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23,NO5的写作与演奏技法
试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23,NO.5的写作与演奏技法
几月几号过年沈腾主演票房破250亿摘要: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24首钢琴《前奏曲》是他最为重要的一组作品之一:他的作品富有俄罗斯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本文以其《前奏曲》中作于1901年的OP.23,N0.5为例,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钢琴作品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曲式结构;节奏动力;演奏技法中国瓷器
谢尔盖·瓦西利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1873-1943),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家。被誉为20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全部创作中,钢琴作品处于中心地位,这与他本人出众的钢琴演奏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他的钢琴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思想是和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者间的差别。24首钢琴《前奏曲》可以说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对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现实是不满的。拉氏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反叛的倾向:《升c小调前奏曲》和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
有着阴森的背景、沉重的低音,是一种彷徨、苦闷心情的写照;《春潮》则充满青春气息,活泼向上,表现出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渴望。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他一贯沿着俄罗斯音乐传统及音乐史上的莫斯科乐派前进。柔美的旋律、深邃的内涵贯通于俄罗斯独特的音乐语言,悠长宽广、气宇轩昂,处处映射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精神。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音乐特性,他的音乐才会让人们为之感动和折服。他的创作虽然实质上仍是浪漫主义的,却经受了20世纪气息的熏陶,形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肖邦和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相比,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显得更加短小、精练,织体也较朴素单一,他所反映的是内在精神生活中的瞬间感受。与肖邦等人的“即兴性”特点比较而言,拉氏更注重思想内涵上的思考。燃气热水器品牌排名
拉氏为钢琴创作的《前奏曲》包括OP.23(1903-1904)的10首、OP.32(1910)的13首及OP.3的1首,共24首。OP.23,N0.5作于1901年。
二、曲式结构
本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戏剧性和动力性较强,以左右手同步短促的音调和坚定的节奏为特点,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
尽管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也如肖邦时代的《前奏曲》那样追求短小精干的宗旨,但篇幅上仍然有所增长,同样,其组织结构也更为复杂。他的作品中,曲式结构经常是连绵不断地展开,在听觉上连接自然、层层推进,对音乐的阐述淋漓尽致,能让人感觉到他驾驭作品结构的能力和魄力。因为在他的《前奏曲》中除了像肖邦一样是对当时瞬间心情的表达,很多作品都是具有画面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中,共有13首为单三部曲式;2首复三部曲式;5首乐段性重复或集结;1首模糊曲式;2首单二部曲式和1首复二部曲式。此曲乐曲结构图如下:
此曲中部的音乐情绪转向抒情,由平行乐句组成此乐段,是典型的拉氏旋律。在左手快速流动的琶音织体伴奏音型陪衬下,右手弹奏出和弦式的八度装饰化旋律,以主调的同名大调呈示出抒情的主题,洋溢出幻想般的激情,不禁使人联想到俄罗斯风景画的无限魅力。在最后用三小节主题材料的动力节奏作连接,自然过渡到了再现。这个小连接具有不稳定意义,一直到再现部为止,音乐中开始使用呈示部音型。
再现部出现与乐曲开始相同的“命运化”节奏,并且其调性回到g小调,并伴随了丰富的调性变化,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与呈示部相比较,这里的音响变得更加抒情和明朗,钢琴右手声部在高音区奏出饱满明亮的和弦,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喜欢的音乐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图示可看出再现部的乐句与呈示
部相比较下,缩减了a的长度。尾声综合了A部分的节奏和B部分的旋律化特点,具有总结全曲的性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蕴涵了贝多芬式的沉思,也有柴科夫斯基的悲壮和肖邦的优美。
三、和声与调性安排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大多都阴郁苍凉,总体来看,小调多于大调。这24首《前奏曲》虽分别创作于不同时期,但是却严格遵循了巴赫的传统,它们平均分布在24个不同的大小调上。不论是从调式的意义上或是心理刻画的意义上来说,拉赫玛尼诺夫都特别倾向于小调,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或悲剧性的形象领域。拉赫玛尼诺夫几乎从来不用特殊调式及人工调式,包括大小调之外的其他4个自然七声调式(多利亚、弗里几亚、利底亚、混合利底亚调式)也很少用。从这点来看,他的风格与欧洲当时许多著名作曲家为了摆脱传统大小调体系和声的束缚,竭尽全力开发利用大小调之外的自然七声调式以及其他特殊调式、人工调式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拉氏的作品中,他并不是先写好旋律再配和声的,而是两者互相交融生长。在钢琴作品中也是同样,和声并非处于单纯陪衬旋律的被动地位,它自身的进行和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强大力量,这种和声推动了旋律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乐曲的步伐。
本曲为g小调,乐曲的中间部转至同名大调G大调上,再现部分又回到主调。在现代作曲家的创作中,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节奏属于较缓慢的,乐曲中的一个和声往往延续很长,却在细微之处发生变化,
有时候一两个音符的变动就造成了不同的彩感。拉氏作品的和声语言具有十分丰满的彩性,总体来说,其和声进行都是遵循传统的和弦结构并且以功能性和声为基础,和弦的叠置也以三度关系为主,同结构或同类和弦经常连续进行。例如乐曲的再现部高潮部分,连续强调了属和弦与主和弦的重要地位,可以看做是彩性很强的三度和弦连续进行,具体如下图中所示:
尽管如此,他在扩大和声语言彩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例如他在内声部采用的多层次对位和特殊转调,两个外声部都五变化音的出现,只在和弦内声部填充调式特征音,过渡自然,这种传统的和声处理方法体现出其和声技法的核心。如下图所示:一些彩性的装饰和弦运用也可以在乐曲中看到。在调内和弦基础上加入了和弦外音,作为一种经过装饰性的叠置和弦,在听觉上造成一种特殊效果。如下图所示:此外还有在低音声部运用减五度、不同级的和弦替代、经过式的半音技法、和声上造成乐曲双重调性叠置等,都使看似传统的和声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近现代和声技法还是极为有限的,他的这些近现代技法都建立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加以发展,在和弦方面也考虑到了符合自然音响规律,避免像现代音乐那样大量应用高度不协和和弦,因此是十分具有可听性的。
四、节奏动力特
拉赫玛尼诺夫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是性情忧郁的,但是在这一层灰暗的薄膜下隐藏的是另一个真实的他:一个善良开朗、坚强勇敢的人。这种矛盾会互不相容地贯穿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同一件作品里。拉
赫玛尼诺夫是柴科夫斯基“命运”形象的直接继承者,他对命运总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恐惧感。在他的这首《前奏曲》中同样充斥着命运的脚步声。
g小调《前奏曲》集民间舞蹈与俄罗斯歌唱性旋律为一体,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现实主义的鲜明语言,火热的力度,富有生命信念的坚定节奏,战胜了标题中“来世”的命意。使听众感受到的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坚定的力量。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分,是所有民族派作曲家的共同特点,而拉赫玛尼诺夫可以说是俄罗斯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在整套《前奏曲》中共
有几首采用了民间舞蹈节奏,例如op.32 No.3、No.7等,当然,本曲也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乐曲为进行曲速度,中间速度转慢。第一部分开始气势磅礴、主要节奏庄重而有力,此段主要运用了民间舞蹈节奏,密集的音型与跳音结合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中段的抒情与两端形成对比,低音旋律出现在和弦的切分音中。随后,钢琴又用较强的力度动力化再现开始部分的主要主题,饱满而坚定的音响处理使乐曲显得更为庄重。从音乐表现手段来看,本曲对比明显的速度因素是改变音乐效果的较好方式,也是为乐曲划分段落最容易有效的手段。通常情况下,一段音乐的速度改变,就意味着新的发展阶段或是新的曲式部分的开始。如下图所示:
乐曲最后用渐弱的方式表现钟声随风飘去,渐行渐远,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演奏此段时应注意把握节奏的弹性又不失动力性,抒发内心对生命真正的热情。整体来讲,乐曲的节奏是规整的音乐进
行。
五、演奏技法的运用
拉氏的这套《前奏曲》音乐风格丰富、织体变化多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非常有利于教学和学习训练的。在演奏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及创作时期,对于主题材料、音乐的基本模式和音型要仔细地分析,这些在前面已作过详细介绍。除此之外,他又发展和推动了《前奏曲》新的创作特点和技巧。
1连续琶音的演奏
作品OP.23.N0.5开始时演奏速度为进行曲速度,但不宜过快。由于音乐起于低音区,因此演奏时需使音调下沉,手指最好垂直重沉,才能得到音乐深沉、宽厚、广阔的音响效果,同时和弦需要弹奏整齐。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钢琴作品没有明确的速度限制,在指法变换上可丰富流畅。乐谱中主题材料的特点决定用适当的奏法表现,此曲的中部为较抒情乐段,速度与开始部分相比转为渐慢,以左手连续跑动的琶音为特点。演奏本段时需要提高手指的快速运动能力,同时要尽量保持音型的连贯,这种织体是掌握快速连续演奏技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手腕的灵活运用能对手部的伸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手腕的灵活运动使那些大幅度的琶音弹奏更为流动连贯,同时大拇指的内侧移动也需要手腕的配合把手指引导到正确的键上。此外,手较小的演奏者还可以通过手腕的横向运动和圆形运动来扩张运
古装片电视剧动范围,用来演奏大跨度的琶音。手指技术是完全要靠手腕灵活来决定的。
2.踏板和力度的运用
演奏中段时可适当使用踏板,合理使用踏板在任何作品里都是需要的.然而演奏家要根据音乐情绪分别对待、适当处理。由于古钢琴的结构缺陷,巴洛克时代的作品如不用踏板弹奏出各个声部,在听觉上旋律和音都会变得非常单调,但声部清晰。19世纪后的钢琴教学中提倡适当运用踏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点点式”用踏板法。拉氏的创作中大胆地使用了踏板,更好地显示出了其作品的浪漫宏大。
乐曲的力度变化幅度很大,从pp到ff都有所涉及。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极力推崇夸张、极端的力度变化。他善用宽广的力度节奏、强烈的力度对比、整体的力度阶梯式上升并推向高潮等典型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力度的手法。这一特点是浪漫主义风格在他《前奏曲》创作上的一个具体表现。他在《前奏曲》中标记的力度记号比肖邦还有他同时代的斯克里亚宾密集了很多,可见他对力度表现音乐的重视。这些力度标记是为表现音乐内容所必须的,是作曲家感情变化的体现。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中这些力度记号是其作品最富有特的地方,在技巧上也是最有难度的地方。我们在演奏《前奏曲》中的强音时应多使用大臂的力量,触键要深厚,高潮部分那些连续不断的和弦需要相当的体力演奏。强弱的对比也需要手臂乃至全身的调动与控制。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不管在音乐理论上或在演奏技巧上对钢琴教学
都起着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拉氏钢琴作品的研究具有实质的难度、深度,是我们所有钢琴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必修内容。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音乐大师中最后一位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音乐作品,为俄罗斯和世界音乐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作品中充实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精致的织体始终涌动着响亮坚定且热爱生活的声音。他曾说过:“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应该表现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精神,他的爱情信仰及他所喜爱的书籍和绘画的内容,音乐应该是他生活经历的总和……我是位俄罗斯作曲家,祖国确定了我的气质和处世态度。”
美国最新恐怖片(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