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记承天寺夜游_教学设计_殷秀德
2015.6
66备课・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 殷秀德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复杂情感内涵。
2.能自主、合作学习文言文。
布加迪报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读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虾干对“闲人”的多重理解。
免费公司取名网
【教学准备】
要求预习,自主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流程】
一、导课
苏轼的“轼”为何意?苏轼为何字“子瞻”?
所学《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视是近视,注视,俯视;望是遥望。轼是车前横木,可登以瞭望,所以,苏轼字子瞻(瞻望)。弟苏辙,字子由,车轮所由之迹。
二、读与断句,初解文意
(原文断句,略)
学生在虚词的句读方面常常会断错,如“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学生不重视关键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断句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念,想,遂,盖,但。
通过读与断句,学生基本能疏通文意,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
三、关注人物,深入文本
问:课文注释“张怀民与苏轼为朋友”,你能否从文中读出?
预设:1.寻张怀民——寻张怀民,说明有共同爱好。2.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赏月,私交甚好。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同的“闲人”,同是贬谪黄州、同病相怜之人。
教师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插入辅助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1.苏轼《赌书字》:“张怀民与张昌言围棋,赌仆书字一纸。胜者得此,负者出钱五百足,作饭会以饭仆。”
2.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 ‘快哉’”。
又:“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由此可见,张怀民请苏轼给亭命名,让其弟作记,可见交情之深。作为苏轼的好友,其性情能与苏子相知,其心境与品位足以让苏轼月下相寻。
通过对两人关系的分析理解,学生逐渐深入文本,对文言字词背后所蕴涵的意义有了较深切的体会,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明晰情感,研读文本
1.既然张怀民是苏子的好朋友,那天夜里,苏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预设:学生会从中读出一些关键字词,如:欣然——高兴;闲人——悲凉,忧伤等。内容会比较多,主要是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感受文言字词的丰富内涵,学生的此阶段认知主
67
创意无限/rbhz@163
备课・设计
要是“点”状,会较多关注自己有感受的词语。
2.先请各位同学画作者心理变化曲线图,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整理。最后请不同组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心理曲线图,进行比较。
学生在讨论、探究、比较之中会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觽怎么读
(1)欣然:不仅是“心情好”,还有“一下子高兴”的意思,就是说,高兴来得很快。那么,之前的心情呢?
元丰六年:已被贬谪到黄州四年,名为团练副使,但限定他“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实是闲置,无事可做。十月十二日:正当秋末冬初,夜里已经有点寒意了。月入户:不会是夜深之时,月亮还是斜斜地挂在天上,夜深了,月亮升高了,也就入不了“户”。解衣欲睡:指到点脱衣睡觉。所以,“欣然”之前的情绪应是日常平静之状态。
(2)念:想到。有“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之意,也有“惦记,常常想”。无与乐者:没有同乐之人,有寂寞、伤感之情。
(3)遂:于是,就;寻:寻。苏子去承天寺寻怀民,“遂”,毫不犹豫,因为怀民是第一时间想到要的人。用“寻”而非“访”,这样月之夜,怀民肯定和我一样,夜不能寐,那他又能到何处赏月呢?是不是能寻他啊?在“无与乐者”之后,马上想到张怀民,不也是有慰藉吗?
(4)亦:也。“亦”将苏子与怀民的心有灵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相知相慰。知我者,怀民也;知怀民者,苏子也。而这种情感又无需表达在外,是心灵之契合,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5)相与:一起,指与交好之人一起。心情愉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是相共、交互之义,也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相亲相爱”等。
(6)盖:原来。恍然大悟是因为沉醉其中。为何沉醉于月景,是“空明”之境界与“竹柏”之精神。
何谓“空明”之境界?一种境界,将静谧的庭院、银的月光、高大的竹柏这些具体的景物、踏踏实实的庭院写得虚幻缥缈,幻化成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它是自由的,可以安放心灵;它是无边无际的,可以驰骋思想;它是透彻的,可以清晰观我。在这样的世界里,作者能获得精神的慰藉与解脱,他浑然忘了现实,忘了自我,仿佛我即自然,自然即我,自然与自我融为一体,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古代士人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何谓“竹柏”之精神?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正因为如此,竹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人们不仅看重它的自然属性,更多地把它作为孤标傲世、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象征。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用竹子标志自己的高洁不俗。松柏傲骨峥嵘,庄重肃穆,且四季常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文是以竹柏象征作者并没有放弃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月、竹、柏组成了一个相类的意向,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作者高尚人格和理想的写照:旷达、超脱,处逆境而不馁,遇重压而不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什么情感?比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但少如吾两人者耳”之间不同的情感。后者有得意、自傲之情,前者却将重心落在“闲人”,凄切之情油然而生。
2015.6
文科学习方法68备课・设计
参考:“但”,“只”之义;“耳”,“罢了”之义。自己的情绪还是自然流露出来。“闲”还透露了一丝难以掩抑的孤独、压抑与凄切,这就是苏轼面对明月,“念无与为乐者”而要寻人同赏的原因。终究是尘心难免。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柱组词
“闲人”一词,还反映了作者的愤懑之情。作者虽有治国济世之才,却变成了一个大闲人,因此心里非常不平,才人寻乐。静谧的庭院、银的月光、高大的竹柏使作者获得精神的慰藉与解脱,他浑然忘了自我。
明晰:作者的情绪变化如下:
解衣欲睡—欣然—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亦未寝—相与—闲人如吾两人
作业:
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其父苏洵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
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认为苏轼是“登轼而望之”还是“不外饰也”?结合《记承天寺夜游》,简单陈述。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200241)
简评一
“深入浅出”辨
■ 刘占泉
《记承天寺夜游》文字浅而意蕴深,是历代传诵的美文,值得让中学生含英咀华,铭记终生。殷秀德老师怀着很高的授课期待,要引领学生“学习其平淡之间所蕴涵的语言之美与情感至真”。因此,殷老师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案,以理解作品的复杂情感内涵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咬文嚼字为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深入”是一种自觉的追求。教师备课体现了这种深入课文内核去求真的态度,于是才有了这份富有特的备课成果。作为给初中学生作的课堂教学设计,“深入”是前提也是目的,而“浅出”则是实现“深入”的过程和条件。我想分辨教学设计中“深入浅出”的具体情况,审视其所得
和所失。
所得之一,探究张怀民与作者的关系。以往教学中往往并不深究两个人的交往经历,交代一句“张怀民是苏轼的好朋友”,也就过去了。殷老师立足于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让学生出来品味,如“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少闲人如吾两人”等。同时,插入三则文献资料,印证张怀民与苏轼二人交情之深,“其性情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