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六则 书法真的比画画难吗
用笔为上?还是结构第一?
曹隽平
自古以来,历代书法家们都非常重视笔法,也讲得挺玄乎,各种论述林林总总、多如牛毛。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赵孟頫说过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在这里,他谈到了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很显然将结构摆在了第二的位置,这似乎也得到了古代书法家们的认同。
    到了当代,启功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启功先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上。启功认为写字只要结构好看就行,爱怎么拿笔就怎么拿,爱怎样用笔就怎样用笔。哪怕每天写几个字,将字的结构写准确就是功夫,对此他写了首很有名的诗来论结构: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此诗一出,以启老的影响,响应者云起。赵氏的宏论大有丢进历史垃圾堆之势。
     我认为,线条用笔是具象的,结构是抽象的,二者相辅相成。结字也好,用笔也罢,是阴
阳、矛盾的关系,就书法的整体构成要素而言,无所谓谁第一谁第二,只不过练习书法的不同阶段应当各有侧重罢了,如同男人之于女人谁都离不开谁。
艺术创作需要感情用事,但艺术理论我认为应当尽量站在哲学的角度理性地看问题,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原本是不必争论的!
书法真的比画画难吗?
余自幼习书,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自1994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年教书法,至今也有十六年。这期间对书法的情感起起落落,对书法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黄千硕    多年来,曾读到不少的名画家在文中感慨:书法要比画画难!而我所交往的一些画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听多了,习书的我也渐渐接受了这种观点,为自己选择书法而自豪。为了说明书法的重要性,我也曾将这种观点拿到课堂上讲给学生们听。
    孔子说:四十不惑。这几年来,于艺术,于人生,我多年形成的一些观点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法真的比画画难吗?其实,那些著名的画家们毕生致力于绘事,虽然也练书法,但与画画相比,书法终究是他们的短处,故难免发出书比画难的感慨!反之,书法家们也会很容易生出画画比书法难的念头。赵孟頫、董其昌这类书画兼修的古代大家,似乎并没有发出类似的感叹,我想他们应该是深谙个中三昧的。 
   国庆中秋放假安排能者不难,难者不能”,这是个很浅显的道理。不独书画如此。
   基于此,讨论学书与学画孰难孰易,如同讨论做男人难还是做女人难一样,都是没有意义的命题,生活中很多不能类比的事,人们往往会争得不可开交。保持清醒而独立的思想真不容易!
林散之究竟是“诗圣”还是“草圣”?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有些朋友会说,林散之不是被誉为当代草圣吗?什么时候变成了诗圣呢?
     林散之先生曾被评为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其草书技法高超,名震海内外,被誉为当代草圣实不为过。但是林散之自己说:我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什么是渎职",林散之死后葬
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旁,墓址是他生前亲自选定的,墓碑上的"诗人林散之"几个大字也是由他亲笔书写。可见,林散之先生对自己的诗才是非常自负的。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时,学生马上说:那林散之岂不是成了当代的“诗圣”?是啊,按照林老自己的说法,他即便做不了当代诗坛的头把交椅,也应当是当代中国顶尖的诗人了。不可否认,林先生的诗才的确不错,就连赵朴初老先生也对他的诗文颇为敬佩,曾赠他一联: 庄严相臻三绝,老章见霸才。但是,林先生的自负未必就真的说明他的诗在书之上。可他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无独有偶,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也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艺术少年时,看到这句话,真是对齐老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这还了得,画都那么厉害了,却只排在第四,真的是神仙老爷啊!的确,齐老的诗质朴可爱,生活味极浓,却又禅机暗蕴,充满灵光,但是说他的诗第一画第四,我看不仅仅是自负,而是和林老一样别有用意。
    窃以为,齐老和林老那一代的人,从旧社会走过来,始终认为写字画画是小技,而写诗作文方为名山事业的正途,只有写好了诗,才算是真正的文化人、知识分子,说起来才脸
上有光,心底踏实。其次,按照现在人说法,是否也有自我炒作之嫌呢?
    又,书名传天下的启功大师,生前对别人称他为书法家很不感冒,总是一再表明自己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省份简称,恕我不敬,启老先生虽然有诸多的头衔,但如果不是书法家,不是当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主席,天下又有多少人晓得这位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呢?怎么做一套迷你文具
      文章写到这里,林散之究竟是诗圣还是草圣其实并不重要了。
艺术创作永远要“眼高手低”
一直以来,眼高手低都是以贬义词的身份出现用来讽刺挖苦人的。
          但是,在艺术创作上,我主张眼高手低,并且要永远的眼高手低。
        有的艺术爱好者,一辈子斤斤计较于技巧之间,不读书见识又短,腹中空空且审美趣味低下,最终只是混迹于匠人之间。有的艺术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创作,自我满足、自鸣得意,动辄以海内第一、几百年来第一自居,完全搞不清自己几斤几两;都是因为眼不高所致。
          一个从艺者,固然要不断加强技巧的训练,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与欣赏水平,眼力始终要在技法之上,才能辩美丑、知优劣,才能善于从自然生活或前人的作品中吸取美的因子,从而不断校准、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美学高度,这一点在艺术家变法的过程中尤其重要,有的艺术家人到中年,形成一定的风格面貌,却在变法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最终弄出不伦不类的东西收场,不是败在手上,而是输在眼上。总之,手上技巧要提高,综合素养更要提高,眼一定要高于手。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人还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除此之外,我认为,艺术家不一定都是收藏家,但要争做鉴赏家。从历史上传统型的文人书画大家,如董其昌、赵孟頫、文征明一类,到当代的张大千、谢稚柳、启功、饶宗颐,多是集学术、书画、收藏、鉴赏于一身,就是很好的例子。
          眼高手低,应当也是一种艺术追求!
5  80后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随着70后的人们逐渐成熟并走向社会的主流,社会上关于80后乃至90后的话题渐渐热起
来了。但是,直至此次汶川大地震前,整个社会対80后们的评价是贬多于褒,自私、空虚、堕落、没有社会责任感、追求物质享受等等,似乎所有的贬义词用在这一代人身上都不过分,总之,80后整个就是“垮掉的一代”!
  上百度搜索对80后的评价,排在第一篇的文章就是:
    网络对80后的评价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人目空一切,他们不知天高地厚。他们总是混沌度日,总是以为世界是他们的,想怎样就怎样,很少顾及和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累赘,甚至当成他们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他们总是一切为自己,从来都不懂得什么叫做奉献。雷峰在他们眼中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他们不需要,更不愿意要。他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关心别人.........总是在追逐着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追逐"个性”.
 
他们是精神缺钙的一代,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担当承担责任的一代.
 
没错.我在这里说的就是80年代后.
 
80后的一代人骂人是不讲道理的,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宽容和理解,不懂对对别人的体谅.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就是一个例子。有修养却不运用修养,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就揭发自己的短处。
   
他们有梦想,但是却缺少做事的执行力,可是他们却只是想而不去做.这一代人都想做CEO,都想做明星,但是却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也是最浮华的一代,看见别人开车自己走路,心里却骂破车一辆。他们是生活在夹缝中的一代人.
 
这一代人现在越来越势利,越来越自私,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缺少一种精神品质,很难得去感动别人和被别人感动,过分的平庸是这一带人身上最真实和最鲜明的写照。心态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狭隘、局促、很难有大的境界,大的格局,更谈不上成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