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 2课。本课依历史发展顺序,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让学生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学习中理解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课有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四个子目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顺序上,大致是连接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本科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分为三课,本科将内容高度压缩,在先熟悉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有选择的重点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波及 16个省,延续 14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观其波澜壮阔的历程,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运动中出现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的一种理想追求;而《资政新篇》则体现出当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种探索。第二次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几临灭顶之灾。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尽管洋务运动最终没有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但它迈出了中国近代
化的一小步,体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期间,西方国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并加速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于是引发了中国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新政”后的第一次正面对决,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主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较量,其结果是日军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从而对战争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甲午战争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撞击,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并引发了列强对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从而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这又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人,进而形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及教科书的叙述,本课的目标包括:
1.通过教师基于时间序列和空间要素的历史讲述与分析,学生能够构建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战争、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的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2.通过对故事的探究、材料的分析和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概述 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要事迹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出的努力,并能够认识其时代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以及了解历史材料研习的基本方法。进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并学习近代先进中国人为国家富强、民族自立而奋斗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原因及影响,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本课《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示意图》、《时局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的研习,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天朝田亩制度》上有关史料、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等文献资料研习以及课内外史料解析题的训练,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核桃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特点,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精神;了解中国人民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培育学生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在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重难点】
1.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主要史实与影响。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苏谭谭流浪【教学设计思路】
每年高考时间>八一建军节祝福词本课内容涉及 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社会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教学任务相对繁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所选择地“择取”历史事件展开“点·线”教学,“点”指的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指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战争、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的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时间轴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抗争史的开端,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中国人就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征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眼看世界,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发动了第二次战争,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那以后的中国是什么情况?列强有没有放弃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抗争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师:接下来,展示学习目标:生:大声读: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
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讲授新课
时空定位—-梳理知识提问学生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结合本课题目把这六个历史事件进行简单地分类?两类,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危机:新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
第一篇章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第二篇章危机—边疆危机、瓜分狂潮
第一篇章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
1、背景
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战争后,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战争炮声的回声”。王力宏好听的歌
血迹怎么洗干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