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电⼚“煤改⽓”动能焕新
沙⾓电⼚。滨海湾新区供图
沙⾓A电⼚⼚房。沙⾓A电⼚供图
从珠江⼝虎门湾眺望四周,沙⾓电⼚⾼达200多⽶的烟囱,曾是东莞虎门镇最醒⽬的地标之⼀。过去30余年,⾼耸⼊云的烟囱把光与热带给珠三⾓各城市,更在岁⽉洗礼中达到超洁净排放,守护⼀⽅蓝天。
说起虎门沙⾓,你会想起什么?180年前,沙⾓古炮台的炮声响彻南粤⼤地,抗击外来侵略战争的英雄史诗在此铸就。
40年前,乘着改⾰开放的东风,沙⾓A电⼚应运⽽⽣、开始筹建,上世纪90年代末,沙⾓A、B、C电⼚
组成的沙⾓电⼚成为全国最⼤的⽕⼒发电基地,为珠三⾓地区经济⾼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伴随着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发展,滨海湾新区应运⽽⽣。沙⾓电⼚即将告别以“⼤烟囱”为标志的时代,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以更加清洁、⾼效的能源体系继续为珠三⾓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18年以来,沙⾓电⼚持续推进燃煤机组退役关停⼯作,已有5台机组退役关停。沙⾓A电⼚的东莞替代电源——东莞宁洲⼚址替代电源项⽬(下称“宁洲项⽬”)主体建安⼯程,已于2021年9⽉开⼯建设。
宁洲项⽬投产后,每年可发124亿度电,在同等能耗的条件下,⽐沙⾓A电⼚燃煤机组多发了51亿度电,相当于212万户普通家庭⼀年的⽤电量;每年⼆氧化碳排放量较沙⾓A电⼚减少730万吨,相当于270万辆家⽤⼩汽车每年⾏驶1万公⾥的排放量。
近期,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指出将重点实施能源绿⾊低碳转型⾏动、节能降碳增效⾏动等“碳达峰⼗⼤⾏动”,其中,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是实现碳达峰⽬标的重要攻坚⽅向。
昔⽇,从沙⾓炮台到沙⾓电⼚,是中国由弱变强的⽣动注脚。⽽今绿⾊能源的新时代、新征程开启,将把沙⾓电⼚推向怎样的未来?
从沙⾓A电⼚的前世今⽣,能了解珠三⾓地区能源⾰命的路径,更能管窥中国能源转型的决⼼与未来。
⼀
“⽼⼀辈沙⾓A电⼚员⼯⽤⾟劳和智慧,将乱⽯⽡砾化作平滩,送去万家灯⽕和温暖。”
珠江东岸,虎门湾⼝,沙⾓电⼚的四座烟囱,曾是许多东莞⼈⽆⽐熟悉的景象。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东改⾰开放让珠三⾓如沐春风,⼯业发展⽅兴未艾。缺电,成为城市最⼤痛点之⼀。当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东改⾰开放让珠三⾓如沐春风,⼯业发展⽅兴未艾。缺电,成为城市最⼤痛点之⼀。当时,⼴东电⼚总装机容量仅350万千⽡,年供电不⾜160亿度,⼈均电⼒在全国平均线以下。改⾰开放后,⼤批海外加⼯业转移到⼴东,致使供电⽇益紧张,甚⾄“停四开三”。
电不够⽤,如何发展⼯业?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在⼴东⽤电负荷最集中的⼴州市、深圳市和东莞市之间,谋划建设沙⾓电⼚。
从1984年到1996年,沙⾓A电⼚、沙⾓B电⼚和沙⾓C电⼚共10台燃煤机组陆续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达388万千⽡,迅速成为⼴东省最⼤的发电⽣产基地。
这是⼀座肩负使命⽽诞⽣的发电基地。沙⾓电⼚建成投产后,稳定以近200万千⽡向深圳西部供电,另外200万千⽡为东莞地区提供电⼒。2000年,沙⾓A、C电⼚年发电量达到194亿度,超过了改⾰开放初期整个⼴东的供电量。
“经济发展,能源是基础,电⼒要先⾏。”沙⾓A电⼚党委书记、⼚长兼滨海湾能源公司总经理梁培露表⽰,沙⾓电⼚不仅为珠三⾓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撑,还为⼴东省电⽹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每家⼯⼚⼏乎都有⾃⼰的柴油发电机,⼀开起来整条街都轰轰作响,后来电⼚建成,供电跟上之后,街道明显感觉安静了。”现任沙⾓A电⼚⾸席⼯程师刘志威说。
当时,来到电⼚⼯作,曾是⽼⼀辈电⼒⼈的理想。“那时候⼼⾥可⾼兴了,⼀脚踏进来之后就没有想过离开。”1988年,李锦秀来到沙⾓A电⼚,从⽣产⼀线到担任节能⼯程师直⾄退休,这⼀⼲便是34年。
1986年,叶秉照被分配到沙⾓A电⼚运⾏组⼯作。沙⾓A电⼚5台机组投产后,员⼯数量最⾼曾达到1600多⼈。“那个年代,⼀出社会就有⼀份稳定的⼯作,虽然⼯资低,但有饭堂、有宿舍,逢年过节⼚⾥还会组织活动,挺满⾜的。”
30多年间,⽼⼀辈沙电⼈⽤⾟劳和智慧,将乱⽯⽡砾化作平滩,送去万家灯⽕和温暖。
制度的重要性截⾄2021年底,沙⾓A电⼚投产近35年,累计发电量2208亿度,累计上⽹电量2051亿度,为珠三⾓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撑。
⼆
“时代的宏⼤故事,往往从⼩处讲起。沙⾓A电⼚环保改造的道路,也在悄然间开启。”
随着珠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新建燃煤电⼚如⾬后春笋般涌现,⼤量煤油的消耗,导致⼆氧化硫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据统计,⼴东省⼆氧化硫排放量从1990年的39.6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00.55万吨,珠三⾓地区也时常被雾霾笼罩。
时过境迁,珠三⾓经济发展的痛点,已由缺电变成了⼤⽓污染等环境问题。当时,⼴东省⼏乎所有的燃煤机组都没有安装烟⽓脱硫环保设施,周边社区居民抱怨:“烟囱排⽓⼤,空⽓不好,种的荔枝都不结果了。”
时代的宏⼤故事,往往从⼩处讲起。沙⾓A电⼚的环保改造的道路,也在悄然间开启。
2000年,⼴东省政府实施《⼴东省蓝天⼯程计划》,重要内容就是燃煤燃油电⼚的脱硫,切实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
脱硫设施安装不仅需要投⼊⾼额费⽤,项⽬建设还需要长时间停机⽆法发电,因此国内许多煤电机组安装脱硫设施的⽇程⼀拖再拖。
沙⾓A电⼚积极全⾯落实⼴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污染防治⼯作部署,以壮⼠断腕的勇⽓和魄⼒,不惧涅槃之痛,⼤⼑阔斧地展开了⼀系列环保改造。
次北固山下翻译2004年3⽉,沙⾓A电⼚投资2.1亿元进⼝国外脱硫设施,5号机组烟⽓脱硫设施率先投运,成为全国⾸台加装⽯灰⽯-⽯膏湿法脱硫技术的300兆⽡级燃煤机组,为⼴东能源集团打响“蓝天⼯程”第⼀役。2006年该⼚实现在役五台机组全部烟⽓脱硫。
作为全国第⼀家进⾏湿法脱硫改造的电⼚,沙⾓A电⼚技术⼈员和施⼯单位摸着⽯头过河。“项⽬开⼯不久,就受到多次台风、‘⾮典’、美伊战争等天灾⼈祸的外部影响,设备运输受阻,建设⼯期⼤⼤压缩。”滨海湾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林史峰参与了当年5号机组脱硫⼯程建设的全过程。全体⼯作⼈员采⽤三班倒轮流作业,仅⽤14个⽉完成了脱硫改造,“现在想想,真是历尽艰⾟、克服万难,太不容易了!”
作为⼴东能源集团“蓝天⼯程”,沙⾓A电⼚脱硫⽰范项⽬也为⼴东省电⼚脱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年均可减少⼆氧化硫排放4万多吨。
保护蓝天绿⽔,沙⾓A电⼚的脚步从未停下。近20年间,该⼚不遗余⼒推进环保改造升级,从“纸上”落到“地上”,先后投资6.65亿元、4.6亿元和2.34亿元完成5台机组“蓝天⼯程”烟⽓脱硫、脱硝改造和深度环保改造,实现年脱硫效率98%以上,综合除尘效率99.9%以上,综合脱硝效率89%以上,环保排放等同于燃⽓机组排放⽔平,优于国家、⾏业排放标准限值,各项污染物排放浓度⼤幅下降,每年在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成绩显著。
空⽓质量得到改善,每到丰收季,电⼚⾥种的芒果、荔枝、菠萝蜜等果树都结出累累硕果。沙⾓A电⼚⽤实际⾏动回应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践⾏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三
“发电建设是民⽣所系,退役关停是家国所需。⼀破⼀⽴之间,折射出的是⼀座城市的使命与担当。”
2017年,承载东莞产业、⼈才等更⾼层次开放合作的历史使命,滨海湾新区横空出世。在⼴东省政府的战略规划下,沙⾓电⼚所在的沙⾓半岛板块被纳⼊了滨海湾新区,开放之门还在越开越⼤。
从地理位置上看,沙⾓电⼚背靠绵长的海岸线占地5000多亩,拥有三个深⽔良港,地理位置优越。梁培露表⽰,在⼟地资源⽇益紧缺的粤港澳⼤湾区,这是不可多得的连⽚优质地块。这也意味着,电⼚迁址的可能性极⼤。
同样是2017年,国务院政府⼯作报告提出,全年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以上,为清洁能源发展腾出空间。
国家能源⾰命、地⽅规划布局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已持续发光发热30多年的沙⾓电⼚,⼜⼀次被推上变⾰的风⼝浪尖。
2018年春,东莞市虎门镇沙⾓社区内,蓝天⽩云下,⾼耸的烟囱静静屹⽴,挺拔的⾝姿记录着过去的辉煌。
同⼀天,54岁的刘志威看到了省政府刚通过的沙⾓电⼚“以⽓代煤等量替代,在原址或近区建设”的总体退役⽅案,⼼中⽆⽐感慨——他熟悉的沙⾓A电⼚,将在2023年底前逐步完成全部5台机组退役⼯作,并同步在合适地区选址建设替代电源。
新与旧此消彼长之间,是⼴东以系统思维、顶层设计推进能源动能转换的精⼼谋划。梁培露坦⾔,电⼚退役关停是为了更好地⽀持粤港澳⼤湾区的⾼质量发展,建设替代电源是为了⽀撑东莞西部地区和未来滨海湾新区的⽤电需求。
发电建设是民⽣所系,退役关停是家国所需。⼀破⼀⽴之间,折射出的是⼀座城市的使命与担当。
2019年11⽉13⽇,⼴深公司董事长易勇智,总经理谭卫东⼀起按下解列开关,运⾏了32年的沙⾓B电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全⾯关停。截⾄⽬前,沙⾓电⼚已有5台燃煤机组关停退役。
电⼚关停机组只需要⼀瞬,但能源结构调整、电⼚退役迁址的动荡,落到了每个沙电员⼯⾝上。红烧排骨的做法
2021年,55岁的李锦秀迎来了退休的⽇⼦。离开前那天,她去了最远的码头,爬上了最⾼的锅炉顶,把曾经⼯作过的地⽅都⾛了⼀遍,“每个⾓落我都想看⼀下,每个设备我都想摸⼀下,跟它们好好告别。”
广州文化随着沙⾓A电⼚三台机组陆续关停,员⼯们被调到剩下4号、5号机组继续⼯作,但替代电源项⽬悬⽽未决,未来何去何从,忧虑与不安萦绕在不少⼈⼼中。
“新建燃⽓机组是双赢的选择,既有利于我们电⼚转型发展,⼜能节省出⼤量的⼟地⽤以规划⼤湾区的建设,但在哪⾥新建也是⼀场博弈。”梁培露说。
2019年2⽉,⼴东省发改委将沙⾓A电⼚替代电源⽓电项⽬选址在宁洲污⽔处理⼚旁。在能源转型升级的过渡期,迷茫的电⼚员⼯终于有了新的奔头,⼼也慢慢了下来。
四
“从沙⾓A电⼚到宁洲项⽬,从燃煤到燃⽓,这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电⼚,在能源绿⾊低碳转型中⼜⼀次焕发了新⽣机。”
⾛进宁洲项⽬建设现场,黄泥⼟地热⽕朝天,⼯⼈们和施⼯设备正在进⾏机组打桩作业。⾃2021年9⽉底主体正式开⼯建设,宁洲项⽬加速推进,12⽉初,第⼀根钢炉的⽀撑钢梁已经⽴了起来。
宁洲项⽬占地约343亩(228881平⽅⽶),⼤约占原沙⾓A电⼚的⼗分之⼀,动态总投资约59.28亿元。⽬前,宁洲项⽬已引⼊国内⾸台9HA.02燃⽓轮机机组,这也是⽬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单机功率最⼤以及效率最⾼的燃⽓轮机机组。
“⼀般的燃⽓机组消耗1⽴⽅⽶天然⽓发4度电,我们的机组可以发6度电。”宁洲项⽬⼯程部部长陈光辉解释,与同等功率的其他燃⽓机型相⽐,宁洲项⽬机组每年可节约4.474×108标准⽴⽅⽶天然⽓,折合标煤约52.138万吨。
智能巡检机器⼈⾃动读数、感应温度,智能仓储⾥每⼀个零件都有“⾝份证”“通⾏码”……宁洲项⽬还计划牵⼿华为,投资1个多亿打造⼴东省第⼀座⽓电智慧电⼚。在⼤数据、⼈⼯智能、AI等新技术赋能下,宁洲项⽬将实现“去⼯业化”,以⾃动化、数字化、现代化引领⾼质量发电。
从沙⾓A电⼚到宁洲项⽬,从燃煤到燃⽓,这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电⼚,在能源绿⾊低碳转型中⼜⼀次焕发了新⽣
从沙⾓A电⼚到宁洲项⽬,从燃煤到燃⽓,这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电⼚,在能源绿⾊低碳转型中⼜⼀次焕发了新⽣机。
有⼈去、有⼈留,⼀代⼈有⼀代⼈的使命。2019年,为了更好地实现从燃煤发电向燃⽓发电转型,沙⾓A电⼚调派⼈员参与宁洲项⽬的筹建⼯作,成⽴滨海湾能源公司。这也成为了未来沙⾓A电⼚员⼯分流安置的重要⽅式。
叶秉照今年已经56岁,前不久他和运⾏值的同事到惠州参加了⼚⾥安排的燃⽓机组运⾏培训。“虽然我已经快退休了,但宁洲项⽬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每个⼈都要有⾜够的技能储备,电⼚才能在2023年顺利地实现转型。”叶秉照坦⾔,⼚⾥像他这样临近退休的⼈还有不少,⼤家⼀如既往地坚守在岗位上,肩负着保电保民⽣的重担,丝毫不敢松懈。
“筚路蓝缕,以启⼭林。”对于电⼚的退役拆迁,许多沙⾓A电⼚⽼员⼯⼤都饱含深情,也满怀希望。他们深知,电⼚的关停拆除,是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质量发展开路,更是为全省提升⽣态环境质量奠定根基。
游戏王gx精灵的召唤按照计划,2023年3⽉,宁洲项⽬第⼀台机组建成投产;2023年年底,沙⾓A电⼚机组关停,宁洲项⽬3台机组将代替沙⾓A电⼚继续发挥电源⽀撑点作⽤,增加⼤湾区清洁低碳电⼒供应,为全省打造绿⾊能源、提升⽣态环境提供全新引擎。
在“碳中和”“碳达峰”等国家战略⾏动路线图的指引下,曾经为⼴东电⼒供应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沙⾓A电⼚,如今正在时代⼤潮中迎来涅槃重⽣,助⼒⼴东挥墨书写城市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物⼼声
沙⾓A电⼚⾸席⼯程师刘志威:
“⼀辈⼦和设备打交道,是它们成就了我的⼈⽣”
教师节感恩的话1985年,当时22岁的刘志威从⼴东电⼒技⼯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沙⾓A电⼚。彼时,沙⾓A电⼚还在安装锅炉等发电设备,刘志威进⼊了设备部,主要负责设备检修⼯作,从普通职员⼀路⼲到副部长、部长。30多年来,他看着这些机组⼀台台从建设到发电,每台设备的调试、维修、改造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1999年,沙⾓A电⼚对⼀期三台20万机组的⼈⼯控制系统进⾏改造,刘志威被委以重任。基于之前赴美国培训的经验和多年⼯作积累,他带着同事们将三台⽼设备改造成计算机控制系统,⼤⼤提⾼了发电⽣产的⾃动化和可靠性,“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2012年,沙⾓A电⼚开始推进机组降氮脱硝⼯程建设,刘志威不仅负责脱硝设备改造,同时还参与到汽轮机通流改造和变压器改造等⼯程中。每台机组的各项⼯程需要在80天内完成,任务重、压⼒⼤。“那时候我们没⽇没夜地⼲,周末都没有休息跟在现场,真的是打⼀场硬仗。”回忆起当年参与的项⽬,刘志威依然历历在⽬。
2018年之后,⼀期的三台机组陆续关停退役。“有⼀次,我带着资产评估的⼯作⼈员到关停机组⼚房
看设备,以前⼀进去就能听到机器轰隆隆的声⾳,很热闹,那时候设备全都停了,连照明都没有,冷冷清清的,我的眼泪⼀下⼦没忍住。”刘志威感慨,⾃⼰从⼀张⽩纸起步,来到电⼚不断地学习实践,⼀步步⾛向管理岗位。“等到2023年全部机组关停退役,我也要正式退休了,可以说它们陪了我⼏⼗年,也成就了我的⼈⽣,让我能够在国家的保供电事业中尽⼀份⼒。”
撰⽂:郑国豪吴碧彤
策划:黄少宏郭⽂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