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德阳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
2022年四川德阳中考语文试卷及解答
说明:
1.全卷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解答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题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怀(miǎn)    东(gāo)    雕(lòu)    舻相接(zhóu)
B. 呢(nán)    瓦(léng)    带(qì)    伛提携(lǚ)
C. 王(yán)    崩(tān)    杂(rǒng)    陌交通(qiān)
D. 藏(zhù)    弱(léi)    仃(líng)    怏不乐(yàng)
罗纳尔多 路易斯 纳扎里奥 达 利马【解答】D
【解析】
【详解】A.舻相接(zhóu)——zhú;
高考第三天考什么
B.带(qì)——qiè;
C.崩(tān)——tā;
故选D。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抖擞    热忱    视察    明知故问
B. 蜿蜒    辱没    炼达    自圆其说
C. 凋零    心绪    枝节    随身附和
D. 铸就    炊烟    振撼    如雷贯耳
【解答】A
【解析】
【详解】B.炼达——练达;
C.随身附和——随声附和;
D.振撼——震撼;
故选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电影发布会上,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回想起70多年前的那场触目惊心的战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B. 《十二风舞志》本是一部舞界奇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淡忘,现在已逐渐散佚,令人痛心疾首
C. 虽然水下考古困难重重,但是孟原召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择一事终一生,不断探索,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D. 首届世界龙舟联赛福州站在浦下河龙舟池开赛,参赛者们正襟危坐,挥桨竞渡,斗志昂扬,“逐浪”端午。
【解答】D
【解析】
【详解】A.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痛心疾首:多指对人或事的痛恨,也指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悔恨。这里用来表达悔恨的心情,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与龙舟联赛时
所描写的“挥桨竞渡,斗志昂扬”这一语境不符。
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 区冬季严寒。
B. 樊锦诗与丈夫彭 章牢记前辈学者的嘱托,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C. 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 ”,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D. 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成为是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经济热度的重要途径。
【解答】B
【解析】
【详解】A.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的主要方法”;
C.语序不当,应该将“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与“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位置互换;
D.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故选B。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书即书信,古时又称“尺牍”“尺素”或“信札”。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我们学过的《诫子书》《与朱元思书》都是古人的书信。
B.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惊艳世界。如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选择了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白露时节。
黑道女教师
C. 《 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自由颂》《园丁集》《飞鸟集》等。
D.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写于陈毅同志负伤被围梅岭之际。这组诗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告白,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解答】C
【解析】
【详解】C.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自由颂》不是泰戈尔的诗集。故选C。
6. 德阳市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作品展示活动即将举行。本次活动展出的作品创意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全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的丰硕成果,体现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内容符合主题,语言凝练,有宣传效果,不超过18个字。
【解答】示例:美育实践生根校园,创意作品结出硕果。
【解析】
【详解】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宣传标语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显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本题的宣传标语要围绕主题“艺术实践工作坊作品展示”,从活动的内容或意义方面拟写作答。如:展现艺术文化风采,构建和谐特校园。解答是多元的。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海、吉林等多地疫情发生期间,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了很多谣言。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对中央要求的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
②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蛊惑人,有其内在奥秘。只有弄清谣言生成、传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解答。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经常是根据印象而不是事实对其进行判断。当某一事件被公众关注,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③疫情背景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信息疫情”往往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于是,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信息噪音”。
④有三类人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
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捕获。
⑤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
⑥同时也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题。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8日,作者张涛甫,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
B. 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
中央卫视跨年晚会C. 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暑假的一件事作文D. 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
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了论题。
B. 文章第②段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
C. 文章第⑥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疫情”比作“前所未有的考题”。
D.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从现象和危害写起,再具体解析,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谣言”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一文中,美国传说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工程。
B.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桃事件”。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D. 《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人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漏了题。
【解答】7. D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中心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解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A.“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是解决谣言的措施;
B.“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是解决谣言的措施;
C.“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是解决谣言的措施;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段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文章的论题;第②段主要写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第③段主要解释在疫情背景下,谣言为什么更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第④段主要写三类谣言易感人;第⑤段主要写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对谣言进行“反制”;第⑥段主要写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的意义以及提升的途径。D选项“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可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析。
B.第②段“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解答”,引用特·希布塔尼对谣言的看法是对谣言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这是道理论据,
此选项“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说法错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