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宣政院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
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煮速冻饺子要多久熟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网上火车票放票时间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努
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的旗帜作为标志。后来又增设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即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每旗有许多牛录。牛录是基本单位,每一牛录三百人。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建立,是与当时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巩固女真各部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地丁银”制度
清朝的赋税制度。康熙时,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叫“地丁银”制度。这种赋税制度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削弱,赋税负担也比过去较为均平。
理藩院
清朝中央政府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地位与六部平等,凤尚书、侍郎等官,由满人和蒙古人担任,汉人不得参加。下设六司,分掌各事。理藩院的设
置,标志着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隶属关系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经深入到边区了。
尼布楚条约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谥号
古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诸侯、卿大夫、高官显宦之谥,由朝廷赐予。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涵义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大致分为三类: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如周平王(平),赵孝成王(孝成),贞惠文子(贞惠文)。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忠武侯(忠武)(诸葛亮之谥),武穆王(武穆)(岳飞之谥)。从东汉开始,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宋代私谥犹盛。
庙号
i want nobody but you 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因此,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汉朝从惠帝起谥号一律加一个“孝”字)。汉朝要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庙号,才被称为“祖”、“宗”。南北朝称“宗”已滥,至唐朝则无帝不称“宗”。
尊号
也称徽号,始于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颂扬帝王和皇后的称号。尊号是生前奉上的,也有
死后上的。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朝同治帝尊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尊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自唐朝始由于谥号加长,称呼不便,因而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焊接方管
年号
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即位的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次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汉武帝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明思宗被称为崇祯帝,清圣祖被称为康熙帝。
周公东征
西周建立后不久,周武王病死。继位的周成王年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量掌管政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对此不满。纣王儿子武庚勾结管叔和蔡叔,并联合东南诸部落发动叛乱。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国人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周厉王贪财好利,暴虐无道,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引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公元前841年,“国人”(平民)在都城镐京发动武装。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跑,后死在外地。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变法运动。秦国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一次。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先后两次颁布变法令。主要内容是:①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③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全国设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强迫人民编成“伍”、“什”,由国家统一控制;④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逐渐成国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攻击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毁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有敢议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次年,卢生、侯生等攻击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死在咸阳。这两件事,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的野蛮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起义军摧毁秦军主力的战役。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以重兵包围巨鹿(今河北平乡)。项羽率领起义军前往救援。起义军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表示血战到底的决心。不久双方在巨鹿展开大战,起义军大破秦军。后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
楚汉战争
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攻占了关中,并继续东进,联合各地区反对项羽的力量,在荥阳、成皋与项羽抗衡。公元前203年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订约以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乘机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合围。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杀于乌江(安徽和县东北)。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采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只提倡儒家学说,禁止传播其他各家学说。汉政府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为教官,传播儒家经书,每年考一次,合格的授予官职。后来各郡也设立学校传授儒家经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董仲舒认为,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天人相应”,把皇帝神化。他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说教。三纲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但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未达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地区。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从此,汉朝同西域的往来频繁,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农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相继传入内地。内地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七国之乱
汉初,刘邦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一面分封同姓的子弟为王。后来受封的诸侯王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逐步削夺王国的封地。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汉朝中央派周亚夫率军平服。此后,汉政府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
王莽改制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为了限制当时日益激烈的土地兼并,缓和
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王莽实行复古的改制: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规定一家不满八个男子而占田超过九百亩的,余田分给亲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妇一百亩的标准分给。这个法令遭到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对,三年后就废除。为了控制和垄断工商业,王莽还增加税收,多次改变币制,许多人因此倾家破产。王莽改制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民处境更加悲惨,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昆阳之战
23年,绿林军北进攻占昆阳。为了镇压绿林军,王莽派王邑、王寻率四十多万官军围困昆阳。昆阳城内王凤率领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他们一面坚守,一面派刘秀等十三人突围出城,调集援军。刘秀调集三千援军,猛攻敌军大营,阵斩王寻。城内绿林军乘势杀出,内外夹攻,以少胜多,全歼王莽主力。接着,绿林军乘胜直捣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
云南景点推荐曹魏屯田初一英语作文
曹操实行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
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许离开土地。让士兵一面戍守,一面屯田,叫军屯。屯田的实行,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粮供应,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基础。魏建国以后,继续推广屯田制,并使它更加完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