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9月25日《凤凰大视野》文字实录
凤凰卫视9月2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月5日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领袖斯大林去世,六个月之后,赫鲁晓夫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社会主义阵营的格局由此逐渐被打破。
陈晓楠:1953年的中国百废待兴,尽管和平建国已经四年,但是经历三年的朝鲜战争中国国内的经济水平仍然是止步不前,1952年就开始的“一五计划”始终拿不出一个像样的方案,工业经济的基本布局也无从谈起,但是这一局面在斯大林逝世之后不久出现了转机,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为了保持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也为了巩固自己在苏联共产党的地位,他极力拉拢,中苏关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大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来完成一五计划的各个项目,而如此同时,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也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解说:1953年中国留学生派遣政策调整为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当年就派出了580人,这批留学生是从一年前的1392名考生中经过政审、体检、业务科考核,最终再从700名合格者中挑选出来的,经过留苏预备部将近一年的俄语学习,初到苏联的籍传茂课业负担相对与前两届同学较为轻松。
籍传茂(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地矿部国际合作司原副司长):我们因为经过一年的这个俄语学习,所以到那儿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物理课、数学课都能记下来,过半学期以后都没有问题,第一学期我们过去
都没问题。
解说:两年前第一批来到苏联留学的戈宁经过将近两年的俄语补习后,现在已经能够正常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此刻戈宁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学成回国,支持祖国建设。
戈宁(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上海铁路局科研所原副所长):当时这个国家太需要了啊,尤其是一些过去参加过革命,做一段工作的,有一些工作经验,又去学习的,这些人国家最需要的了。
解说:在留苏学生的心里都有一个观念,就是自己在为国家而学习,那个时候如果发现有人不努力学习,似乎有一种耻辱,针织会被周围的中国同学鄙视。
王连铮(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我们到那里因为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学习,所以我们无论是听课,做实验还有到图书馆查资料等等,我们都是特别认真的,这点可以说包括俄罗斯同学和老师都是认可的。
严阵以待造句解说: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热
情和回报国家的激情形成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人,在戈宁读大三的时候他和另外三名同学向校方提出申请,要把五年学完的课程在四年内全部学完。
戈宁:我们就是一种报国的心情是很坚决的,而且很迫切的亿我们希望能够早一点儿学好了以后对国家有用,所以少一年好一年嘛。
解说:苏联校方理解这些中国学生的报国心理,但也很为难,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通过一番知识考查,校方最后决定只要中国学生能通过考试就可以提前一年毕业。
戈宁:第一年除了学俄语以外,还有一二年级的功课都给我们补习,补习以后就考试,一下我们都考了,都考掉了,他们都非常满意,中国学生怎么这么好?中国学生怎么水平这么高?
解说:建国后,决定全面学习和依靠苏联,着重发展重工业来提振中国经济,尤其在国防军工建设上,有着更深远的思考,1951年夏天,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亲自到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系选拔了王之任、马作新两位学生,到苏联学习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专业被誉为攻克火箭与导弹研制的先行专业,这在当时是中国急于攻破的项目,在那时,马作新和王之任:感到了肩上史无前例的重担。
马作新(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第十九研究所所长):那个时候是孩子啊,20多岁,后来我们才感觉到责任重大,要把我们国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搞起来,在业务上真正把它弄通,弄好,这就是我们后来才感觉,压力特别大。
王之任(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原长征三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就不像他们(苏联同学)每个礼拜六下午赶快擦皮鞋、烫衣服,准备晚上出去,他们那个时候老说你们中国人就不知道怎么生活,我说我们不行,我们有国家的任务,国家派我们出来的,我们得学好。
马作新:苏联孩子就说中国人简直是太可怕,我们有时候一直学学到什么程度?晚上加班一直学,整理资料,一看太阳出来了。
解说:苏联喀山航空学院似乎在两位中国学生到来之前已经对这一关键性资料的保密性进行了安排,此时王之任和马作新心里再也明白不过,这些数据对中国未来的航空事业是何等重要。
王之任:有几门课是绝密的,他上课的时候这个火箭发动机理论设计计算,这个根本不让你带出去,上班(课)的时候是班长,从第一科(进来),把和笔记本领出来,发给每个人,你记好了以后再敛起来,你再交回去。
马作新:我们这个单位是保密单位,绝密单位,也是机密单位,笔记
完了以后收走,你要复习的话坐在这里,第一科保密科叫第一科地老太太看着你,就是看着你,不许你(带走),学习完了再交上去。
王之任:你跟她借,拿出入证借,别的不借给你,拿出入证借,你出去就回不来,出入证借,借完了
以后你在这儿看,她监视你,我们想什么办法呢?我和老马我们就是硬记,有些理论啊结构啊我们记到脑子里面,记不住的自己偷偷写一些。
解说:1955年,中国的导弹航天研制渐渐步入正规,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钱学森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钱学森等人的推动下,成立了研究院和研究团队,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依靠航天大国盟友苏联的帮助就变得很有必要,此时,在苏联学习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的王之任、马作新学习实践有了很大转机。
(广告)
陈晓楠: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苏人民情同手足,但其实在1954年之前还并不是这样,苏联军队在东北驻扎时期的荒蛮抢掠给中国百姓来下了恶劣的印象,1950年,尽管中苏签订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但是在斯大林的外交版图里,中国还仅是远东一个平等于朝鲜、越南的普通国家,但这一切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有了彻底改观,斯大林去世之后,的领导魅力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凸显,和携手成为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内乃至社会主义阵营之内站稳脚跟的重要砝码,1954年,新中国建国五周年的庆典上,赫鲁晓夫携苏联代表团前来庆贺,苏联最高领导人亲自访问中国,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而这次访问赫鲁晓夫带来了优厚的礼物,援建中国经济项目增加到了156项,并且在同年底大规模派出苏联专家中苏两国可以说飞速进入蜜月期。
解说:1954年8月,25岁的吉林姑娘甘晓崧走进了莫斯科农学院,她是由东北农学院选拔到苏联就读农学研究生的,这一年中国留苏学生激增到1526人。
甘晓崧(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因为刚刚解放不久,农民呢都分到了土地,但是下一步怎么组织,怎么办,这个国家呢就想吸收一下苏联的这个,它不是搞集体农庄嘛,这个集体化的经验,所以就派了一个中国农民代表团到苏联去学习。
解说:就在甘晓崧到达苏联的一个月后,赫鲁晓夫带着援建项目来到中国,参加建国5周年庆典。中苏高层的友好互动让刚到苏联的甘晓崧尝到了在苏联留学期间的师生友谊。
甘晓崧:老师也很照顾,给你选题,关键的时候呢给你指导,完了写毕业论文,首先
得老师看,给你指出应该怎么改,还是挺认真的,那像我们呢有一个是研究生的这个他算是主任吧,他的话经常请我们到他们家去玩,有的时候呢像我在那个研究室连那个清洁工啊什么的,都请我们到他们家去。
解说:在高度保密环境中学习的王之任、马作新因为长期的刻苦钻研他们用自己的成绩赢得了苏联老师的认可,他们在搜集资料和整理数据上也比之前方便得多。
汽车保养费用计算
马作新:研究室主任对我们非常友好,他有一套那个试车台的这个图纸和阀门电动气活门,他说你这
个非常有用,后来咱们国家建这个大试车台的时候,关键的理念就是电动气活门,当时咱们国家还没有这个东西,重新搞非常(麻烦),还要自己去弄。
王之任:对我们两个特别好,最后他说你们回去这些东西都有用,把试车台的系统,各个试车台哪儿燃料,哪儿氧化剂,哪儿装发动机,这个管路上应该装什么活门这种系统图都给我们,我们俩抄了,用透明纸抄回来,然后系统当中各式各样的活门、阀门,我们全部抄回来。
马作新:全部的设计资料,我们用了很大力量去整理这些设计资料,结果我们把圈套的资料都整理得非常好,我那个书架上也有,这么一大摞,全是发动机的原理、设计、计算,非常苦的,我们俩非常苦。
解说:苏联的大学里每一个学期都要进行一次考试,这也是中国留学生们向国家汇报自己学习情况的主要内容。
白慧敏(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光明日报》原编辑主任):出好的题你就准备,准备过一段时间出了好多题,准备完了以后考试,考试一个一个进屋子里,有老师,两个老师在那儿,然后你抽个签,什么题然后您答,都是这样的。别的同学在外面等着就这么考试,然后老师给你判分。
李涛(时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那个时候不拿五分都不甘心啊,我们那时候都劝留学生,四分也可以不一定门门都要五分。
陈劰春:所以苏联同学很羡慕,一看出来又是五分啦,又是五分啦,很羡慕,他们都考不了,他们一年级里头最多有一个两个考到全五分的。
解说:苏联的大学里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到工作岗位上去实习也占了很大比重。
陈劰春:它苏联有一个特点,它非常重视实践,你会动手,不光考试五分,你都会动手,所以我们那代人出来以后呢就是我们单位里头,现在我们课题拿的一些比较大成果的,出来一些大东西的,都是我们苏联人的学生,当时都当主任,我也是当所长,这个非常大的影响。
白慧敏:根据你的专业
情况,给你分配到各个工厂去,都是单独的,不是集中在一个工厂,在那儿实习就跟那儿的工人一样,也挺好的,我觉得那儿的工人对我们也挺好的,反正那个年代好像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中国人对俄罗斯人都非常好,都非常友好。
解说:苏联大学期间的实习最初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观摩,然后就可以在一个岗位上任职,实习的学生还可以拿到报酬。
程克栋:到三年级以后我就到工地上去实习,到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在工地上可以做工头,那么这样子安兔兔测评
清朝历史呢苏联就是这样子,你只要在工地上付出劳动,它就付给你报酬。
解说:1954年以后,中苏两国政府间的友好关系被学者们称为蜜月期,苏联大学里的老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有时超过了苏联本国的学生,中国留学生的聪明、勤奋、含蓄、内敛渐渐赢得了不少苏联女同学的倾慕。早在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之时,苏方和中方都有规定,中苏学生相互间是不允许谈恋爱的,但是这个规定并不会阻止两国年轻人之间正常的交往,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和苏联同学成为了好朋友,不久之后,一位苏联女学生的一次跨国求婚,这个规矩才被渐渐打破。
(广告)
陈晓楠:中国留苏学生的勤奋刻苦在当时的苏联大学里尤其突出,其实直到今天他们的苏联老师们提起自己的中国学生还是交口称赞,中国留苏学生从起初听不懂老师讲课到第一学期末每门功课拿到五分全优,完成了艰苦的过程,他们的高度自律性和苏联学生乃至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留学生形成了强烈对比,当然这其中苏联同学提供的友善帮助也是中苏蜜月期的友好见证。
解说:1955年夏天,王之任和马作新在喀山航空学院学完了三年的基础课程,转到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在那里学习新型的火箭发动机专业,与王之任同一年留苏的戈宁已在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大学四年级学习,一天,戈宁在庆祝中苏友好条约签订五周年的晚会上,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苏联姑娘。
戈宁:在这个晚会上面有中国的一些同学,也有苏联的同学表演,表演完了以后有一个舞会,我跟她跳了最后一个舞以后我就把她送回家,那个时候很冷的,1月份吧,冰天雪地呀,送到家她也不让我走到她家门口,走到她家附近你就回去了。
解说:戈宁的舞伴是一位美丽的苏联姑娘,戈宁后来给她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柳霞,与柳霞的相识为戈宁了解苏联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很快他们就开始了下一次的约会,1955年联欢会上的这次相识,让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在冰天雪地的世
多功能老婆评价>中国邮政储蓄绿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