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地方依恋研究
第1章绪论
1.1 引言
唐诗里有一首《旅次朔方》,是刘皂作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1]。”诗人在并州待了十年,特别想念家乡咸阳。然而当他踏上归途,渡过桑乾河时,回头望并州,留恋之情油然而生。
生活中,人们都会有这种“却望他乡是故乡”的情怀。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不自觉的就会对该地产生感情。“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2]”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这个“地方”的尺度可以是宏观、中观和微观。“恋地”现象比比皆是:从地理微观的角度而言,城市中的有些居民往往只习惯去少数的几个公园或城市开放空间中开展游憩活动。一些居民对城市内某些特定的建筑或场所的改造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地理中观角度而言,人们经常会希望去一个地方两次或以上,比如丽江古城有很多重游游客,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是丽江的物质形式在吸引他们,而是一种对这个地方的特别的感觉。从地理宏观尺度来看,许多华侨抱有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想法,希望年纪大了能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度过最后的时光[2]。这种人与地之间的情感很奇妙,很特别,甚至有点莫可名状。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于1974年首先观察到并提出“恋地情结”概念,即“地方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 [2]。之后,Relph于1976年提出“地方感”的概念[2]。再后来,学者们提出了地方
联通服务密码>有关月亮的歌曲依赖、地方认同、地方意象等概念,初步形成了“地方理论”。地方理论立足于环境心理学、游憩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在旅游学、休闲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真切的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小处着眼,影响着居民的休闲游憩行为。大处着眼,影响着人们旅游、度假的去向。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大量成果,发展愈加迅速,日趋成熟。反观国内研究,象很多其他领域一样,地方理论的研究近乎空白。2006年,才有介绍性的文章出现。笔者开始阅读了大量国外文献之后,发现我国旅游研究中,有着与地方理论相似的闪光点,如“文脉”概念,就与“地方性”这一概念十分类似。但是国内地方的研究并不系统,也缺少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疑,国外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情侣道歉短信
笔者一接触地方理论,就被它所吸引。但是,地方理论其实涉及多个领域,并非一篇毕业论文所能讲清。因此,笔者在介绍地方理论的基础上,选择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地方依恋”进行研究,尝试用实证的方法,对宗教圣地湄洲岛的旅游者做了问卷调查,探讨了旅游者地方的依恋的特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国外理论与中国相结合,必然会“水土不服”,存在种种缺陷。也许这些缺陷,正是以后研究的切入点。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人投身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来。
1.2 研究背景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类。它们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结(如图1-1)。旅游主体主要研究旅游者的行为,包括旅游者的印象、决策、动机、满意度、行为特征等。旅游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规划、开发和管理方面。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有两个层面的联结: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旅游业、旅游经济、旅游营销等。相比之下,旅游者和旅
图1-1旅游研究中的三类对象
Fig.1-1 Three objects in tourism research
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地环境的感知而赋予这些地方特定的意义与价值。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旅游地之
间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情感联结关系,并影响到旅游者的行为及对这些地方和服务提供者的态度。这种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情感联结是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国外,地方理论于80年代末被引入旅游研究。此前的旅游研究,尤其是旅游资源评价研究,都是基于旅游资源与环境要素组合的研究[3]。Williams和Roggenbuck 于1989年首先发现一些旅游资源与环境要素组合相似的旅游地并不拥有相同的旅游流量和旅游者结构。旅游者并不完全根据旅游资源与环境要素组合状况选择旅游目的地, 他们对某个特定的旅游地具有更大的心理偏好,地方依恋是产生这种偏好的根本原因[4]。地方依恋理论被首次引入旅游研究。
早期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造环境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逐渐转向依靠旅游的社区,如当地居民对附近“特殊场所”的依赖 ,游客对休闲和旅游目的地的依赖和第二居所拥有者的依附感等。“地方依恋”的理论研究业已成为西方休闲研究的热点之一。
1.3 研究意义
我国拥有类型丰富、各具特的自然与文化旅游地,研究不同旅游者对这些地方的依恋与感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从理论上来看,我国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旅游者和居民等主体对特定地理场所的地方依恋及其
形成过程有其特殊性。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理论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此外,旅游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旅游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有的居民还需要搬迁,居民与居住环境的情感联结关系被强行割裂,社区认同与归属感受到破坏。由此产生的旅游地规划问题和居民社会心理问题尚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地方理论研究为我国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社会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从实际发展来看,传统的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的旅游地管理理论与方法忽视了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情感联结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自然资源和旅游地管理的影响作用。地方理论研究有助于从人文层面完善自然资源及自然旅游地管理理论。同时,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地管理措施的态度及其对待资源环境的行为是影响旅游地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与行为,从而使管理政策得到更多的认同与支持。在规划设计上,地方理论研究有助于规划设计者了解特定地方对使用者的特殊意义与价值[5]。
1.4研究问题及内容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湄洲岛的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湄洲岛地方性的分析;2.地方依恋量表的确定;3.描述旅游者对湄洲岛的依恋程度;4.描述旅游者对地方性的感知;5.根据地方依恋不同,对旅游者进行分类;6.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7.根据地方性与地方依恋的分析,给出湄洲岛旅游发展的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分为五章对其进行阐述,如表1-1所示。
表1-1 本文的内容
Tab.1-1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章节内容
第一章
绪论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问题与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文章结构
现在什么生意好做第二章文献研究地方理论的一些概念(地方、地方性、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依恋研究文献回顾。通过文献阅读、归纳、总结和提升,获得研究问题
第三章
研究区域的分析
介绍了湄洲岛的概况、分析了湄洲岛的地方性、确定了本文地方依恋的测量量表
拆迁补偿第四章
数据分析过程调查工具、调查过程、旅游者地方性感知和地方依恋的描述、根据旅游者地方依恋的不同对旅游者进行分类、探索影响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因素
第五章
总结和指导措施总结、提出地方营造、地方性管理的概念、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管理措施、研究的局限与展望剑灵 职业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为了完成上述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本研究在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相互结合。规范的文献分析为问题的提出、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通过翔实的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
1.5.1 研究方法
1.5.1.1 文献研究地方理论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地方研究已经成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而地方理论在中国的相关介绍始于2006年,比国外晚近30年。如何借鉴国外大量的文
献资料,并且引入地方理论应用于中国,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为了建立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回顾,对相关研究概念加以界定,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归纳与
整合,对现有研究中尚未充分展开的部分,采用理论推演的方法,予以扩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框架[6]。
1.5.1.2 问卷调查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的方法有利于取得第一手资料。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1.5.1.3 数理分析方法数理分析的方法在分析问卷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将问卷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社会学经济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主要用到一下两种数理统计方法:
(1)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其目的在于将数据分成几个相异性最大的组,同时使得组内部的相似程度最高。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旅游者进行分类[7]。
(2)判别分析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是对某一对象的归属作出判断的分析方法。判别分析已经成为应用性很强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7]。
1.5.2 技术路线
本文依据研究动机提出研究目的后,开始进行文献回顾。一边建立本论文之研究架构,并选定研究区,一边确立研究对象,发展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体调查过后,开始资料整理,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归纳出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和建议,为政府和开发者作为参考。综合上述思想,本研究的流程如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