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错误总结(部编版,有答案)
六年级阅读错误总结及方法技巧指导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强,读过的文章很快就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领悟力很强,而有一些孩子同样是读文章,为什么总是不容易到文章的关键,理解上有偏差呢?或者是理解不到位甚至不能理解呢?这和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及其阅读能力、阅读数量有很大的关系。由此,我根据平时教学中对六年级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观察,对六年级孩子阅读中存在的错误及方法技巧做以总结。
阅读错误总结
1.未读通文章先做题
  据了解,好多学生做阅读题时为了节省时间,都是不读文章先读题,再从文章中跳着答案,导致做题时不理解文章,抓不住中心,自然出现理解偏差。
2. 题目所问的意思没弄明白
有些学生文章读懂了,但在做题时没弄明白出题者的意图,也就是不知道题目所问的意思,还有些学生连题目提了几个问题有时也搞不清。
比如说,题目问文章的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描写手法,以为描写手法就是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导致答非所问。再比如说题目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有些学生只回答喜欢谁,却不答原因。
3.答题抓不住重点
孩子们经常听老师评价他们做的阅读题没答到点子上,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很多孩子在做阅读题时会说“我明白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做题时要么概括的过于简练漏掉某些重点意思,要么就是大段大段地抄原文,忽略了关键的概述句。
由上面分析可看出,阅读理解的失分,其实就是阅读习惯、理解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的失分。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要从阅读习惯的培养、理解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
阅读方法技巧指导
1.先读懂文章再做题
看到一篇文章,不要急于做题,要先把文章读通读懂,这样在做题时才不会偏离中心。大家要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似在读文章的时候花费了时间,但等你读通读懂了文章,答题时会事半功倍并且正确率高。
2.弄清出题者的意图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要弄清出题者的意图,也就是弄清题目的意思。这里,我建议大家弄清楚小学阶段阅读理解常考内容,搞清楚文章体裁,分清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记清各类考点的答题模板及技巧。下面我就小学阶段阅读理解中出现的考点把答题模板和技巧做总结:
(1). 文章体裁是什么是一篇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会六要素。
(3).如何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捕捉文章的中心句,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再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其次,是要掌握文章中心句子的特点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方法如下:
从题目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
从总起句去。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
从结尾上去。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从反复句上去。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星汉灿烂小说结局从议论句上去。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从哲理性句上去。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形容冬天的诗句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从过渡句上去。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4). 如何概括文章内容
借助题目。
要素归纳法。
摘录主要句子。
合并段意。
庆国庆手抄报资料答题模板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5). 划分段落
 按时间划分(表示时间的短语)
 按地点划分(表示地点的短语)
 按事情发展过程(各个事件)
中国黑社会老大 总分总(掐头去尾)关键还是看文章的意思。
(6). 从哪几个方面为文章拟标题。
(7)  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
核心事件
作者情感或者中心
(7).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思想内容和结构)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思想内容方面)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大唐荣耀2结局
抓表层义和深层义答题。
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表达效果上,抓住关键词、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答题模(主要从结构上大的):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引起下文;点题。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深化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8).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9).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发人深思,给人深刻印象。
(10).重点词语相关题目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企业培训协议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词语能否替换类题目: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11).描写的种类
按描写对象分: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为了“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神态描写: 是心理描写的外化。
动作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心情。
语言(对话)描写:言为心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场面描写:人物与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地点且相互发生联系构成的画面。场面描写可
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是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的描写。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心情; 3、表现人物品质;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中心。
社会环境:是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阅读训练
(一)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
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十六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几的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甲】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打开了蛋糕盒,我喊到:“”妈妈,拿刀子来!”
  “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儿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前,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路,引山我的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乙]了。①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
分生硬,似乎很拗口。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一座城市去读书。
  ②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属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伤感。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