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
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
的“复制品”。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
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半。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
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被克隆的“我”具有和我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那也不可能成为真
正的“我”。
原因在于,一个“我”的形成,不仅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遗传因素只能决定我们身体的性质,如肤、血型、遗传缺陷(如各种遗传病)以及患各种病的概率,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思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东西,既不能“储存”到DNA中,也无法当作信息输入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克隆能传递下去的只能是DNA所携带的信息。
人一旦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外部刺激对大脑的“改造”就立即开始。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输入的信号不同,脑中所建立的联系也不同,这就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了。
所以克隆的“我”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还有可能与我的想法和习惯格格不入。我的知识、经验、习惯、爱好,也无法“过继”给他。所以“他”只能有与我类似的身体,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北京艺考培训中心这样来说,克隆技术就没有用了吗?克隆技术虽然不能复制真正的“我”,但应用前景还是很广的。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技术形成的人的多功能干细胞,有望修补和替代我们身体里
已经处于病态和死亡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克隆技术虽然不能使我们“永生”,却可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就像给老汽车换新部件能延长汽车的寿命一样,给我们换身体里已经“用坏”的“部件”也能使我们活得更健康。
总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不能用技术手段来打破的。
(摘编自朱钦士《克隆自己“长生不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代的炼丹寻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都反映了人对更好生活的渴望。
B.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冷冻保存细胞,这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的希望。
C.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不完善,成功率低。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
D.在医学领域,克隆技术被用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使我们活得更健康。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克隆技术,当一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这样,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B.如果克隆技术真的成功复制出人,那将导致人类世代的传承被打破,家庭伦理关系含混不清,会彻底搅乱代际关系和家庭伦理定位。
C.克隆的“我”不可能是真正的“我”,即便具有和我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但后天形成的思想、经验等也会把两者区别开。
D.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果不加约束地强行用技术手段打破自然规律,有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尊严,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3.作者认为克隆的“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我”,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广州的旅行社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
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曲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髯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3.下列有关戏剧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B.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C.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其源于广东佛山,以白话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
D.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4.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进化层面来说,语言能力是人类喉头在喉部降低的结果,这使我们的祖先能发出比其他所有灵长目动物更多的声音。我们为此付出的生物学代价也很高,因为较高的喉头能使我们同时呼吸和吞咽。而喉头降低后,我们吃饭时便有窒息的风险。同时,连接喉头与舌根的舌骨也改变了位置,有助于发声。从化石记录来看,这发生在70万年前至60万年前,那时尼安德特人和我们的共同祖先或许都有一根“现代的”舌骨。我们特殊的呼吸控制能力似
旺旺大礼包乎也起源于此时,这种能力在说话时至关重要。
化石颅骨的模型表明,尼安德特人有相当于我们的布罗卡区的大脑构造。这个区域对于说话、理解语言,以及感知有意义的手势至关重要。事实上,手势可能是关键的一环:研究表明,黑猩猩在发声时会反复使用手语,这表示早期语言可能不是只有声音。然而,大脑不同部位执行的功能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即使其他人拥有与我们相似的脑结构,也可能未将其用于语言。美股历史触发熔断
我们祖先留下的手工艺品是更好的证据。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10万年前至5万年前南非早期智人创造的手工艺品。例如,在布隆伯斯洞穴,人们把赭石块敲打成型,并在其表面小心刻画精巧的交叉影线图案。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同样位于南非的迪克鲁夫岩窟里的鸵鸟蛋壳。鸵鸟蛋壳上刻有复杂的几何图案,且在不同时间有所修改,表明意义发生过改变。然而还有更为古老的。一块来自印度尼西亚特里尼尔的贝壳上面有直立人刻出的锯齿状曲形纹理。这表明一些人类的共同祖先曾使用图形符号,所以可能也发明了语言———这一事实得到了身体构造方面证据的支持。
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另一种符号证据来自个人饰品,它们通常会传达社会意义———比如个人身份或体归属—
——而这些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建立起来。例如,在珍珠最初得到使用的时期,雕刻也变得更为常见;以列斯胡尔洞穴的珍珠可追溯到13.5万年前至10万年前,而摩洛哥的鸽子洞的珍珠可追溯到8万年前。在布隆伯斯洞穴,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成串的珠子也可追溯到约8万年前,许多珠子上有抛光部位,表明它们曾穿在一起,有可能是用作项链。上面的纹理还表明,珠子的排列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说明它们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其意义在不断发展,就像迪克鲁夫的蛋壳一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