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探索——以“双创”带动高质量就业
8
基金课题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中‘双创’项目的研究与
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JA1693
基于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探索济公主题曲
——以“双创”带动高质量就业
施娓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舞蹈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摘要:高校扩招有助于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属于国家很有前瞻性的经济学战略政策,但同时扩招也是一把双刃
剑,国民整体学历的普遍提升,意味着学历含金量的相对下降。高学历将不再是自动优选职业的“贵宾卡”,以学历论成功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只有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在就业压力逐渐凸显的情况下,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到并强化该专业的价值增长点;如何借助“双创”,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凝聚专业核心能量,真正贯彻教育部的扩招精神,为国家培育优质人才,实现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高质量就业,正是本文研究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核心竞争力;就业质量;双创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4-0008-020 前言
在全球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将直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今年7月初,我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高职2020年和2021年的扩招计划均为200万人,要求各地继续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保质保量地完成扩招工作。大规模的高职扩招,有助于完成中国由人口红利向人才
红利的战略转型。而高职院校如何“接住”并“消化”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如何避免因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短缺、培养计划粗陋、人才质量下滑的弊端呢?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看清社会市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之间是否有偏差,积极探索和调整高职专业的教育方式,结合“双创”平台突出其培养优势,提高生源的对口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才能使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1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扩招”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经济和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又互为支撑的
客观规律中[1]
,音乐表演专业作为增设学科之一,在全国众多高校落地生根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在持续扩招下,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与日俱增,但其专业竞争力却逐年滑坡,教育模式因循守旧,教育质量严重缩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不缺人,只缺优秀人才”的社会语境中,如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改善其就业生态环境,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到出口,是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
高职类学生无论是从学校知名度还是自身专业能力来讲,在就业市场上与其他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音乐院校相比都处于劣势。虽然演出团队、文艺企业或单位、艺术培训班等机构都是高职类音乐表演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我国目前有9所专业的艺术院校,加上其他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因人而异造句
音乐院校共几百所,每年这类院校毕业生数量已占很大的比例,且在逐年攀升。面对高等教育的普及,求职单位的学历门槛也是水涨船高,继续深造似乎成了高职毕业生对抗就业市场的无奈选择。再加上音乐艺术生的
前期投入普遍较高,遇上薪酬低、不对口的岗位,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难免使“先就业再择业”和“高质量就业”这两个就业理念开始互相倾轧。但就业率通常是衡量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高校办学的指挥棒。于是每年的毕业季,就是各高校招生就业处,以及二级学院再到相关毕业班班主任为督促学生向100%就业率冲刺的战场,于是就业质量问题常常被高就业率的表面现象掩盖。
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一个专业的设置,如果不能让毕业生在社会上有专业竞争力、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有良好的社会反馈,那么这个专业难免要成“明日黄花”,风光不再。所以,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以高质量就业率吸引高质量生源,使该专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是摆在各地方高职音乐表演专业面前的课题。
2 实践能力永远是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间独特的竞争能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对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整合,使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的效用凸显而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的能力[2]。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设置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但从学生专业理论的知识覆盖、专业技能的实践运用、价值素养的构建引导等方面来说,依然显得流于形式且欠缺深度,更没有形成融会贯通的成熟体系。要想使这些培养要素串联、流动起来,形成学生真正需要的“活的”知识与能力,使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1+1>2”的合力,就必须借助实践训练这条主线贯穿教学过程,并聚焦于专业特,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极具市场穿透性。
2.1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要紧贴学情
第33卷第24期 2020年12月
Vol.33 No.24
December  2020艺术科技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师资大多数都来自综合类艺术院校,教法单一,教学曲目过于学院派,学生“虚不受补”,教学就难免会有“高开低走”的体感缺陷。而目前高职扩招进来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相当多的生源素质水平都在中等偏下,零基础选修器乐或者同一个专业小组能力参差不齐等情况给教师的授课带来许多困难,高招三年除去最后一学期自主实习,真正在校的专业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想要在有限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又充足的收获,那么专业课程的设置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晰定位,长足发展;要重塑课程结构,适应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要完善教材内容,注重科学性、有效性和适应性;要调整教学方法,不忽视差异性、独特性;要拓展考核方式,杜绝单一性、片面性;要优化评价机制,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只有在借鉴专业艺术类院校教学规范的基础模式上,立足于学情,把握痛点,“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才能创造出适合自身生源特点的教学培养方案。
2.2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要紧贴实践
教育部教职成2015年印发了〔2015〕6号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承担着直接面向社会大众,普及文化艺术,满足欣赏需求的使命。所以,专业教师要有“学以致用”的教学思维模式,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技能课程为核心、实践训练为主导贯穿教学。在知识面上扩大学生视角,在艺术技能上发掘学生潜能,最终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学生的能力。
此外,要借助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融合度。目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多种因素,造学生艺术实践机会普遍不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于专业技能的实践机会常仅限于校内考试,考试场地多在琴房或教室,有的音乐厅或演奏厅的使用还需要学生额外付费,更限制了使用人数和次数。艺术表达的氛围缺乏仪式感,艺术表达的观众固化为专业教师,这样的实践环境是无法培养出学生表达艺术的欲望的。音乐表演专业除了期末考核外,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多种演出的机会,不仅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的基本功汇报、音乐表演专业公开课等,更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各类音乐艺术节活动、音乐沙龙、庆典活动等。以实践帮助学生克服怯场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舞台表现力;以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专业的特性和包容性;以实践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而能让学生最大限度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平台就是当下国家在各大院校全力发展的“双创”计划。
2022年社保缴费价格表3 拉开“双创”的弓弦,触发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能量箭”
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兴起于美国。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是人才的分水岭。”从人类的进步史及人类的文明史看,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我国高校这方面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研究。2002年我国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双创”的灵魂就是让学生摘掉“围兜、奶嘴”,拒绝“填鸭”式教育,张开亮的眼睛,唤醒活的思维,
在专业实践中发现自己、探索世界。
3.1 “双创”托举学生迈入“实践阵地”最前沿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不同于师范生,中小学校教师岗不是主要就业方向,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更加贴近社会、更加深入众,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和专业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相比,专业能力上并不占优势[3]。所以,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环节。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立足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给学生从走出象牙塔到进入社会之间提供一个创业的“试水平台”,通过参与创业或模拟创业实践的过程,锻炼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推广艺术的能力,培养责任心,唤醒自我意识,积累工作经验,为学生后面真正择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更是学生为自己在创业道路上铺下的第一块基石。
3.2 “双创”推动学生整合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依然不够深入和全面,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更是一个特殊的体。他们比普通大学生多一项技能专长,个别能力突出的学生会在创业思维和行动力上有天然的优势。当前社会上的一些音乐培训机构、音乐工作室、琴行等,很多都是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创业成果。
但这更多属于个人行为,而不是源自学校的理念和推动,不具备大众教育的普遍性特征。国家之所以大力推动学校搭建“双创”平台,就是因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个人的发展也是随机的。当个人能力、个体行为转变为团队能力、团体行为时,学生从协作中得到的资源共享、协同互助、跨界合作、团队精神等,优秀的团队将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
可喜的是,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探索,注重实践实训条件资源的建设,2014年成立南通师范学校民族乐团,2019年升格为南通青年民族管弦乐团,每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新年音乐会”“江海雅韵”等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拓展学习、增强实践能力搭建平台。我们还建立了5个校外实训基地:南通艺术剧院、通州歌舞团、海门山歌剧团、南通市众艺术馆、崇川区文化馆。
同时,2020年初,由系部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牵头,由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项目——“印象国乐”,在投智圈进行“双创”的系统学习后,于8月成功入围江苏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训练周期为一年。该项目在创建初期就有了实践的经验和资源的积累,深入众,调查市场,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利用专业特,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组成表演团队,与政府机构、社区居委会、婚庆公司、中小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校外的文娱演出、校外培训辅导等,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和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由空洞分散的学科知识到落地聚集的综合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项目中进行角调整,又在角调整
中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失败和成功都是拔节成长。目前,该项目已经进行了第一季度的总结,参与项目训练的学生已有20多人,运行资金流已达1万元。该项目使师生间的互动更积极,缔结感更强,不仅是学生,连指导老师都得到了更多的淬炼,获得“金种子”训练营导师认证、双创实战高级导师认证证书,顺应时代的要求,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重视“双创”对于当下大学生的意义,把握“双创”的核心精神,借助“双创”打磨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双创”必将成为推进学生高质(下转第136页)
9
美学技术纪检部工作计划
(上接第9页)量就业的加速器。
4 结语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依旧鲜明,但逐年扩招带来的专业繁荣发展的景象,使我们容易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盲目乐观,尤其是新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无法对本校毕业生的社会发展情况作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阶段性跟踪对比调查时,更要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保持时刻关注。
从一定程度和意义上来说,“双创”的目的就是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支点,学生和教师的指导协作为撬棒,在高度的参与感中使大学生固化的思维运动起来。同时,“双创”平台的搭建和在该平台上的职业训练,可以有效地保持并发挥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特,提升竞争力。只有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对就业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才能使
今后将服务于社会和众的大学生体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进一步缩短高校与人才社会化、创新知识与商品化的距离;才能在搞活学校专业建设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发挥重要的潜在作用。双球开奖直播
参考文献:
[1] 颜铁军,李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音乐探索,2020(01):113-119.[2] 何建雄.专业竞争力:高等教育的生命力[J].中国培训,2003(10):28.
[3] 汤洁.应用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J].教学研究,2017(03):99-100.
作者简介:施娓(1979—),女,江苏南通人,艺术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器乐演奏与教学。
新的设计形式和更多的可能。
编程艺术是视觉传达艺术借助高新技术的成果,是一个深度的跨学科工作。而这正是编程艺术的困难点:一方面,程序员可以轻松地理解各种编程语言,并将其转换成对应的图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将这个图形设计得极具创意与艺术美感;而另一方面,艺术设计者拥有更好的图形设计能力,但在技术的实现层面却存在瓶颈,无法将自己的行为模式变成程序编写出来。因此,在一定层面上,编程艺术并不是一个技能,更像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设计师不能指望在技术层面上做到最好,这最终是一个观念层面的问题,比起单纯地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将技术和艺术更好地结合。
目前,国内外从事编程设计的设计师越来越多,有关编程艺术的教程分享也层出不穷,编程艺术必定会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强劲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编程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一方面自身的开发
才刚刚起步,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理解度和接受度都还不够。电脑编程的专业性也是编程艺术一个很大的绊脚石,如何越过这个绊脚石,在设计领域广泛应用算法艺术,达成艺术与科技的双赢,是我们当下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谭亮. Processing的代码艺术应用研究[J].装饰,2012(02):104-105.
[2] 宋方圆.动画本体与新形式——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范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9(04):193-
196.
作者简介:张瑞钰(1995—),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王馨(1981—),女,江苏高邮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电影审美、数字媒体视听设计、数字影像创作。
(上接第129页)游戏形式反而会让儿童用户阅读时分心。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在AR童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游戏介入的逻辑性,考虑游戏是否能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者强化渲染阅读内容的作用,要让游戏形式与阅读自然融合,使阅读体验锦上添花。
以故事剧情为导向的AR童书在市场中的占有量相对较少,但这类AR童书往往可以凭借AR技术的优势加强自身的叙事性,从而更好地将情感和内容表达出来。但这几年以来,我国市面上的AR童书大部分都是对传统故事的机械复制,既没有在原有的故事框架体系里进行创新,使之与新技术相契合,也很少根据新技术创作全新的故事内容。随着儿童心理的成长,他们对叙事性强的故事的心理需求也逐渐
增加,情感化设计中的反思层次要求用户在体验后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故事深层的核心内容除了趣味性外也要表现出一定的严肃性[4],快乐阅读是让儿童进入沉浸式阅读的内在力量,而具有严肃性深层含义的内容才是AR童书的核心和本质。
3 结语
在AR童书的情感化设计中,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是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的,良好的情感化交互体验可以为儿童用户更好地传达童书的情感内容。在AR童书
的开发中,AR技术要能够与纸质出版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儿童用户的阅读兴趣,加深儿童用户对童书内容的理解,增加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充分体现AR技术的优越性。因此,AR童书应该紧扣“情感化设计”这一主题,让技术服务于阅读,将情感传达给用户,从而诞生出更多优质的AR童书产品。
安全气囊灯亮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
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4-75.[2] 侯雨彤,黄心渊.基于彩认知心理的儿童数字绘本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7(04):71-74.
[3] 阿钦蒂亚·K .鲍米克.实感交互人工智能下的人机交互技术[M].温秀颖,董冀卿,胡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15-16.
[4] 陈京炜. AR童书的游戏化设计[J].现代出版,2019(06):69-72.
作者简介:张逸萱(1999—),男,广东深圳人,艺术与科技(交互设计与运营)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13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