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肯尼迪学院:摩托车跑车品牌“红二代”最想上的“第二党校”
作者:Lara Farrar
来源:《公务员文萃》2014年第03期
作者:Lara Farrar
来源:《公务员文萃》2014年第03期
“它(哈佛)是一个品牌,中国人非常在乎自己看到的东西是最好的,最棒的。”2012年7月,安东尼·赛奇在位于哈佛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说。当时,他刚从上海的中共党校演讲回来。
赛奇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以下简称“肯尼迪学院张无忌异界纵横”)旗下艾什中心( Ash Center)主任,也是中国公共政策问题专家,过去的二十年里,他最显赫的成绩就是推动肯尼迪学院和中国的深度交流。哈佛与中国相关的众多课程都是由赛奇发起的。
截至目前,已有将近900名中国政府官员在肯尼迪学院进行过相关培训。此外,哈佛还有专门针对中国商人的各种项目。而哈佛的全体教职人员中,至少有200人从事与中国有关的项目。
通过这项“哈佛历史上针对某一国政府官员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培训计划”,哈佛以前所未
有的深度参与到了中国的变革进程之中,也因此面临巨大挑战——热门专业排行如何在拓展影响力的同时,努力维护其学术及自主性尊严。
“培训项目没赚过一分钱”
中秋佳句简短祝福赛奇是文化大革命即将结束时,来中国求学的第一批留学生,之前曾师从施纳普(研究权威)。他对经历过时代很是自豪,前年来中国演讲时,还不忘对媒体表示,“本着友好的态度,应该提醒一下,目前中国对毛的肆意丑化已经超越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理智界限。”
1998年,在赛奇的推动下,肯尼迪学院设立了“中国公共政策项目”——由香港地产开发商新世界发展集团赞助,也被称为“新世界学者”项目,目光对准中国高层官员。此后每年,肯尼迪学院均招收20名中国政府高级官员来此培训,其中4-6名官员参加一个学期的中长期培训,其他人则参加2-3周的短期培训,全程英文。
上世纪90机油更换时间年代后期,肯尼迪学院还首次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员去哈佛接受培训。“时间过得很快的成语十二三年前,肯尼迪学院和中国并未建立系统的合作关系,”赛奇回忆,“大多数都是临时安排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