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013.11
学教育134
写作主体,是指文本写作者。写作主体对话途径,是引发阅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是一种适合于对话真实题材的文本阅读策略,可以直接对话作者写作体会式文本(如“序”、“跋”等),也可以从源文本中寻互涉对话点,如:莫泊桑小说《项链》。
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莫泊桑,以其细致而敏感的笔法,叙述了小职员家庭出生而极富幻想的、美丽、丰韵、娇媚的玛蒂尔德,因参加社交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十年辛酸经历,小说结尾借“假项链”使文本情节整体“扭曲”,达到讽喻鞭笞(或隐喻象征)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写作目的。
小说看似符合福楼拜“作者退出”叙述原则,却时时流露“思索式观察”,读者对话文本中带有主观倾向的描绘性语词,捕捉写作主体创作心理,体悟写作主体对言说主体的情感评判。因此,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实现对话“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即对话“构成玛蒂尔德式人生的社会(环境)根源、性格(人物)根源和情节根源”,与写作主体创作心理进行多角度对话。
镇江金山四、社会(生活)对话策略
社会(生活),是指阅读者的经历、阅历及阅读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对话途径,是引发读者从文本中挖掘对话素材,将文本与其社会(生活)相链接、拓展的对话过程和方法,是适合于现实题材(或有现实意义的文学经典)的文本阅读策略,以季羡林先生《清塘荷韵》为例。
《清塘荷韵》是季先生人格的写照。作者用对“洪湖莲子”的期待,历经五个四季的守望,终于赢得大自然的回报。正如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评价,季先生是“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文如其人,“布衣”品格——平常心、赤子情。
对此,见仁见智:有人看到的是“高高凌驾于莲叶之上”的“季荷”,正“睥睨一切”、“迎风弄姿”;有人看到的是“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荣耀后的静谧;有人看到的是无论“漫漫长夏”、“凄清悲秋”,还是“池水结冰”心怀期盼的执着……而作为写作主体,季先生内心所要抒发的是更辽阔深邃的意境:“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一种承载磨难的平淡与深沉、淡定与珍爱的生命品质,这是一个耄耋智者坚韧而绵长的生命体征。
综上所述,从狭义互文理论代表
洛朗·坚尼的观点:“互文性的特点在于,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性地阅
读文本[6]”,可知,文本互涉是一种类似于网络链接式的阅读,与青年学生的网络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相吻合,为今天传统经典文学教学提供了良策。
参考文献:[1][6]李洪先.互文性视野中的语文解读[J].教育评论,2005,(6):56-58.
[2]王宁.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流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199-200.
月季花怎么扦插
[3][4][5]惠婧.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www.doc88 /p -948522204179.htm l,2012:6-8.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立项课题“超文本阅读时代高职护生典型课本阅读理解的策略研究”(2013169)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陆晓蕾(1966—),女(汉),江苏无锡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分院副教授,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士,从事高等职业语文教学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谢卫华吴苏芳
陈瑞莲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0;2、3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误区。本文在回归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对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科学的解读,提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
就业导向;教育本质;可持续发展
cos吐槽
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方针。各职业院校在意见的指导下进行了不断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方针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把职业教育完全理解成就业教育,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反映了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缺乏科学的认识。为了使“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针能对高职院校进行科学、有利的指导,有必要对此方针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解读。
深市沪市虎皮鹦鹉的饲养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效果《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4]1号)指出,“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这里指的就业状况既包括就业数量也包括就业质量。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到2008年,不少省份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这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教育在“以就业教学艺术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11
学教育
135
为导向”的基本办学方针的指导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但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却很不乐观。就业质量主要从职业适应性、可持续发展能力了等方面去考察。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六成的高职毕业生认为毕业后的工作专业不对口,超过五成的毕业生在初次工作六个月后就换了工作。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评价是专业对口率低、稳定性差,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另外,在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较明显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问题。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在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上要继续提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糟鱼的做法大全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解读通过对“以就业为导向”方针指导下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反思,我们知道这一方针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步入误区,有必要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进行科学的解读。
1、教育本质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对它的认识首先得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人的发展。学校应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高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专业设置、教学建设、师资建设、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就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高职教育应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的本质职能是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同样不能忘记自己的任务,不然就容易出问题,就容易强化教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偏离教育的本质。
2、
职业教育的本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任何一种教育类型,其过程都担负着将人类个体带入社会的任务,职业教育同样如此。但我们还应更具体地认识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的独特内涵。职业教育与职业有着本质的联系,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属性之一。从内涵上来讲,职
业教育都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2]
职业既是个体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必需途径。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实践过程,都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现代职业培养生产、管理与服务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
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与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具有内在的直接统一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就业率、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误区,这与职业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职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职业教育的又一属性是教育性。与之对立的一个概念是训练性。“教育性”的行为指向是“教化”、“陶冶”、“引启”等等,而“训练性”的行为指向是“规训”、“强制”、“灌输”等等。[3]“教育性”和“训练性”都依存于教育活动中,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包含了“教育性”和“训练性”两个方面。由于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解不够全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突出训练性而弱化教育性,这与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是相悖的。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以人的终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技能、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是就业导向的本质所在。以就业为导向,是以人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具体的某个工作岗位为导向,注重的是长效性,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时性,不是简单的就业教育。
三、加强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反思以及对教育本质与职业教育关系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解不够科学,这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就业能力、忽视职业发展的现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仅要重视学生操作性技能的养成,更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就业之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1)树立人本教育理念。教育是人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全面的发展。观念为先导,这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前提。从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本质来审视目前的职业教育,得出的结论是职业院校需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体现教育、职业和个体的真正匹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获得现实生存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在能力结构上要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
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2)实践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计上,既有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学会做事”,也应精心设置人文教育课程,注重职业道德、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学会做人”,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将目前职教领域中“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问题”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另外,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品行、培养健全的人格。
2、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首先,学生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观。在择业上,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既要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更要满足自身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注重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其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持续高效的学习能力;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1]张泽科,“育人为本”拨正教育航向,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第12期.
[2]亓俊国庞学光,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反思与价值审视,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8期.
[3]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7,9.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
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研究》(JY12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谢卫华(1977—),男,江西永新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
吴苏芳(1977—),女,江西永新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陈瑞莲(1980—),女,江西赣州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