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心身关系二元论的一种。最早的倡导者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系统阐述和传播这一理论的是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认为意识是行为产生的附属现象,对行为没有任何作用。心身关系是单向的,心理是身体内部运动的结果,而身体运动是独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也是一个副现象论支持者。
冷酷的近义词预定和谐论((pre-established harmony):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关于精神和身体关系的理论。莱布尼茨虽然原则上同意笛卡儿的二元论观点,但却不同意笛卡儿心身交感论的主张,而是坚持心身平行论的二元论。认为心灵的单子和身体的单子各自运作,虽彼此之间互不沟通,但也并不相互干扰,二者永远保持和谐。因这种心身和谐是由神预先创造安排的,故称。
天性与教养问题(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关于先天与后天在决定人性本质中的作用问题。在古代哲学心理学时代,先天指神创造人类所赋予的本性,而在科学心理学时代,天性指人性中先天遗传的本能。教养是指后天环境中习得的经验。天性与教养之争不是二者选其一的问题,而是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而且所争议者不在于人类生理方面的特征,而
在于心理方面的特征。在心理特征方面,除人性本善本恶之争外,智力与知觉方面的争议尤多。在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的早期,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的高低主要决定于遗传,直到20世纪中叶才开始重视智力的环境因素。在知觉方面,遗传和环境之争在于深度知觉,眼球上的网膜是平面的,而人却具备判断事物的远近以及平面立体的能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深度知觉是后天学习的,而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是先天的本能。这种争论至今仍未有定论。
知识来源问题(origins of knowledge):关于知识来源于理性还是经验的问题。始于古代哲学心理学中的知识论。知识论亦称认识论,所探讨的是人类如何获得有关自身与宇宙知识的问题。在知识论上对知识来源问题的探讨,自古就有不同的理论。到17世纪近代哲学心理学时期,有两派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对后来心理学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派为理性主义,另一派为经验主义。
林志颖演的电视剧理性主义(rationalism):亦译“唯理论”。与“经验主义”相对。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的认识论。理性主义对知识来源的解释是:(1)知识的获得即代表对真理的追求,真理来自理性,人的理性是神赋予的“天赋观念”;(2)理性存在于人性之内,
使心具有主动求知功能,知识是由心主动获得的,因此反对经验主义知识得自感官经验之说;(3)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感官只有接收外界信息的作用,只凭感官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经验主义(empiricism):亦译“经验论”。与“理性主义”相对。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否认或贬低理性认识的认识论。经验主义对知识来源的主要观点是:(1)知识的获得即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来自感官;(2)人类最初的心像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因此反对理性主义关于知识得自理性的先天论观点;(3)由感官获得的经验汇集于脑而形成知识,故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心的作用是被动的。
白板说(theory of tabula rasa):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洛克的认识论学说。洛克不同意天赋观念说所主张的人的灵魂中先天嵌入了上帝的法律的观点。主张人的灵魂就像“白板”一样,上面没有任何字迹,人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在后天的活动中得来的,即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从经验最后得到了知识。
丁俊晖第五杆147回忆说(doctrine of recollection):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认识论学说。在知识来源问题上,柏拉图主张理念论,即人类的知识不是在实际经验中获得的,而是将灵魂中既有的知
识回忆而来的。他将灵魂中既有知识回忆出来的过程称为记忆恢复。至于知识是怎样存在于灵魂之中的问题,他给出了两种解释:一是因为灵魂不死,而且轮回转世,所以人在前世早已学到了很多知识;二是人生来具有天赋观念,即普遍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早已存在于人脑中,只是受到肉体的污染而无法回忆而已。在柏拉图看来,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对天赋观念思考与恢复的过程。
天赋论(nativism):亦译“先天论”。主张个体的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理论。在心理学中以遗传决定论为代表,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具体到不同问题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知觉能力天赋论,认为个体的时间与空间知觉能力是生而具有的,即非后天习得;(2)智力天赋论,认为智力的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3)语言天赋论,认为语言能力是遗传的,人生来就具有语言获得的能力。知觉能力和语言天赋论得到了实验的部分支持。生育险查询
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辐合论(convergence theory):亦称“辐合性原则”。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个体心理发展观。在20世纪40年代,当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论”和“经验论”争论不休的时候,斯特恩的“辐合论”是一种进步。斯特恩认为心理发展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认为心理发
展既不是先天的、质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对外界影响的简单接受和反应,而是发展的内部机能和外部条件之间“辐合”的结果。该观点对后来心理学者解释心理发展问题产生一定影响,使他们认识到遗传和环境的“二因素”作用,即遗传限制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则在遗传所限制的范围内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总和。
快速记单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