耳。
删不掉
唐儒是指孔颖达等注经班底,唐儒为什么会附会,因为他们是唐太宗御用的。
唐贞观年间,孔颖达等人奉唐太宗诏命分工合作给经书写注释,,由孔颖达总成。《毛诗正义》是其中一部。
唐儒附会什么?
唐太宗的当政是策动玄武门事变,杀掉兄长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迫使老王让他继承了皇位的。
因此,唐太宗十分看重也十分担心历史对他继承合法性的评价。
唐太宗曾就这一问题向大臣们发表过引导性意见:“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是唐太宗的心病,他顾虑世人和历史对他有非议,竭力给自己的行为理由。他将“周得天下”和“秦得天下”相比较,他称赏周武王“逆取顺守”,实际上是给自己玄武门之变的行为根据。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孔疏为何超出常理对《淇奥-序》进行注疏的原委了。
你听寂寞在唱歌孔疏是逢迎圣意,或者是为了讨好,或者是迫于某种压力,将唐太宗给自己所作的辩护词“逆取顺守”写进《淇奥-序》的注疏。此举,对太宗而言是正中下怀的。
应该说,孔疏是煞费苦心的,它既要给太宗弑兄篡国正名,又不能点明太宗弑兄篡国之事。孔疏赞卫武公“逆取顺守”实际上是赞唐太宗“逆取顺守”。孔疏的良苦用心被方东树说破了,得到钱钟书的首肯,称赏他“读书甚得间”,认为他在孔疏中读到了言外之意。
最后,我们回到本节的题旨“隐喻时事”。钱钟书说孔疏“隐喻时事”,是说孔疏名为注经,实际上间接而巧妙地为时政服务。通常,“隐喻时事”大多是影射时弊,而孔疏这里则是为唐太宗弑兄篡国正名。当然,孔疏赞扬卫武公顺守,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也是肯定并激励唐太宗要像卫武公那样为民多办实事,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才能光耀青史。
【诗文中景物不尽信而可征】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卫风-淇奥》的一句诗,文辞优美、格调高雅,为世人称赏。但有人说,淇奥无竹,更有人说“绿竹”是两个词,绿是一种草,竹是另一种草。绿竹到底是什么,历史上一直争论不绝,成了一个学术公案。
毛《传》最先说,诗句中的“绿竹”不是竹子,是草。
哪个牌子美白效果好毛《传》说:“绿,王刍也;竹,萹竹也。”
王刍是什么?萹竹是什么?郭璞云:“王刍,今呼白脚莎,即泬蓐豆也。萹竹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
如果读者还是不熟悉,没关系,知道这是两种草,可食就行了。可食,说明这也是两种菜。
毛《传》的作者根据什么说“绿竹”不是绿的竹子,而是两种可食的草呢,莫非他们在淇奥只见有这两种草,不见有绿的竹子?如今已不得而知。淇奥是黄河支流淇水和奥水所在的那一片土地。
左思说:“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 淇澳即淇奥。 左思相信《诗经》,相信淇澳产竹并没有错,但还是遭到了钱钟书的非议。左思遭非议,不是他相信淇澳产竹,而是他主张景物描写需亲见而不能虚构。
左思《三都赋-序》自诩他写赋真实可信,可“稽之地图”、“验之方志”,斥责杨雄、马融、班固、张衡作赋“虚而无征”。
左思说:“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钱钟书针对其言评点到:“是或不免尽信书欤?”
意思是:你指责杨雄、马融、班固、张衡他们作文虚构,你自己怎么能只根据书就判断淇奥产竹呢?书难道可以完全相信吗?
钱钟书强调,书不可全信。
地理学家郦道元注重实证,他对淇奥是否有竹的问题感兴趣,就查考史籍并亲临实地,这是科学和文学对待问题方法上的区别。他在《水经注》里写道:
虎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