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股肱鼎力的九所——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
六院股肱⿍⼒的九所——北京航空⼯艺研究所
小学生教师节献词北京航空⼯艺与⽣产组织研究所是中国航空⼯业筹建的第⼀批科研机构,根据1956年4⽉中苏协议,被列为“⼀五计
划”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之⼀,代号先后为“第⼆机械⼯业部第九研究所”、“第⼀机械⼯业部第九研究所”,“第三机械⼯业部第九研究所”。1960年底按照军委⽂件通知,九所划归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建制。1961年6⽉完成移交, 7⽉,根据中央军委批复,成⽴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所——北京航空⼯艺研究所,任命郦少安为所长,骆裴然为政委。所址在北京,⼜是航空⼯业的基础技术研究单位,中央领导关注多,⽀撑六院活动多,与六所⼀东⼀西,可谓“六院股肱⿍⼒之所”。
(1964年4⽉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科研管理经验现场会议在北京九所召开,六院唐院长与九所科研管理⼈员合影)
九所于1956年11⽉由⼆机部负责航空⼯业的四局组织筹建,负责⼈许锡瓒、扈惠民。筹建的基础最初是⼆机部四所三室,这部分⼈有68名,其他⼈员还包括从航空⼯⼚抽调的技术⾻⼲、院校分配的⼤中专师⽣以及航空材料研究所在东黄城根⾏政机构的职⼯,局⾥把东四南门仓试制⼯⼚的设备、⼈员也划归了该所。1957年7⽉1⽇,航空⼯艺研究所在北京⼯业学院旧址正式成⽴。1958年5⽉,上级批准其使⽤“第⼆机械⼯业部第九研究所”代号,主任邓永清(所长)。这⼀时期,主要任务是协助⼯⼚解决仿制⽣产中
瓷都是哪个城市的⼯艺技术问题,围绕东风107、雄鹰302(强5)、歼6等飞机制造中提出的新⼯艺、新技术和⽣产关键,开展试验研究。九所初期是仿照苏联的航空⼯艺与⽣产组织研究院的模式来建设的,中苏关系破裂,援建就此中断,才开始根据本国国情,在摸索中⾛⾃⼰的发展之路。建所前三年居⽆定所,先后在原北京⼯业学院、第四设计院北副楼办公。1960年1⽉,经领导机关协商,在北京朝阳区杨闸炮六师军营⼤院,以⼟地占⽤补偿的⽅式取得现所址,从此结束了⽆所址的历史。
歌曲再见张震岳(九所⾃建⼚房)
九所新所址多系原部队营房、车库、炮库,试验室条件简陋艰苦。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不可能投资扩建,基建不易安排,只能依靠原有条件因陋就简开展科研⼯作。该所按专业设⽴了10多个试验研究室和综合性研究室,以及⼀个加⼯车间。1961年⾄1965年初,六院九所以摸透消化⽶格21飞机技术为主、兼顾⽶格19仿制的优质过关,深⼊飞机、发动机、仪表、附件各摸底⼩组摸清仿制飞机的⼯艺技术特点和加⼯⽅法,以获取更新⼯艺技术的基础。为研制轰5、歼8飞机,作为总⼯艺师单位,研究和推⼴了⼀批新⼯艺、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如化学铣切、蜂窝结构、电⽕花加⼯、钛合⾦加⼯、⾼压⾦属软管制造、喷⽓发动机叶⽚砂带磨和叶⽚型⾯光学检验仪等,获得了⼀批国家级奖励成果。
(1963年九所开展勤俭持家活动,图为时任所长郦少安同志为“先进勤俭之家”颁奖留影)
一亩地等于多少平方米
1965年6⽉完成部院第⼀次合并,九所改称第三机械⼯业部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所;1966年1⽉⾄196
8年8⽉还使⽤另⼀所名——“北京朝阳机械研究所”。1968年六院划归国防科委建制,由空军管理,九所代号改为“中国⼈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第六⼆五研究所”,为中国⼈民解放军京字102部队。1973年第⼆次部院合并,代号为第三机械⼯业部第六研究院第六⼆五研究所。⾃1975年3⽉起,该所归部直接领导。
(九所领导和2中队技术⼈员新品研制完成留影)
70年代以后,研制出⽤于飞机的⾦属胶接蜂窝夹层结构、钛钣成形⼯艺技术、复合材料结构成形⼯艺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化制造技术⽅⾯,研制完成了飞机外形设计程序、数控绘图程序、数控加⼯⾃动编程系统、CAGD/CAM集成化软件系统,使我国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赶上了国际⽔平,还在电⼦束焊接⼯艺和设备,激光加⼯技术等⽅⾯多有建树;在歼7Ⅲ、歼8Ⅱ的研制过程中,运⽤该所研制的配套软件开展设计,打破外国技术封锁,缩短研制周期,提⾼劳动效率,节约研制成本,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以后飞机研制中的软件设计打下了基础。
狙击手:生死丛林
(1969年,六⼆五所坚持⾃⼒更⽣、艰苦奋⽃、⾃⼰动⼿、丰⾐⾜⾷的精神,⽤⾃⼰的双⼿和汗⽔盖⼚房、建住房。图为部分同志参加盖(现130、131)⼚房时的合影留念)
1982年,第三机械⼯业部改为航空⼯业部,撤销六院机构,代号改为航空⼯业部第六⼆五研究所。1988年,组建航空航天⼯业部和成⽴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名称改为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北
京航空⼯艺研究所,代号第六⼆五研究所。1993年撤销航空航天部,成⽴航空⼯业总公司,名称改为航空⼯业总公司北京航空⼯艺研究所,代号不变。1999年,航空⼯业总公司⼀分⼆,名称为中航⼀集团北京航空⼯艺研究所,2002年根据中航⼀集团《关于调整集团所
1999年,航空⼯业总公司⼀分⼆,名称为中航⼀集团北京航空⼯艺研究所,2002年根据中航⼀集团《关于调整集团所属事业单位名称的通知》(航计﹝2002﹞117号)名称改为北京航空制造⼯程研究所,代号为变。
(625所完成叶⽚⽣产⾃动线设计任务,所领导与技术⼈员留影)
2008年,⼀、⼆集团合并,名称为中国航空⼯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2016年12⽉,集团公司党组决定,以北京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为本部,组建成⽴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为“航空⼯业制造院”),代号不变。
(2016年12⽉26⽇,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成⽴)
航空⼯业制造院为中国航空⼯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属单位,为专门从事航空与国防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专⽤装备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下设2家研究所和1家上市公司,主要承担航空材料、制造⼯艺、专⽤装备等基础、应⽤和⼯程转化研究⼯作,为我国新型飞机、发动机、导弹等航空装备研制和
航空⼯⼚的技术改造提供了⼤量先进制造技术和⼯艺装备;同时,也为国防⼯业其它领域,如航天、电⼦、兵器、船舶等提供了先进制造技术,并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瑞⼠、意⼤利、⽇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企业建⽴了长期的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
(中国⼯程院院⼠,国际著名焊接技术专家关桥)
⽬前,航空⼯业制造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中⼼、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发中⼼、6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中⼼、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 4个⾏业中⼼,获国家科技奖励69项,国家级与部级科技进步奖690余项,先后25次在型号研制与预研中荣⽴集体功。625所还是国家批准的2个⼀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单位,为社会培养了⼤批⾼级技术⼈才。7座车年检新规定
(航空⼯业制造院办公⼤楼鸟瞰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