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元节民俗活动内涵演变考
北宋中元节民俗活动内涵演变考
张舰⼽
摘要:七⽉⼗五中元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节⽇,它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斋会”,后来经过儒学孝悌和道学神论的不断修改完善,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道教采⽤“援佛⼊道”的⽅式,把“盂兰盆斋”和“中元地官赦罪”的故事结合起来,再加上⼈们望秋告成的习俗,逐步形成了七⽉⼗五中元节⼤众祭祖的民俗节⽇。中元节民俗活动在整个北宋时期发⽣了巨⼤变化,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由朝廷寺院举⾏的⼤型“盆斋”祭祀活动转变为民间家庭祭祖的固定节⽇,让⼈们在这秋收之际不忘祖先恩惠。
在农村养殖什么赚钱关键词:北宋中元节;祭祀祖先;盂兰盆斋;内涵演变
中元节在北宋以前的唐⾼祖时期,因崇尚道教始祖⽼⼦李⽿是唐代李⽒皇帝的祖先,由此使道教提倡的中元节活动得到了⼤规模发展。中元节的主题思想在七⽉⼗五这⼀天也有了初步定位,在民俗节⽇活动中呈现出了“中元节”和“盂兰盆斋会”并⾏的格局。宋代以前,盂兰盆斋会多是由宫廷主办,在寺观中进⾏盛⼤的节⽇活动,是为所有事佛弟⼦举⾏的集体性⼤规模普度众⿁的佛事活动。此时的“盆斋”多是富丽
奢华,也没有出现适应于个体的民俗节⽇活动。虽然个体对于这种盛⼤的斋会参与积极,但是被动地由寺院安排,⽽且除都城长安、洛阳和著名寺观以外,很难发现有关“盆斋”的其他地⽅记载,这说明在宋代以前远离都城的地⽅,不会举办⼤规模的“盂兰盆斋会”节⽇民俗活动。
⼀、北宋时期的中元节民俗活动
北宋时期的中元节举⾏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从史料记载可知,当时主要有以下⼏类祭祀娱乐活动。
(⼀)“盂兰盆斋会”活动
佛教在《盂兰盆经》中讲述了七⽉⼗五这⼀天,⾼僧⽬连解救亡母灵魂的故事:⽬连⾼僧为报⽗母养育之恩,试图救赎轮回变成饿⿁的亡母。⽬连以钵盛饭给其母,但饭到其母⼿中就⽴刻化为灰烬,不能饱腹。⽬连于是向佛祖祈求救赎其母,佛祖说必须在七⽉⼗五⽇这⼀天,供养⼗⽅⾼僧,以此来超度亡灵。于是⽬连按照佛祖所说,在七⽉⼗五⽇这天供奉盂兰盆,救赎现世乃⾄七世⽗母,这便是盂兰盆的来源。这则故事本是以吸引民众信奉佛教、招揽佛教信徒为⽬的,因此于七⽉⼗五⽇寺院开设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
监理中标通知书南北朝和唐代的节庆内容⼤致相同,主要以供养“盂兰盆”为中⼼,以盆斋、盆会的形式开展活动。寺院或宫廷准备盂兰盆,在其中放⼊以⾷物为主的供品,⽤纸花、⽵⼦、蜡烛等装饰,寺院和尚诵经,
然后有歌⿎送盆等⼀系列活动。节⽇后两天为“破盆”之⽇,“酒⾷犒劳为盆节出⼒的僧俗⼈等” [1]。此时盆斋多是由寺院举办,盆中多放“百味五果”等⾷物,盆供是“供养⼗⽅⼤德所⽤”,即供养寺院⾼僧所⽤。到北宋中期,盆斋的形式发⽣了⼀些变化,按《事物纪原》的记载,当时⼈多⽤⽵⼦做成盂兰盆的形状,内⽤荷叶铺饰,再放⼊各种⾷物,并将⽬连救母的画像放⼊其中,⽤祭祀⽬连的形式来请求神明对亲⼈的救赎。如此看来,北宋中期的盂兰盆斋已经不像唐代⼀样奢华,普通百姓开始⽤⽵⽊⾃制盆斋,这种盆斋样式的变化⼤概来源于唐代对盂兰盆“刻⽊割⽵……极⼯巧之妙” [2]的装饰,盂兰盆的作⽤从供奉⾼僧变成了“祭祀之所”。这显然与《盂兰盆经》“供养⼗⽅⼤德”的原意“失之远甚”,与唐代的节俗也差距很⼤,但这种⽅式却为个体的家祭提供了⽅便,百姓⽣活中也出现了以盆斋作为⽅式的家祭,如韩琦家祭中便将盂兰盆定为“斋享”。这样的变化,使盂兰盆斋⾛出寺院斋供和道观斋醮、⾛向民间成为可能,⽽北宋中期以后,盂兰盆斋也的确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游寺玩乐活动
北宋承袭唐代遗风,盂兰盆斋会期间出游玩乐也蔚然成风。《成都遨乐诗》⽈:“飞阁穹窿轶翠烟,盂兰盛会众喧阗。”写出了成都盂兰盆会⼠庶在⼤慈寺游玩的喧闹场景。《(淳熙)三⼭县志》福州⼟俗记载当地百姓过中元节的⽅式,其中提到当⽇游神光寺的景象:“神光寺旧有佛涅槃像,旁列⼗弟⼦,有扪⼼、按趾、哭泣、躃踊、出涕、失声之状。每岁中元⽇供盂兰盆会,因怪像以招游⼈,寺中遂成墟市,相传谓之‘看死佛’。旧记闽王于薛⽼峰西作百道阶,每岁中元,郡⼈盛游于此,王祠部逵(王逵,
宋真宗时期⼤⾂)作《中元宴百丈⼩楼》诗云:薛⽼峰南更近西,⼩楼⾼阁与云齐。中⼭酒熟中元节,归去从他醉似泥。”写到中元节福州神光寺以旧时佛像吸引百姓,游客摩肩接踵,寺中也因此成为集市。
(三)皇宫贵族活动
注册从宋太祖开始中元节就有赏灯宴请⾂的习惯,“建隆六年七⽉中元节,诏京城张灯三夜。其⼣,帝御东华门楼,召近⾂宴饮,夜分⽽罢。太平兴国⼆年七⽉中元节,御东阁楼观灯,赐从⾂宴饮” [3],并规定了宰⾂以下观灯“分班侍座”的次
⾂宴饮,夜分⽽罢。太平兴国⼆年七⽉中元节,御东阁楼观灯,赐从⾂宴饮” [3],并规定了宰⾂以下观灯“分班侍座”的次序。另外,皇室每年中元节都要到祖宗神御殿朝谒上⾹,并有公卿巡陵起居之制,其应源于唐代的公卿巡陵制度,内容即为宰⾂替皇帝到诸陵祭祀⾏礼上⾹[4],如王珪作《中元节起居诸帝陵表三道》[5]123,王安⽯作《中元节三陵起居诸后表》[6]、《中元节起居诸陵表》等。宫观做道场法事和道教斋醮,并由当时有名的⽂⼈做道场青词(即道教举⾏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如:《景灵宫三殿开启中元节道场青词》《景灵宫三殿看经堂开启中元节道场青词》《建隆观开启中元节道场青词》等。
⼆、中元节⼤众祭祀的民俗形成
唐末到北宋中期,“盂兰盆供”形式发⽣了⼀些重⼤变化,奢华逐步减少,开始变为民众⾃营供奉,祭祀对象也逐渐由奉养⾼僧变为祭祀祖先,盆斋从寺观⾛向民间。北宋末年以后,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并出现了⼀些新的内容。
在《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条中,对民俗节⽇的记载⼗分详尽,为后世所不能及。在此我们主要对《东京梦华录》进⾏分析,辅之以其他史料,梳理整个北宋时期中元节及其民俗内涵的演变过程。
(⼀)承袭前代⽽不断变化的“盆斋会”和朝廷祭祀
⼀是盆斋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先数⽇,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犀假带、五彩⾐服。以纸糊架⼦盘游出卖。……⼜以⽵竿斫成三脚,⾼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服,冥钱在上,焚之。……中元前⼀⽇,即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 [7]782中元前⼏⽇,集市上先有商户卖纸糊的冥器、⾐帽、架⼦等祭祀焚烧的物品;再以⽵⽊⾃制成窝状的盂兰盆,在盂兰盆中放⼊先前买好的纸钱、⾐服;最后在盆斋焚烧祭祀物品,以享祀祖先。北宋末年的盆供只是残留了盂兰盆的形式,⽽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代。盂兰盆的作⽤由供奉神灵和⽬连,变成纯粹为烧纸钱和⾐服⽽做的器⽫,也是中元节“烧纸钱”祭祖先这⼀习俗开始的标志。取代盂兰盆起供奉作⽤的⼤概是“供桌”的使⽤,“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将祭祀实物置于桌上,⽽不再放于盆内。⼤约在哲宗末年徽宗初年成书的《岁时杂记》也印证了孟元⽼所记⾮虚:“⼈家⼤率即享祭⽗母祖先,⽤⽠果、楝叶、⽣花、花
盆、⽶⾷略与七⼣祭⽜⼥同。……⼜以⽵⼀本分为四五⾜,中置⽵圈,谓之盂兰盆。画⽬连尊者之像,插其上,祭毕,加纸币焚之。” [8]其中也提到了普通百姓⼈家在中元节祭祀祖先,把盂兰盆作为焚烧的器⽫,另置其他实物祭祀。从中可以看出,到北宋末年,寻常百姓中元节祭祀祖先的活动⾄少包括了两⽅⾯的内容:其⼀是盂兰盆内焚烧纸钱、⾐服等冥器,这是北宋中期以前不曾出现的习俗;其⼆是⽠果等⾷物祭祀,⼤致是前代盂兰盆斋内容的简化。这些活动的主要⽬的是祭祀祖先,这就与北宋中期以前对僧道的供养、斋醮有了本质的不同。中元节由最初供奉僧道,祈求他们对祖先的救赎,变成了对祖先本⾝的祭祀。
⼆是增加朝廷祭祀活动。北宋朝廷到诸陵拜谒,并祭祀在前线阵亡的将⼠。北宋徽宗时期,“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道,设⼤会,焚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 [7]792。南宋时亦如北宋之礼,南宋吴⾃牧《梦粱录》卷四“解制⽇”记载: “禁中车马出攒宫,以尽朝陵之礼。及往诸王妃嫔等坟⾏祭享之诚。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放江灯万盏。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税务厅设斛,以享江海⿁神。” [9]在江边放江灯,取照亮亡魂归路之意。
(⼆)众⼈娱乐活动的变化初中学校工作计划
北宋末年以后的中元节玩乐之风不减于北宋初年,《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百姓在中元节玩乐的场景:“潘楼(汴京有名的夜市地点)并州东西⽡⼦亦如七⼣。耍闹处亦卖果⾷种⽣花果之类,及印卖《尊
胜⽬连经》。……构肆乐⼈,⾃过七⼣,便般《⽬连救母》杂剧,直⾄⼗五⽇⽌,观者增倍。” [7]792此时已经很少提及⼈们到寺院游玩、观看盂兰盆斋,百姓的主要活动变成逛夜市和在勾栏⽡肆⾥观看伎⼈上演的“⽬连救母”杂剧。虽然⽬连经书画仍被印卖,但⽬连已经由唐代被供奉的佛教⾼僧变为宋代杂剧的主⾓,中元节宗教⾊彩淡化,尤其是佛教影响更加弱化。
(三)秋尝告成,祭祀祖先主题形成
北宋中期以前各书对“七⽉⼗五”的记载主要以引述《盂兰盆经》和《道经》故事为主,只有神宗年间的《事物纪原》对民俗略有描述。北宋徽宗时期以后,⽂献记载由对经书的重视转变为对节⽇及民俗本⾝的重视,⼤多都略去了对《盂兰盆经》和《道经》的记载,⽽专记节⽇及民俗。由此也可以推断,⼤约在北宋末年,民间逐渐淡化了中元节的宗教⾊彩。随着南北朝以来附于其上的宗教⾊彩的淡化,节⽇内涵更加失去了敬佛斋醮、救拔饿⿁的正统佛、道两教的精神,只是保存了盂兰盆斋祭祀祖先的形式。这样⼀来,就必将会有新的思想来弥补这⼀因宗教精神缺失⽽形成的空缺,⽽古代七⽉“秋尝告成”的传统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伦观念上,都与中元节残留下来的“祭祖”形式⼗分吻合,因此中元节逐渐与祭祀祖先、秋尝告成的民间习俗结合起来,保留了“中元节”的名称,⽽加⼊了新的内容。
北宋末年即北宋徽宗年间,中元节⼜增加了新的习俗“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供养祖先
素⾷。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卖⿇⾕窠⼉,亦是系在桌⼦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才明即卖穄⽶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 [7]792,即⽤新成熟的⿇⾕穗做成⿇⾕窠⼉系在桌⼦脚上,是⽤好收成来告慰祖先之意。这种秋尝告成的习俗是北宋徽宗以前不曾见到的记载,从《岁时杂记》到《东京梦华录》,再到《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秋尝告成变为此后中元节不可或缺的内容之⼀,这种习俗⼀直传承到南宋末年。
(四)中元节⼤众祭祖的民俗定型
北宋中期以前基本承袭唐朝和五代的传统,后来节⽇民俗活动产⽣了很⼤的变化。最⼤的改变在于“中元节”⼀名取代“盂兰盆会”,逐渐成为七⽉望⽇固定的节⽇名称。北宋时期受统治者的重视,道教⽇益活跃,加上“盂兰盆斋”⾃⾝奢华的形式很难融合到百姓⼤众之中,这使中国本⼟道教的中元节显⽰出了后来居上的优势,正式成为中国传统民俗节⽇之⼀。
与名称统⼀于道教中元节不同的是,民间七⽉⼗五的节俗并没有归于道教斋醮之中,反⽽逐渐褪去了宗教的⾊彩,摆脱了佛、道两教教义的影响,加⼊了百姓⾃⼰的传统和习惯,成为华夏民族每个家庭祭祖的正规节⽇。
综上所述,北宋末年以后,中元节已经成为民间祭祀祖先的盛⼤节⽇,中元节的主题和形式发⽣了很⼤的变化。节⽇主题由陈列⽬连救母画像供奉⾼僧、祈求他们救赎⽗母祖先,变成直接祭祀祖先、秋
尝告成。从宫廷官府到⼠庶之家都⼗分重视,宫廷要派车马到诸帝后陵悼谒,官府要拜祭江海⿁神,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庶祭拜。官宦显贵之⼈,在家中设醮饭僧荐悼。同时,普通百姓家庭也形成了⼀套⽐较完整的家祭仪式:在节前数⽇,先准备焚烧⽤的纸钱、⾐服等冥物,准备好楝叶铺陈供桌;中元节⼀早,将穄⽶饭、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的素⾷置于祀桌,取供奉祖先和告成之意;然后在⽵⽊做成的盂兰盆内焚烧冥物,祭祀祖先。⾄晚间家祭仪式基本完成,潘楼夜市、勾栏⽡肆正是喧闹之时,“⽬连救母”的故事从祭坛搬到舞台,百姓驻⾜观看,⼗分热闹。
三、结语
宋代以前,盂兰盆斋会的最初⽬的是为超度在轮回中受苦的⽗母及七世先⼈,吸引信徒供佛养僧,盂兰盆主要为放置供养佛祖、⾼僧的物品⽽设⽴。南北朝时期的歌⿎送盆等形式逐渐将世俗化、娱乐化的⾊彩引⼊其中。到北宋中期以前,这种娱乐化的味道更加浓厚,皇帝带头设宴赏灯,百姓到寺观郊游,以致寺院也成为集市。此时,盆供的形式也发⽣了显著变化。百姓在家中也可以⽤⽵⽊作盂兰盆,放置⽬连救母画像,盂兰盆供由祈求神明救赎祖先变成了祭祀祖先之所,与前代相差甚远。所以到北宋中期,中元节中的盆供逐渐由寺观供佛斋醮向民间祭祀常节转变。⽽这⼀转变的最终完成时间⼤致是在北宋末年。
北宋末年,⼈们逐渐抛弃了佛、道两教附于“七⽉⼗五”之上的正统教义,抛弃了对佛道救拔祖先的依
赖,只保留了盂兰盆供祭祀的形式。他们将古代秋尝祭祖的传统融⼊盆供祭祀的形式之中,形成了⽤盂兰盆祭祀祖先,⽤粮⾷⽠果供养告慰祖先,祈盼家族来年获得更多丰收,这也成为中元节在北宋末年以后新的民俗活动,并⼀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并延续⾄今。
[参考⽂献]
[1]张⼸.中古盂兰盆节的民族化衍变[J].历史研究,1991(1):20.
[2]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国古代民俗(⼆)[M].哈尔滨:⿊龙江⼈民出版社,2006:242.
[3]徐松.宋会要辑稿·帝系: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7:209.
[4]杜⽂⽟,谢西川.唐代起居制度初探[J].江汉论坛,2010(6):70.
[5]王珪.华阳集:卷⼗⼀[M]//⽂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3.
[6]王安⽯.临川先⽣⽂集:卷四⼗五[M]//四部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85.
[7]孟元⽼.东京梦华录:卷⼋[M].伊永⽂,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8]陈元靓.岁时⼴记[M]//岁时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545.
[9]吴⾃牧.梦粱录:卷四[M].张社国,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7.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olk Activities on Zhongyuan Festival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张雪峰建议女生选的专业ZHANG Jiange
Abstract:Zhongyuan Festival on July 15 is a traditional important festival of ancestor worship for Chinese people. It originated from Buddhism Ullambana, and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fte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by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Especially after the contribution of Taoism and people’s custom of reporting success before the autumn harvest, as a folk-custom festival of ancestor worship, Zhongyuan festival gradually took shape on July 15. Great changes of folk activities on Zhongyuan festival took place in the whole perio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achievement, the festival transformed from a day for Ullambana in the court temples into a day for ancestor worship in the common families to remember ancestors’ favor.
Key words:Zhongyuan Festival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cestor worship; Ullambana; connotation evolution
[责任编辑:岳岭]
美菱加湿器收稿⽇期:2018-01-15
基⾦项⽬:国家社科基⾦项⽬“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献学科发展研究(1911—2011)”,项⽬编号:11&ZD109。
作者简介:张舰⼽(1989— ),⼥,⼭东省淄博市⼈,历史学博⼠,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后,研究⽅向为历史⽂献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