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挑战与机遇——浙传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重点专业建设学术论坛综述
徐卓
【期刊名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3)001
【总页数】3页(P141-142,146)
八花九裂【作 者】徐卓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2015年11月22日,浙江传媒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建设学术论坛在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圆满结束。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音乐院校专家学者及行业翘楚,他们为我校艺术与科技
专业(音乐)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需要不断厘清和解决的问题,如学科归属、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所服务的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等,献计献策,既阐发了独到的学术见解,交流了各自的办学经验,又积极探索了符合于相应的行业发展的专业建设途径,达到了既定的学术预期。
首先是浙江传媒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负责人吴红非教授发言,她介绍了本次论坛是以中国互联网协会、浙江传媒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5首届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为依托而组织的。2015首届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是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为坚实有效地推进艺术与科技专业重点专业的建设,实践紧贴“互联网+”的创新办学思维理念,抓住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的契机而与有关部门协同举办的。这次大赛正好成为我校“艺术与科技专业”(音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因而是本论坛举办的最佳时机和最好的学术背景。浙江传媒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是2012年从教育部获准,在浙江传媒学院新开设的专业(专业代码为130509T),是“艺术”门类与“科技”门类相融合的新兴应用型专业,在目前浙江省高校中独此一家,有着跨界与融合的特性及开放的专业平台和宽阔的产学研发展前景,与未来的文化产业和多媒体融合的前瞻性高端产业有着紧密和广阔的联系,同时也更具备了未来大众文化业态所需的特质。“艺术与科技”专业在浙江传媒学院首先被定位为“音乐类”,并在二级
分院——音乐学院开展该专业建设,填补了该音乐学院在音乐创作、制作方面的空缺,形成了集创作、表演、制作“三位一体”的专业结构,为特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具有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或互联网进行相关的音乐设计制作、音频编辑、音乐录音合成等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将来的发展将立足于以艺术与科技专业为龙头,使音乐表演与舞蹈编导,以及舞蹈编导专业(音乐剧)方向走上富有自己特的专业化道路,鼎力构建有别于传统概念下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出互联网背景下大众文化业态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电子音乐协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吴粤北教授认为: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新设置的艺术与科技专业在音乐艺术领域的定位应该是音乐科技。吴粤北教授是国内几所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类专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从中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武汉音乐学院音乐音响导演专业谈起,一直讲到星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建立的情况和当时的学术追求。他说这个专业在国内办学仅有30余年的历史,作为音乐艺术工作者,应该坚持做音乐与科技结合的专业学术研究。他对浙江传媒学院办艺术与科技这个专业充满期待,认为该学院作为一个多学科并存且办学资源丰富
的高等院校,定会开创出与其他专业音乐院校不同的音乐科技专业新思路。
南京艺术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浙江传媒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客座教授许志斌博士谈了他对艺术与科技不同的理解。首先,艺术与科技专业涵盖面宽泛,针对的具象面不清晰,这表明了该专业是一个区别于传统思维的新兴专业,即它既不是传统的艺术专业也不是科技专业,其指涉的内涵是艺术的科技化还是科技的艺术化等等,都值得去深入探讨。其次,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渗透于各个行业之际,艺术与科技专业在大融合的时代中更具有探索与创新性,同时,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发展必须要真正地产生一种跨界知识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浙江传媒学院的多学科背景为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环境,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形成良好的多学科互动机制,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富有创意的思考与实践。
渭河流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强斌教授认为音乐科技这个领域,无论是创作电子音乐还是应用型音乐,只要做出了显著成绩的学生,都是最热爱音乐、喜欢音乐创作的人。这些学生对新生的科技事物有着无穷尽的兴趣和爱好,会刻苦去钻研。现今,学好音乐制作首先得要精通音乐,第二要学好音乐制作的技术,包括音源、效果器技术、计查英语四级准考证号
算机编程技术、录音技术等等,最后还得学会网络技术。从出彩的学生来看,他们都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引领的作用,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个舞台。音乐科技这个专业所内含的技术更新得很快,在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去不断地琢磨和学习新的知识。他建议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多以音乐制作项目制的形式去展开教学,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一些新的音乐项目和课题;同时适当减少一些常规音乐课程的设置,这样才能构建出有特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指出,当今国内专业演出团体专职的驻团作曲职位已经很少了,音乐制作这个行业的诞生从一定层面上把作曲和表演两者结合了起来,是一个具有蓬勃生机的新的音乐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量倍增,大家要听钢琴就听朗朗、李云迪的,要听音乐作品也是听最有名望的作曲家的杰作。所以,应在音乐教育中努力强化年轻一代音乐创作者的精品意识,希望明年的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能涌现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作品。
在全国开办计算机音乐相关专业最早的是武汉音乐学院。该院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主任冯坚副教授指出,武汉音乐学院在该专业上并不是特别注重专业名称的叫法,设置该专业的
院校是偏重艺术创作还是科技,应根据本校的师资布局、教育资源来作出合理地选择。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武汉音乐学院培养的计算机音乐专业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他们能够从事的工作岗位也非常多,包括录音、声音设计、音乐创作、游戏音频等等。学习计算机音乐的学生都非常聪明,思路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可以在团队中独当一面。这是学习这个专业的最大益处,也是开办这个专业应参照设立的人才培养规格。
作为从业几十年的资深音乐名人,国家一级作曲家、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音乐总设计、南京青奥会音乐总监卞留念先生指出,音乐创作、音乐设计、音乐演出、音乐传播市场在中国潜力巨大。在“互联网+”多媒介融合的时代,中国的音乐科技无论在音乐创作设计还是音乐产品科技化研发领域,都有很宽的路子可走。年轻一代的音乐艺术从业者们要扎实打好基础,用数量去攻破质量的瓶颈,多创作、多思考、多积累,才能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北美音乐家协会主席刘祥德先生鼓励年轻的音乐才俊努力激发参与创业的热情,今后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作品的高质量和这类学术论坛活动的高规格,寄希望于青年一代音乐学子的辛勤劳作。抓住互联网这个时代,努力改变自己以后的音乐创作之路和工作从业方式,是音乐学子们明智的选择。
请假理由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钱江学者曾静平教授,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黄晓东教授,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周士琪先生,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音乐制作系主任杨晓波老师,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主任刘奇老师,浙江音乐学院姜超迁老师等,都从不同方面畅谈了对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建设及相关行业未来融合发展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蔡罕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中参加本次专业建设论坛表示衷心感谢,并对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重点专业的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希望音乐学院要学习国内外成功高校的办学经验,积极与业界知名专家建立学术联系,尽快搭建高科技、高标准、与社会接轨的专业学科建设平台,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艺术与科技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跨界人才。
Development of Video News and Evolution of Cultural Power Structure
seo怎么优化Remodeling Routine: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Society by the Mediated Time
Application and Mod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the “Wisdom Agriculture”
The Discourse of Young Chinese Entrepreneurs Constructed by the Media
An Analysis of Chinese Video Websites’ Exclusive Broadcasting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Using Iqiyi
“Soliloquy” and “Public Enemy”
经济学考研——Lu Xun and Chinese Modern Media’s Vitality
Cognitiv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National Image on Mainstream News Websites 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A Study of the Huallywood Cinema Soundtrack Tyoe and International Survival
“Internet +” Era: Development Path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Local Film Industry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A Primary Use for the Chinese Cinema “Going Global” Strategy
System Sense: A New Method for Film Sound Theory
On the Supporting Role of Sound in th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Film and Television Courses
On the Creation Methods of Chinese Movie Soundtracks in the Context of New Technologies
——A Case Study on the Movie Coming Home
Five Faces of Urban Modernity: A Review of Taxi Drivers’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ld Films on New Run: A Survey on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 Analysis of the Charts of the 2015 Summer Holidays Domestic Box Office Smash Hits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