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网络嵌入的中国农民工创业成长机制及路径研究
基于双重网络嵌入的中国农民工创业成长机制及路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1173093)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劳动大军的地位已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全国总工会课题组,2010)。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较前一年度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4533万人,增长3.5%,在农民工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呈现出外出农民工增加,本地农民工减少的显著特点(国家统计局,2009)。据青年创业网的调查,在我国8900万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约4000万左右有创业愿望。在城市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释放的双重压力下,农民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已进入到党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决策视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的政策得到多次重申,期望通过农民工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这体现了农民工创业成长问题的时代紧迫性。
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农民工创业似乎遥不可及,最多无非是摆个早点摊,开个小面馆等小本生意。但现实的发展正在颠覆这样的观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练,我国农民工已经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民”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在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价值观、财富积累等方面。农民工队伍中存在大量具备“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积累、风险意识”的潜在企业家,并正在积极加入到创业大军中来。
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的数据,早在2006年,我国1.2亿外出农民工中就有近500万人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进行创业,从事的行业与外出务工时相一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企业总数占到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1/5,如果加上跨区域留城创业部分,数量会有显著增加,更何况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已经接近1.5亿人。本项目申请人在2004-2010年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程中,曾获得西部地区特产业集中近400个小企业样本资料,行业涉及服装生产、再生纸品生产、陶瓷生产、配套零部件生产等,这些企业大多是由农民工创办的。这种现象在企业集较为密集的发达地区更为普遍,说明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创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目前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农民工在创业成长过程中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嬗变,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促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不可忽略的力量,这体现了农民工创业成长问题的现实性。
总理曾用三句话描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体的特殊性:一是他们许多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二是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对农业生产不熟悉;三是他们许多人没有解决户籍问题。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体特殊性,导致他们在创业问题上面临着“留城创业”还是“返乡创业”的两难选择: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留城创业”缺乏来自社会网络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返乡创业”不仅情感上难以接受,而且以自己在城市务工行业经验(主要是制造业、建筑业、服郑州恢复正常还要多久
务业)为基础的创业活动,在农村难以获得产业网络中分工合作的收益。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偏离,对创业成长形成制约,这体现了农民工创业成长问题的复杂性。
尽管创业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但研究者们大多将目光投向高科技创业、大学
生创业、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女性创业等等,而对最具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特征的农民工创业及其成长的研究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最近有学者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如崔海兴,朱红根,胡枫等),考察的视角包括政府宏观政策层面和农民工个体返乡创业行为的微观层面,但“返乡创业”毕竟不能涵盖农民工创业的全部,在外出务工地“留城创业”现象也很普遍。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业体,农民工创业成长问题具有紧迫性、现实性和复杂性,这是本项目的现实背景。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创业成长机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的发展趋势(林嵩,姜彦福,2009),认为创业网络是创业环境与创业资源开发过程的“桥梁”,并注意到产业网络的社会嵌入(Granovetter,1973)及其对创业成长的影响(Uzzi,1996)。但是,由于农民工创业成长的产业网络与社会网络具有偏离性质,在现实中的典型表现是:农民工留城创业,难以得到来自城市个人社会网络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支持。因为流动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以血缘、地缘关系联结的初级体为主,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拓展城市的社会网络关系困难重重;农民工返乡创业,则会面临创业企业难以参与产业网络分工而丧失生存机会的难题。因为以外出务工经验为基础的农民工创业主要
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行业,返乡创业需要构建全新的产业链关系,或者通过跨区域产业链联结,才能嵌入产业网络,对农民工而言也是困难重重。可见,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偏离,形成了农民工创业成长的网络嵌入难题。
农民工创业成长中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的偏离情境,决定了他们经营创业网络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目前城市地方政府积极为农民工创业者与行业协会、地方商会、职能部门与组织牵线搭桥,帮助农民工创业者拓展城市社会网络关系;农村地方政府规划各类农民工创业园、县域工业集中区,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编织产业网络,充分说明了农民工创业的网络嵌入难题的现实存在性。绩效管理是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双重网络偏离情境下,如何破解农民工创业的网络嵌入难题,提高创业网络嵌入绩效,推进农民工创业成长,显然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管理学问题。
本项目将从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双重网络嵌入性关系演化的视角,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试图探寻农民工创业的网络化成长机制与路径。从理论层面看,能够弥补目前创业理论中关于创业的网络化成长过程、网络化技巧、网络化能力、网络嵌入绩效等创业网络演化内容研究的不足,揭示创业的网络化成长机制与路径,丰富创业管理理论;从实践层面看,能够为我国促进农民工创业成长,加速城乡二元结构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2 国内外关于创业及其网络化成长的研究现状
文科有哪些好专业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创业研究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掀起了创业与中小企业热潮(杰克.M.卡普兰等,2009)。创业,这一被认为很难用经济学模型术语表达,以致没能在传统经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极具个性化的现象,成为近期学术界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
午夜骑士尽管传统主流经济学很少关注创业者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但一些非主流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学者对创业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主要代表是熊彼特(Schumpeter)、奈特(Frank H.Knight)等。不过,由于创业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各不同学科在“创业”这个共同题目
下进行目的不同、视角不同、理论观点不同和方法不同的研究,致使对“创业”内涵的理解看起来十分混乱。为了使不同学科能够在共同平台上交流,根据Low & Macmillan(1988)的建议,提出了一个最为宽泛的创业定义:创业就是创办新企业。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创业概念延伸到了公司、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出现了公司创业、社会创业等新情况。Mahmood(2009)总结性地指出,尽管对创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定义包含着以下主题:创业家的活动、创新、组织创建、价值创造、盈利或非盈利、增长、独创性、创业过程。学术界对创业内涵的不同解释,没有影响创业研究的进展,相反,在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创业研究在更为宽泛的概念平台上,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创
为什么手机网速很慢
业研究框架(Gartner,1985;Timmons,1999; Busenite,2003)、创业机会发现、识别与评价(Knight,1921; Cole,1968; Low & Macmillan,1988;Shane & Venataraman,2000)、创业网络与创业成长(Aldrich,1986;Uzzi,1996)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开拓性进展。
(2)从创业者到创业环境与过程:创业网络研究得到重视
从国外研究的情况看,在“创业”这个共同的题目下展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注的焦点在创业者本身,侧重考察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文化背景,试图通过探讨和总结创业者特质,揭示创业者体与其他体的差异。柯兹纳(Kirzner)、莱宾斯坦(Leibenstein)、史荻文森(Stevenson)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论及创业者为什么具有创业能力时,普遍的解释是,创业者一般具有“首创精神、想象力、灵活性、创造性、善于思考、善于在变化中发现机会”等特质。但是,这种认为创业者非同常人的研究并未证实个性特征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因为有相同个性特质的人中有人实施了创业而有的却没有。1990年代以后,创业研究的视角从创业者的社会心理特质逐步转移到创业环境和过程研究上来。Gartner、Low & MacMillan等研究者们认为,在全球经济技术环境日益动态化和复杂化的情况下,只有了解创业者存在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业研究,即从环境和创业过程探寻创业活动的本质。
运用网络方法研究创业过程已成为国外创业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潮流,原因在于网络方法“将行动者置
于一个环境情景中去考察”,对解释组织形成和成长具有很多优势,尤其对于小型创业企业。自从以Aldrich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提出“创业研究的网络方法”以来,这一方法成为研究小型创业企业的常见方法(Donnell A, Gilmore A,Cummins D,2001)。 从已有文献来看,两种网络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一是社会网络,二是产业网络。前者是新经济社会学关注的中心,后者则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范式。
(3)社会网络嵌入: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创业成长研究有关水的古诗
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来解释新创企业的创业、生存及成长过程,是新经济社会学对创业研究的贡献。根据米切尔的定义,社会网络是“一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Michetl,1969)。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因此,社会网络通常也称为“社会关系网络”。不过,社会网络的概念今天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范畴,关系既包括个人之间因血缘、地缘产生的联系,也包括企业之间因交易而发生的联系。但是,正如Bruderl & Preisendorfer(1998)指出的,创业领域中应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研究方法:一是关注于创业者的个人网络;另一种则关注新企业的组织网络。与其它方法相比,社会网络分析的意义在于其对“联系”重要性的认识,它认为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个体组成的,网络对人
们行动选择上的影响要超过人们自身个性的影响,社会资源通过关系和网络而流动,从而改变行动者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
早在1986年,Aldrich 和 Zimmer就提出创业者是被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这种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Aldrich,H & Zimmer,C,1986)。社会网络理论为创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与方法,并已经发展出了独特的分析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功创立的作用;二是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三是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而作为研究工具的社会网络分析则主要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一是网络关系内容;二是网络治理机制;三是网络结构特征。
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功创立的作用称为“网络创立假说(The network founding hypothesis)”,主要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开创了新企业而有些人却没有”的问题。而研究创业者的网络结构或网络支持与新创企业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则被称为“网络成功假说(The network success hypothesis)”,主要解释“为什么在竞争环境下至少一些创业企业兴旺和增长”的问题。研究者们运用案例研究和抽样分析的方法,从网络关系、网络治理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经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启发的结论。例如, Granovetter的 “强关系(Strong tie)”和“弱关系(weak tie)”概念的提出、Lechner(2003)关于不同的网络关系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的观点、Larson(1993)关于新企业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业者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运作过程的观点等揭示了网络关系及其重要性;而 Larson(1992)构建的强调声誉、信任、互惠与相互依赖的重要性的网络治理模型,及学者们就市场机制、科层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进行比较,得出的网络治理成本优势观点等则探讨了网络治理问题;在网络
结构方面,学者们利用数学工具,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分析网络结构的方法。网络节点、网络密度、可达性和范围等成为研究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结构的一般性工具,Steier & Greenwood(2000), Hansen(1995), Renzulli & Aldrich(2005)等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实证检验的研究工作。
从资源观的角度看,社会关系网络是可以用于实现个体目标的资源,而且,运用来源于网络关系的资源可以比依赖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的资源提供更大的优势。新创企业由于缺乏现有企业所拥有的合法性而难以获得必需的资源,因此,“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网络”(Burt,2000)。关于创业成长社会网络嵌入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基于资源的企业成长理论在社会学视角下的阐释,大量的研究肯定了社会网络在影响创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产业网络嵌入: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的创业成长研究
今年母亲节是几月几号
在经济管理领域研究方面,网络的观点比社会学的要年轻得多。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产业组织方式发生了某种根本性变革,即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与这一转变相伴随的是企业组织的创新过程,涌现出诸如战略联盟、外包、供应链管理、企业集等一系列新的组织形式,产业网络化就是对这些组织创新形式的理论概括,并由此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新范式。与古典经济学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新古典经济学用外部市场结构和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来解释企业的成长问题不同,产业组织理论新范式从组织结构演变及不同组织形态的效率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从此,产业组织演进,这一长期被正统经济分
析模型抽象掉或作为固定的外生变量处理的因素,重新被纳入到经济理论分析的视野。
威廉姆森(1975)提出市场和科层组织之外的第三种公司组织安排——组织网络,并把它称为“中间性组织”,确立了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科层-网络组织”的三分法理论体系。迪屈奇在区分市场、科层、网络的基础上,运用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分析了网络组织形成的原因,这一线索的研究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研究创业问题的网络方法。
威廉姆森关于“中间性组织”概念提出,开始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新范式,Sturgeon(2002)称这一范式为生产网络范式(Production Network Paradigm),并把通过契约关系建立的企业间的外部联系称为产业网络(Industrial Networks)。关于产业网络组织的研究,国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如杰瑞罗(Jarillo)、戴尼斯(Dennis)、奥里费(Olivier)、布鲁诺(Bruno)、肯尼斯(Kenneth)、里查德(Richard)等人从不同角度界定了产业网络组织的涵义;哈肯森和斯耐赫塔(Hakansson,Snehota)等人分析了产业网络组织的构成要素;奥尔斯蒂约(Alstyon)则概括了产业网络组织的特征。从已经掌握的文献来看,关于产业网络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产业网络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2)产业网络的治理规则;(3)产业网络的运行机理;(4)产业网络组织的构造层次;(5)产业网络的演化规律,等等,从而推动着产业组织理论从科层范式向产业网络范式的转变。
产业网络研究范式主要是利用网络理论研究产业间或产业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研究范式。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利用Hakansson(1992)提出的ARA研究框架,即认为产业网络包括三大要素:活动(Activities)、资源(Resources)、行动者(Actors)。学者们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分工深化,产品从生产到运输、销售、再到顾客消费是一个产业链式的结构,这个链条中的企业就是产业网络的行动者, “竞争”和“合作”是产业网络行动者采取的两种基本行为活动,那些不能与其它企业建立起必要联结的企业,将遭受“未联结之负债”的困扰,使其持续参与将使企业成长的学习和创新过程的能力大为减弱(马汀.奇达夫,蔡文彬,2007)。自波特(1997)提出价值链概念后,在近年来的管理学文献中,价值链、产业链、商品链、供应链、模块化等与产业网络相关的概念,成为理解创业成长的核心概念。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创业成长,一方面要注意社会网络的嵌入,通过“人际关系”纽带,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要注意产业网络的嵌入,参与产业分工,获取企业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加速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国外关于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嵌入对创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对创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创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国外创业理论研究的成果开启了中国创业研
究的学术热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外创业研究文献的梳理与讨论。例如,张玉利、朱仁宏、彭华涛、高建、木志荣、邬爱其等,对国外关于创业的定义、概念框架、研究边界、创业政策理论、国际创业理论、社会创业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创业理论的发展趋势,甚至提出了建立创业研究独立学科的设想。二是对中国背景下创业管理的本土探索。一方面是展开创业理论的中国实证检验,例如,姚小涛、席酉民对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依赖进行了实证检验;王重鸣则对产业集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等;另一方面是关注中国创业问题。陆园园、张红娟(2009)通过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