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视角下顺德清晖园及周边历史地段的规划实践
“有机更新”视角下顺德清晖园及周边历史地段的规划实践
作者:喻晓蓉
黯然来源:《广东园林》 2018年第3期
    摘要:随着近年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及周边地区的保护利用也面临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亟需探寻适合自身实际的保护更新模式。在新一轮清晖园及周边历史地段的保护中,充分借鉴和运用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物质空间规划、功能载入、规划实施等方面对清晖园及周边历史地段的有机更新发展模式作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力求在保证文物原真性的前提下对城市历史地段进行可持续的保护与再利用,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并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绿萝花的功效与作用    关键词:有机更新;历史地段;清晖园;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3-0038-05
欧美女装品牌    收稿日期:2018-04-23
    修回日期:2018-05-07
    Abstract: Qinghui Garde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gardens in Guangd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areas in recent year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hunde Qinghui Garde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facing certai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model suitable for the own reality of gardenand surrounding areas. In the new protection planning of Qinghui Garden and its surrounding historical sites, the theory of“urban organic renewal” has been fully used. The planning also proposes an organic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ity’smaterial space planning, function loading an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n the premise of the original authenticity, thesustainabl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urban historical sites will be carried out to form a 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th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Key words: Organic Renewal;Historical area;Qinghui Garden;Protection planning
    1 缘起
    “有机”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强调生物及细胞组织之间是互相关联协调而不可分的复杂体系[1]。我国在旧城更新改造的城市规划中,引入“有机”的概念,逐渐形成了“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该理论将城市看作一个有生命的机体,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新陈代谢,不断演变发展。“有机更新”是在对历史文化街区全盘推倒式重建或是过于保守维护的一些失败经验上建立起来的,已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2]。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作为广东省内为数不多的一组历史悠久、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组,是顺德区乃至岭南地区的重要文化名片。2013 年国家文物局公布清晖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
牛魔王    清晖园地处顺德区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清晖园周边地块的开发逐步成为顺德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受到各界高度重视。目前清晖园及西侧的宝华巷均已划入顺德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了对该区域进行更好的保护,凸显文化经济价值,顺德区文体旅游局委托编制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晖园保护规划》(以下简称“本次规划”)。本文试图从“有机更新”的角度,对清晖园及周边的规划进行分析,在合理保存历史风貌前提下,与周边地块的城市开发进行较好协调。
    2 清晖园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原区划范围过小无法有效控制周边建设行为
    根据顺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文化局关于划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晖园保护范围请示的通知》(顺府发[1992]64 号)[3],清晖园已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范围以清晖园原有范围为界,东至笔生花馆东墙,南至花亭南围墙,西至碧溪草堂围墙,北至船厅北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华侨中学,南至华盖直街,西至华盖里一巷以东30 m,北至蓝田巷。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建设控制地带已不再适应城市建设的变化和发展的新需求,和城市道路、旧城肌理缺乏联系,无法达到有效控制周边建设行为的作用。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土地开发,周边建起不少高层楼盘,对清晖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合理的控制区划划定迫在眉睫(图2)。
    2.2 功能相对单一,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清晖园已成为展示岭南园林文化的重要名片。在清晖园博物馆的组织下,清晖园古园澄漪亭会定期举办粤剧表演,一部分后期加建的建筑物也承担清晖园博物馆展示的作用,丰富了建筑空间,增强了场地的趣味性。但是受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殊性质以及传统游园形式的影响,清晖园在使用功能上略显单一,在空间拓展和改造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3 周边规划启动对清晖园的发展影响巨大
    目前清晖园及其西侧的宝华巷片区都已划入大良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大良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而《宝华巷片区保护规划设计》在同步编制中。清晖园东侧用地现状为
空置地。这些城市更新和建设的行为为清晖园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将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防止大拆大建、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行为发生,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依据对清晖园的发展至关重要。
    3 有机更新理念对文保规划的启示
    吴良镛教授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对“有机更新”的概念作了详细解释:“所谓‘ 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2]。
    这一观点也表明,对于既有的城市历史地段的规划应区别于新区规划,规划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原有的历史环境、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城市外部环境,循序渐进、生长式地发展。
    “有机更新”理念对于清晖园保护规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意义。
    1)整体性的设计理念。对于清晖园文物本体及周边地段都要以整体的历史风貌特征为出发点来考虑,新规划的内容必须充分尊重原有的历史肌理及文物环境特征。
    2)生长的更新概念。“有机”的内涵之一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清晖园文物本体周边环境也是随着时间变迁不断完善而形成整体,因此要重视局部的设计,循序渐进,力求在局部中寻求统一,根据不同地块特点制定规划策略和保护措施。
    3)动态的实施观念。规划不是一蹴而就,“有机更新”一定是不断植入新鲜营养的动态过程,需要建立动态的规划体制、公众平台来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4 清晖园及周边地区的“有机更新”实践
    4.1 空间重构——城市历史肌理的延续
2022年中秋节祝福图片    文物保护概念下的清晖园,主要包括原清晖园围墙内的清代建筑及环境,即文物本体。尊重历史肌理,是文物保护规划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要清楚清晖园本身所体现的历史格局特征,另一方面是恢复周边片区的传统街道肌理。从分析途径上大体有城市、街道、建筑三个方面。
    4.1.1 城市层面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清晖园周边及宝华巷片区历史上是大良著名的龙氏家族的聚居之地①。随着城市大范围的扩张与更新,清晖园周边的整体格局变化较大,现存大多为较零碎的街巷与建筑遗迹,仅西侧的宝华巷片区是目前周边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民居。宝华巷片区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衔接对象,
将进行整体保护与改造(图3)。
    清晖园原围墙内建筑物早在1992 年已界定为保护范围,虽有局部改建,但澄漪亭、六角亭、惜阴书屋、船厅等经典的建筑空间均保存完整,为清道光年间[4] 建筑原物。因此在本次规划中保护范围保持原有界限, 不作调整。而在1959 年修理扩建的楚香园、广大园等外围园林建筑(统称为清晖园博物馆),虽与清晖园为不同年代建造, 但是设计手法如出一辙, 个别建筑物为广东四大园林的复制品。规划认为清晖园博物馆这种局部改扩建正是清晖园周边早期“有机更新”的成功经验,并且已受到游客的广泛认知。规划中依然划定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保护利用。根据对清晖园的视线分析,该区域建筑屋顶限高12 m,檐口高度不得超过9 m。
    4.1.2 街巷层面
    本次规划衔接的重点是清晖园外围街道以及宝华巷内部历史街道的保护。华盖路(早期称为笔街)曾是城南重要的商业街,目前已改造为现代步行街。蓝田巷、华盖里直街均在早期街巷格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街道宽与建筑高度比约为1 ︰1.5,尺度较适宜。而清晖路现为城市主干道,由早期河道填充而成,街道宽约30 m。本次规划中主要将蓝田路、华盖里直街前排建筑以及东侧空置地划定为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对建筑高度、形式等进行控制,保证清晖园主要出入口街道景观的完整性,并针对清晖园过宽尺度提出建设行人地下通道以加强地块间的联系。
    与清晖园西侧紧密相联的华盖里(宝华巷片区)保存较为完整,但也不乏建筑破坏和改建。其中蓝田一巷、蓝田二巷、福字巷及华盖里一巷为内部的主要骨架,片区内多数建筑物仍朝向这4 条主要巷道。规划中对于传统历史街巷予以重点保护。
世界香水品牌排名
    4.1.3 建筑层面
    因清晖园及清晖园博物馆的保护情况较为稳定,《宝华巷片区保护规划设计》也在同步编制中,对于建筑的分析主要针对宝华巷片区的传统建筑。在宝华巷规划中根据保存情况对建筑物进行了质量、形式、年代等分析,通过对其平立面、历史环境要素、建筑装饰等多个核心价值要素进行综合评估,提出了保护、保留、改造、拆除四种分类保护措施,也为本次规划对于宝华巷片区的保护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图4)。
    针对不同地块空间形态提出不同的控制要求,充分保证了清晖园周边地段在城市肌理上的协调性,以求在整体上达到有机统一。
    4.2 功能载入——现代与传统功能的交融
    “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居民与城市肌理、空间场所之间原有的密切联系,采用多功能的、小规模的逐步改造,而不是单一功能的迅速替换[5]。本次规划在保证
清晖园传统园林展示功能的基础上,首先进行“馆- 园分家”。将博物馆的功能由清晖园拓展至宝华巷片区,对不同的历史地块在功能上实现了较好衔接,也对周边地区相关经济活动和业态的融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载体。清晖园原有博物馆仅展示清晖园相关历史资料、岭南园林文化等内容,题材较为单一,且在文物保护单位内进行展示也有许多技术上的限制。将新馆移至历史街区,不仅可以扩大博物馆规模,也更有利于现代化博物场馆的建设,可采用声、光、电等多种高科技效果生动地展示内容。
    除博物馆以外,规划在宝华巷片区进行局部建筑改造,设置匠人工坊、岭南文化展示区、游客疏散场地等相关功能场所。在保证传统历史肌理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实现现代城市功能与传统建筑的交融。其中匠人工坊区主要是为岭南地区文化产业提供展示与交易平台,同时也可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丰富岭南园林文化内涵(图5)。本次规划对于清晖园东面的空置地,在功能上不作过多限制,主要以配合清晖园文化产业的现代商住区为主,并且禁止开展对于清晖园文物本体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建设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