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美妙想法。无可否认,迄今的文化是完全男性的,男人创造了工业、艺术、科学、贸易、国家和宗教,他们不只具有男人的特征,而且在维持和不断更新中也需要男性力量。这意味着,人类的个体灵魂拥有的财富基本上是男性积累起来的,而且当然是男性的。女性在现实文化形态里所处的这种情形,迫使她们只能退回到自身的身体感觉,由此出发来坚守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立场。这是现代女权主义文学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身体写作0的文化语境。
三、阴性书写与身体写作
劳伦斯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善于体验自己的心情感受,也更重视自己的心情感受,所以她们个人的意识要比男人们更强。0王安忆也宣称要把性写到作品中去,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是一个真正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就像西苏所宣扬的那样,用肉体表达思想。因为/男人们受诱惑去追求世俗功名,妇女们则只有身体,她们是身体,因而更多的写作。0
阴性书写归属于一种经验性书写,主要凸显女性气质,阐发阳性象征秩序下被边陲化、被缄默化和压抑的女性特质。女性的书写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才能把长久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各种情绪,把女性的特质给发掘出来。因为女性写作也是飞翔。她们的翅膀是爱,是用新、用生命的体温去感知和思考,是守护/一朵盛开在心灵里的玫瑰0,那是上帝在天堂里为女人创造的。西苏十分重视书写中的性别差异,她
指出:我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性别差异,以避免落入男性/阳性与女性/阴性之混淆,因为有些男人不会压抑他们的阴性特质,而有些女人却又强烈地展现她们的阳性特质。
此种男/女,阴/阳特质的混乱,正是女性中心批评领域中时常被人们所触及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在投身参加民族革命运动的书写中,都发挥了较为强大的男性/阳性特质,以致在男性模拟中丧失女性自身独特的阴性特质。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此种排斥女性特质的情感,导致大量男性模拟的女性人物涌现。这种处于自卑而寻求自尊的书写,实际上是自尊的双重丧失,是女性进一步被他者化。
埃莱娜#西苏写道:/妇女必须参加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0/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0。她强调,妇女/必须写她自己,因为这是开创一种新的反叛的写作。只有通过写作,通过出自妇女并且面向妇女的写作,通过接受一直由男性崇拜统治的言论的挑战,妇女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0/现在是妇女们用书面语和口头语记载自己的功绩的时候了。0对于女性,文学写作既是个体的一种安身立命的手段,也是生命中的一种难以承受之轻,是她们书写自身历史的一种方式,/身体写作0已成为当代女性私人化创作的常规武器,只能/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写作0。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与当代商业浪潮和大众文化时代的背景分不开的,是一种迎合卖点的需要。
四、性、性别、女性
旅行简短文艺句子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中,/性0一般指生理上或生物学上的术语,而/性别0则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建构。更进一步说,
/性0的文化与身会建构,构成了性别的概念。即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两分。波伏娃有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变成女性的。这种性与性别的差异观念,即视性别为文化观念而非生理现实,构成了当今女性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女性、女人、妇女,知识/混合三打0的同义词,女性是人而不是性,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女性0作为女性文学批评的范畴,它的内涵应该是/人)))女人)))个人0这一综合的价值立场和视角。它既是女性的又是超越女性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人类的超验的提升。
五、总结
我认为,正如波伏娃在5第二性6中所说:把女人和她的统治者连结在一起的纽带是其他任何纽带所不能相比的。两性分化是个生物学事实而不是历史上的一个事实。/0夫妻良人是由两个相互吸引的一半组成的基本整体,沿着性别界线把社会分为两部分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女性解放绝不是和男人比优劣,争输赢,更不是女人团结起来打败男人。在未来社会中,男女两性间的差异不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男人、女人作为个人之间的差异。男性与女性应该是两个有性别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的结合,是独立个人的男人和女人的个人化的选择,男人和女人互为船也互为岸,这将是两性的永恒向往
、选择和追寻。女性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不可能是:从现在开始,至今为止男人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活形式和成就形式要由女人完成。女性文化运动的方向,不是要向男性看齐,而是要认清自身的女性品质)))被男性文化压制、排斥了的/女人性0。在rt三角形abc
另外,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来说,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对于非裔、异性恋、同性恋文学的主导,同样犯上男性话语对于女性作品的误读、扭曲和忽略。他们对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正像西方文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殖民0一样,如果毫不批判的将其使用于我们的批评和语言中,无疑是用一种新殖民主义形式替代另一种殖民主义形式。为了避免这种危机,我们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的论述,必须强调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中国本身的宗法父权特质,即要建构属于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质的女性主义文论。r
参考书目
1 刘思谦.5女人的船和岸6.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 徐岱.5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6.学林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3 林幸谦.5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4 李银河.5女性权利的崛起6.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东北旅游5 [德]贝贝尔#瓦德茨基,陈国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6 刘书亮等著.5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6.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责任编辑:正元]
纪昀与蒲松龄小说观之异中有同
普及的意思姜丽娟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 前人对纪昀与蒲松龄二者的对比研究多是关注二者的不同之处。其实从现在所能见到的相关材料中,我们不
难发现:纪昀对5聊斋志异6的非难也只停留在小说体例和叙述方式上面,他对5聊斋志异6的内容是没有非议的,他甚至对5聊斋志异6的创作目的也少有微词。这至少说明了他们的小说观是异中有同的。[关键词] 小说观;笔记体;传奇体;视角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6)010)0160)02
160
文学与艺术
2006年 第10期
[收稿日期]2006-06-07
[作者简介]姜丽娟(1981-),女,兰州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
电动车十大品牌5聊斋志异6与5阅微草堂笔记6是文言小说在清代开出的两朵奇葩,就文学价值而言,前者无疑是高出后者的,但就在清代的影响来说,二者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它们分别引领着当时文言小说创作的两大流派,共同影响了有清一代的文言小说创作。
纪昀非难5聊斋志异6,遂依据他自己的观念创作了与之分庭抗礼的5阅微草堂笔记6。/5聊斋志异6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0(盛时彦5姑妄听之.跋6)以上这段引文大致反映了纪晓岚的小说观,从小说体例到叙述方法,都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和5聊斋志异6相比,二者之间似乎不会有共同点。当代学者在研究二者时也往往把二者作为对立面来考察。其实从现在所能见到的相关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况:纪昀对5聊斋志异6的非难也只停留在小说体例和叙述方式上面,他对5聊斋志异6的内容是没有非议的,他对5聊斋志异6的目的也很少有微词,这就说明了他们的小说观是异中有同的。
一、对小说作用的看法
/小说0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当世封建文人打上了/小道0的烙印,所以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小说为一般卫道者所不屑,因而道学气在小说领域中比较淡薄。但随着小说在市民阶层中影响的不断增大,封建社会的正统理论便渗入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中,尤其到明清时期,小说已被大部分封建文人所接受,而小说的社会功用也被扩大化了。男性健康食物
劝善惩恶、因果报应是封建文人小说的一个重要作用。瞿佑在5剪灯新话序6中说:/今余此编,虽于世教民彝,莫之或补,而劝善惩恶,哀穷悼屈,其亦庶乎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之一义云尔。0[1]这一点在纪昀这里表现得也非常明显。他在5滦阳续录6中说:/惟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0,在5栾阳消夏录6卷四(浙江有士人)中,纪昀借他人之口说: /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之相尝也;花即结子,子又开花,因果之相生也。0而蒲松龄的5聊斋志异6中这一主题也是屡见不鲜的,如5霍生6、5僧孽6、5李伯言6等等。蒲立德在5聊斋志异跋6中说:/其事多涉神怪;其体仿历代志传;其论赞或触时感事,而以劝以惩。0清.唐梦赉5聊斋志异序6中说:/今观留仙所著,其论断大意,皆本于赏善罚淫与安义命之旨,足以开物而成务。0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蒲松龄在写这部书时,这种观念是深入其心并付诸实践的。
有关风化,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对/风化0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的,即/上以风化下
0和/下以风刺上0,前者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宣扬教化,从而感化下民。后者是站在被统治者的角度,提醒统治者,希望他们体察民情并改善统治。从这一点来说,纪昀是属于前者,蒲松龄是属于后者。鲁迅先生评价说/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于人心。0[2]在蒲松龄这里,这一观点也是成立的。在5聊斋文集#怀刑录6中他说:/使读礼者知爱,读律者知敬,其有裨於风化非浅矣!0
至于/寄托孤愤0,这是小说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清.余集5聊斋志异序6称:/先生少负异才,以气节自矜,落落不偶,卒困于经生以终。平生奇气,无所宣泄,悉寄之于书。0在蒲松龄这里,谈狐说鬼是寄托孤愤,以之作为知音,亦如作者所言/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0。[3]至于纪昀,生于富贵士大夫家庭,乾隆十九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任四库全书管总纂官。他既无衣食冻馁之忧,亦无仕途困顿之愁,优越的社会地位使他有资格、有义务站在正统文人的立场上,克己复礼。因此纪昀之谈鬼说狐是直指人心,全在于说世态人情。他小说中狐鬼花妖的设置往往只是为作者阐释其道理服务的,仅是工具而已。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借鬼狐抨击社会这一点纪昀也是有所涉及的,只是他所抨击的仅仅是浮于社会表面的现象,蒲松龄则是直指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直陈用人机制的流弊。相比之下,蒲松龄在这一方面较纪昀深刻的多,但在当时那种异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的社会背景下,纪昀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对小说体例的看法
蒲松龄关于小说体例的言语甚少,后世学者也都是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发掘他的小说观。作为与之分庭抗礼的纪昀,却有不少文字记载的材料来说明他的小说观,虽然不成系统,但也约略窥见一二。
蒲松龄以/才子之笔0著书,/一书而兼二体0是纪昀/所未解0之一。纪昀对小说体例界定是很严格的,至少要体例纯正。纪昀奉旨编纂5四库全书6,历时十三年。他长期从事典校秘籍的工作,对那些体例杂糅的著作是持有微词的。因此他通过5四库全书6的编纂对整个小说领域进行了整顿, /小说范围,至是乃稍整洁矣。0[4]至于5聊斋志异6,确实存在/一书而兼二体0的情况,但/5聊斋志异6以传记体叙小说
之事,仿5史6、5汉6遗法,一书兼二体,弊实有之,然非此精神不出0,/虽有乖体例可也0(冯镇峦5读聊斋杂说6)。蒲松龄并非没有注意到一书兼二体的情况,相反他是有意为之,这是蒲松龄主体创作精神的反映。他对笔记小说的体例特征是充分认识的,这一点从他的近三百篇笔记体小说中可得知。他之所以把剩下那些原本可以以笔记体小说面目示人的篇章演绎成脍炙人口的传奇体,是因为他看到了文言小说窄狭的体例要求,欲冲破其樊篱,追寻新变。他做到了,其效果也许大大出乎他所料,因为是他这一新变把中国文言小说推向了最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对叙述视角的探索
视角也称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的第三人称;一是第一人称;一是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纪昀对5聊斋志异6所未解之二便是/今燕昵之词,媟
狎之态,细微曲折,,则何从而闻见之?0这一点是其对小说叙述中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质疑。他对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不满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类方式传承于史传文学,后经白话小说的推波助澜,使这种无视角限制的叙述方式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它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任意摆布,从而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的权利。在纪昀看来这使作品显得/失真0,/徒乱耳目0。从这一点来看,并非像何满子先生所说纪昀对/市人小说以万能的全知者演述故事的基本叙述方法0[5]不了解。相反正是对此有所了解,他才得以直指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弊端,这和现代小说批评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是相冲突的,他不到怎样解决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缺陷的方法,于是在5阅微草堂笔记6中出现了大部分作品前冠以/某某言0之类的话。他无法到一种更合适的叙述视角,只好借他人之口,为自己摆脱干系。前加/某某言0,不过是为了排除/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0的嫌疑,但这又何异于5聊斋志异6呢?无怪乎鲁迅先生说他是跳进了自设的圈套,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那个时期他在小说叙述视角方面的探索是难能可贵的。
蒲松龄没有像纪昀那样对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进行言语上的猛烈抨击,但他在写作过程中却是在探索新的叙述角度的。诚然,他的小说中大部分是采用无任何视角限制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但是也有部分佳篇角度有所转换。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中,常见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这类叙述方式也称为无焦点叙述。另外,还有一种不同于全知全能式的叙述变体,作者放弃了无所不在的权利,退缩在一个固定的焦点上,以这个焦点为视点,这是一种内在式焦点叙述。在5聊斋志异6中有不少篇章采
用了这种内在式焦点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比较典型的是5狐梦6这一篇。开头作者用全知视角介绍了毕怡庵,说他/倜傥不,豪纵自喜,貌丰肥多髭。士林知名0。之后,毕怡庵便成了叙述者,以后发生的事情全以毕怡庵的视角去审视,实现了叙述者与作者的分离。在5聊斋志异6中,这样的篇章还有不少,如5红玉6、5青凤6、5娇娜6、5婴宁6、5葛巾6、5巧娘6、5阿英6等等。在这些篇章中,当概括性的叙述完毕之后,叙述者便由故事中的某个主人公充当,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他们的视野中呈现,他们所不知道的就不予叙述。这样就部分地克服了全知叙述视角的缺陷。这种创作实践推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从而与近现代的小说叙事艺术开始接轨。
由此可见,纪昀与蒲松龄都认识到了传统第三人称的缺陷,在创作实践中也都努力探索。只是蒲松龄的探索较纪昀更成功,这也奠定了蒲松龄在中国文言小说艺术创新层面上坚不可摧的大家地位。r
注释
[1]丁锡根.5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6[C]1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6
[2][4]鲁迅.5中国小说史略6[M]1山西:山西古籍出
版社,2001
[3]蒲松龄.5聊斋志异6[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5]何满子.5蒲松龄在美学层面上6[J].5国际聊斋论
文集6,1992年7月
[责任编辑:一然]
161
2006年第10期文学与艺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