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习题演练+名句积累
“回望2022”
素材一:回望2022 了不起的普通人明亮如光、温暖人心
2022年即将远去,回望过去这一年,总有一些人明亮如光,总有一些故事沁润人心。这一年,我们经受疫情的考验,但凝心聚力的守望相助给了我们跨过艰险的勇气。
这一年,大自然给我们出了不少难题。8月,重庆山火突然爆发,危急时刻,一批“摩托骑士”站了出来,他们迎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踩着滚烫的土地,逆行向着火场运送物资,和消防队员们一起,在热浪中冲锋,在火场与后方之间连起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那一刻的他们,都是最棒的超级英雄。心手相牵,微光如炬,让我们看到可抵万难的众志成城。
平民英雄直面危险时,身后总是闪着光芒。就像四川小伙甘宇和他的同事罗永,9月5日,四川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后,为了下游更多人的安危,正在水电站现场工作的他们,第一时间冲去打开了泄洪闸,而这也亲手堵上了自己的逃生之路,以至于受困山中数天,命悬一线。事后,甘宇却谦逊表示:“我不是英雄,这是我们的职责,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欢的拼音没有哪个成功与荣耀来得容易,这样的道理在2022上演了无数次。“背篓网球少年”王发今年的走红,是因为一张将网球拍背在草编背篓里的照片。一个山沟里的孩子,一鸣惊人夺得了全国冠军。在农村,背篓不过是孩子们平常用惯了的物件,而在王发的背篓里,装着的是好不容易才握在手里的“逆袭赛场入场券”。带着希望与梦想,还有很多像王发一样的
山村孩子勇敢地背起背篓,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还有这样一人,他们不分年龄、不分地域,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将一个个包裹送往千家万户。他们或许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是大时代中的小注脚,他们不曾在热搜上留下轰轰烈烈的名字。但他们却依然用坚定的勇气、不懈的努力,闪耀星光、温暖人心。
素材二:2022,中国航天这些瞬间令人难忘
2021励志短句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再创新高,探月、探火、探日再出新成果,空间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2022年,中国航天精彩依旧。
全国十所名牌大学排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2022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共实施6次发射,先后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一次次飞天,把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变为现实。
2022年12月30日,由张履谦、于登云、姜杰、江涌、杨宏等多位航天领域知名院士专家联合中国航天报、知乎等机构评选的2022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和世界航天十大新闻正式发布。两个榜单上,中国空间站均名列前茅。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2022年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面对最尖端的技术、最复杂的系统,中国航天人始终坚持自立自强,独立自主完成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先后突破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操作,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的两个乘组在太空“胜利会师”,中国空间站首次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以及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未来,中国空间站将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让更多科学技术成果造福全人类。
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百里弘毅怎么爱上柳然的全年“60+” 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再创新高
2022年,中国航天全年实施发射任务超过60次,再度刷新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的纪录。
刷ecu飞行棋一年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度发射次数达53次,首度迈上50次大关,并刷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连胜纪录。其中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搭载22颗卫星成功发射,创造我国航天“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成功首飞;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快舟系列火箭成功实施4次发射,其中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新型商业运载火箭捷龙三号成功首飞。
这一年,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分别于8月9日、11月16日成功实施发射,标志着谷神星一号率先迈入民营火箭型号的规模化商业发射交付的新阶段。但也要看到,太空探索绝非一片坦途,星际荣耀公司双曲线一号遥四运载火箭和蓝箭航天公司朱雀二号液氧甲烷遥一运载火箭发射失利,还需继续努力。
2022年3月,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卫星成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验证了我国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需的卫星低成本批量
研制及组网运营能力,迈出了星地融合网络建设的重要一步。2022年9月,深蓝航天完成中国商业航天首次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次起动试车,标志着发动机已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在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开工建设。
探月、探火、探日再出新成果 空间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月壤持续产出成果。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面后,共有4批50余克月壤样品被分发至近百个科研团队。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各团队研究成果陆续发布。
2022年9月,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发表的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为月球有水再添新证。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主导,多家研究机构团队联合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展开研究,推演月球的来龙去脉。中国学者还发现嫦娥五号月壤可催化生产氧气和燃料,并有科学家建立新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
祝融号“火星水”也有新发现。我国科学家利用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数据,在地质年代较年轻的祝融号着陆区发现了水活动迹象,表明火星该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国际宇航联合会专门为获得该组织年度最高奖——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的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团队举办成果介绍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