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
课时作业(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历史解释)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宋教仁组建国民党
D.《中华民国约法》正式颁布
答案:A
解析: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在中国诞生,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排除B项;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排除C项;《中华民国约法》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颁布的,排除D项。
2.[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学业考](史料实证)近代某一法律文献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一规定意在确立(  )
华为军团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两党制    D.联邦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房贷基准利率“我国为什么买美国国债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规定是为了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因此意在确立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
3.[2022辽宁丹东高二模拟]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实行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B.民主政治成为各界普遍共识
C.艰难开启政党政治尝试
西方世界的劫难D.仍然是传统朋党政治的延续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可知,民国初期政党组织众多且政治主张分歧较大,民主宪政之路并未获得广泛认同,故选C项;三权分立是政权模式而非政党状况,排除A项;据材料共和党拥戴袁世凯可知封建势力支持者依旧存在,排除B项;政党和社团组织突破了传统朋党,是具有共同政治目标的团体而非具有共同利益的官僚团队,排除D项。
4.国会政治是民国初年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兰州特产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
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而国会政治仅仅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比较艰难,故D项正确。
5.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
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
答案:D
解析:A项以偏概全,排除;B、C两项与这场争论的实质主题不符,排除;三民主义共和国,意思是凡不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不能参政,且不合法,其实质就是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而中共、民盟等则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故D项正确。
二十不惑结局6.(史料实证)下表为1926—1927年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促成当时农运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答案:A
解析:1926年,农会会员主要集中在广东,因为当时广东国民政府成立,随着北伐的进行,革命进行到长江流域,湖南和湖北的农会会员大增,因此,农运地域变化的原因是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故选A项;从1926年到1927年,仅一年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会突然拉大,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时期提出的,排除C项;井冈山根据地时期,中共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排除D项。
7.(时空观念)下表是民国某时段山西张庄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变化表。据下表判断,这一时段应是(  )
A.1924—1927年      B.1934—1937年
C.1938—1941年    D.1944—1947年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地主和富农的人口占比和人均亩数都减少了,中农的人口占比和人均亩数基本不变,贫农人口占比和人均亩数都有所增加,所以这个时段应该是1944—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选D项;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在南方,排除A项;1934—1937年,控制山西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的利益,地主阶级的人口占比和人口亩数不会减少,排除B项;1938—1941年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共双方都没有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排除C项。
8.(历史解释)1949年,新政协通过了下列立法,其意义是(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组织法》
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普选的全国人大召开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人大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A.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B.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建设基础
C.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这些法律文件从法律上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故选C项;体现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是三大改造,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建设基础,B项不具有概括性,排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还未开始,排除D项。
9.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时制作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沿袭了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D.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于西方而具有创新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西方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故D项错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