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炼字
一、古典诗词用语精妙无比,即使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甚至如今的流行歌曲,一旦浸染了古典的气息,就会别有一番风味。所以首先我们在品味几句流行歌词中体会一下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例一:岁月难得沉默 秋风厌倦漂泊再回首 往事也随枫叶一片片落
自嘲墨尽 千情万怨英杰愁 曲终人散 发华鬓白红颜殁 烛残未觉 与日争辉徒消瘦
当泪干血盈眶涌 白雪纷飞 都成红——《逍遥叹》
自嘲墨尽 千情万怨英杰愁 曲终人散 发华鬓白红颜殁 烛残未觉 与日争辉徒消瘦
当泪干血盈眶涌 白雪纷飞 都成红——《逍遥叹》
例二:狼牙月 伊人憔悴 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
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发如雪》
——《发如雪》
例三:旧梦依稀 往事迷离 春花秋月里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漂来又浮去
君来有声 君去无语 翻云覆雨里 真情诺诺 终于随乱红飞花去
可逆风不解 挟雨伴雪 摧梅折枝去 凤凰于飞 翙翙其羽 远去无痕迹
听梧桐细雨 瑟瑟其叶 随风摇记忆 ——《凤凰于飞》
这些洋溢着古典气息的流行歌词,让我们恍然回归到那个唯美的时代。我们常说,好诗都被唐人写光了,好词都被宋人填完了,因此我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后代,才会带着虔诚和仰慕之情去学习诗歌,正因为我们在仰视着古典诗歌,在高考中诗歌鉴赏也就自然成为难点了。
二、诗歌鉴赏的常见命题方式
炼字的基本内容: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彩词。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科目2考试技巧例1: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2: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忽然,一阵春风拂过,柳枝摇舞,麦浪起伏,春草碧绿,风景如画,他精神一爽,最终确定“绿”字。一个清明节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
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
的孤危。
3、炼叠词。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河北旅游景点大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浪淘沙 南唐 李煜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步骤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木叶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木叶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昔我往往,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炼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风吹树叶,浪涛咆哮之声)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风吹树叶,浪涛咆哮之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粗重细切)
5、炼彩词。有时作谓语用,定语用,颜一般表现心情,增添描写的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种颜,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催红,染绿。感叹时光匆匆,韶光易逝)
三、炼字题的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四、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win7建立无线局域网1.炼字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意境、感情、效果)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意境、感情、效果)
3.答题示例:江 雪 (柳宗元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问: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最生动传神的字是“独”字。
2“独”是“独立”,“一个人”的意思。(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描述景象)
④独”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然不的形象。(效果)
五、由学生答题而引起的思考:
我们常说,答题模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模式是万万不能的。因此我们总会要求学生将我们所讲的几大答题模式牢牢记住。到了考试的时候,即使得不到高分,老师也会对你的规范答题心生好感,多少给你一点分。
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运用炼字题的答题模式时往往能很快掌握第一步和第二步,形成规范的答题步骤。但在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这个回答本来应是回答的问题的中心和重点,也是老师阅卷时评分高下的关键所在,而学生们却没有正确的章法,因为对诗歌的理解不够到位,所以回答的时候总是不到重点,我们是否可以把第三步再分解细化一下。
下面我们通过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来研究一下怎样具体落实第三步的规范答题。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这首诗其他几句还没有什么新意,偏偏就是这个到底用“推”还是“敲”的问题成就了千古佳话。《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下九引《刘公嘉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
于是“推敲”成了古人炼字的代称,大家也都同意韩愈的意见,认为“敲”比“推”好,但是我更
认同朱光潜先生的意见,他在《咬文嚼字》中认为这两个字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所以他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他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思考:诗中的这个字想要表现的对象是谁?是人还是物?作者想通过这个字传达自己怎样的感情?作者想要表现出对象的什么?或者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既然诗言情,诗言志,那么我们最终还是要落到对作者在写作对象的情感寄托上去。因此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我们做诗歌鉴赏的炼字型的题的时候,除了按照答题模式答出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第三步要思考和回答这样的问题:
作者通过这个字想表现谁?→对象(人或物)
想传达的感受→作者
想表现出谁的什么?→效果
一句话,某某字表现出了对象(人或者物)的什么(是人就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是事物就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状)。
例1:(2004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思考:作者想要表现谁?对象→思妇
想要表现出谁的什么?效果→思妇的情感
结论:“空”字表达了思妇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 。
例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2011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如何开淘宝店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问题: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思考:作者想要表现谁?对象→骤雨
想要表现出谁的什么?效果→骤雨的情态
结论:结婚户口迁移手续“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态势之猛;“吼”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骤雨的声势之大。
六、练习
(1)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音“栾”)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题: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思考:作者想要表现谁?对象→(人或物) 诗人自己
想要表现出谁的什么?效果→(是人就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是事物就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状)。去年的现在我在家里,现在再一次的在天涯遥望家乡,什么时候才能与妻儿相聚煮茶夜谈呢?可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无奈与愁苦啊。
结论:“又天涯”,一“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一字传情,饱含诗人无法与家人团圆的愁苦与无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