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1.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趋势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学科的源头。其自身结构已从单纯机械结构、机电结合或光电结合的结构发展成为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现代光学、精密机械等多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其用途也从单纯数据采集发展为集数据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处理以及控制为一体的测控过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微纳米技术的发展,测控与仪表技术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中国工业以前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无法与工业强国竞争,这与我国非常缺乏测控技术人才有关。中国经济与世界全面接轨之后,我国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把提升产品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培养测控专业人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测控技术与仪器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具有很大的人才需求市场,近几年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随着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知识
经济的发展,对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专业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宽厚的专业知识特为学生的将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目前,我国设有仪器仪表专业的高校数量有着显著增加,截至到2004年,我国有大约161所高等学校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该专业隶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的仪器学科与技术学科。由于各学校原来的相关专业情况不同,所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专业规模以及教学水平各不相同。一些985所属高校该专业办学时间长,办学实力雄厚。如: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由于我校测控专业办学时间较早,目前在国内办学实力虽不及以上各高校,但在全国设有该专业的高校中处于领先。由于各个学校服务的对象不同,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偏重于航空领域,长春理工大学偏重于光学领域,成都理工大学偏重于电子技术及核技术等;所以国内各高校测控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内容等方面的设置存在着很大差异。从招生情况看,近几年测控专业的学生构成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该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但是因为测控专业涉及面广,需求量大,各高校的就业率普遍较高;出现了分配热的局面。手机存储卡格式化
作为“信息科学的源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社会经济以及工农业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设置该专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毋须置疑,这一点已经在2000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研讨会上达成共识。
3.本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办学时间较早,并在二级学科“检测与自动化装置”中招硕士研究生。是我校的老专业,一直是化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办学实力雄厚,在全国高校中,在石油化工过程检测方面有较高的知名度。
目前在职教师13人,正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该专业有承担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4.本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通过211工程的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无论是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测控系有校级教学名师;获得过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化工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建设贡献一等奖。作为主编和副主编撰写过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发表了数篇教学改革文章。2009年“现代光电检测技术”申请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并已获得批准立项。同时,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中石油创新基金和中石油风险基金项目以及企业科技公关项目,发表的研究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
通过几年的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务实的优秀的教师团队。从2000年开始,根据教指委的专业规范,在对国内各大学调研的基础上,我系就开始探索如何构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培养体系,并从2000年开始逐步完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对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和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相近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几年来,通过实施或完成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成果,建立了在信息大类平台上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测控技术研究及仪器仪表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参加竞赛获奖人数在逐年递增,考研率逐年升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扩大了本专业在国内的影响。
5.本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国家级品牌专业以及国家特专业以及国内一流大学相比,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还有一些差距。
(1)专业方向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规模小,缺少学科骨干级教师,专业方向不宽。
(2)实验室建设不足。还存在实验设备落后,实验条件有限,对于开发和开设综合型和自主型开发实验项目以及开放实验室还受到条件的制约。
(3)校外基地建设不足,缺少足够数量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来满足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生产实习与认识实习。
6.本专业在国内地位
与国内高校的同类专业相比,本专业的办学时间较早,一直是化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办学实力较雄厚,学科基础强,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在石油化工过程检测方面有较高的知名度。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实验室建设均处在国内一流水平。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1.专业目标定位
根据学校努力建设研究性大学的宏伟目标,本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
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贡献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人类社会科学进步与经
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专业目标定位: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应体现“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点。在信息类大平台上确定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目标定位:培养人才以“工程复合型”及“研究型”人才为主,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光、电、机、计算机及控制相结合,凸显过程测控的专业特。同时,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重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
服务面向定位: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内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工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规模定位: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社会的需求,为确保教学质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办学规模控制在本科生120人/年。
2.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
(1)满足社会需求
按照新专业目录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满足社会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适应学科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反映和适应这种发展。
(3)具有自己的特。由于全国各个高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各自的培养目标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专业目标定位时应考虑自己的特,以专业特争取地位和影响。
按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具有计量技术、精密仪器设计制造、测量与控制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建设应尽可能地适应21世纪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信息化及生产过程自动化的需要,以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备通用或专用测控设备及智能化仪器和自动化仪表设计、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和系统设计及使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的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三、专业建设目标
怎么删除word中的空白页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从当前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工程复合型”和“研究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着意提高”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比率。
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应注重突出以石油化工过程参数的测控,强调与仪器仪表学科、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及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课程的交叉和融会贯通。
四、专业建设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并以北京化工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思想,体现“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几年来,我们对测控系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基本上建立了光、电、机、计算机和控制相结合,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具有化工大学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今后的几年建设中,对不适宜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改革,提高学科对市场的占有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加强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相近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调整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减少刚性课程,扩大柔性课程,加强加大实训课,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显性与隐性统筹的改革精神。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北京化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在修订上应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测控专业的培养体系建设措施如下: (1)确定专业特
在电子信息类大平台上确定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体现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以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过程测控为本专业特,体现了重特的培养模式。
(2)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
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体现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并逐步增多专业任选课程的门数,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拓宽教学内容;其中多数课程反映本专业前沿技术和当前工程应用的新技术;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共性化发展的和谐统一,体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3)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个性化发展
培养计划在修订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环节的设置、考核等方面,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构建模块化、多通道的培养框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4)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级人才
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和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培养从事信息测量与控制领域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工程复合型”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研究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承担“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和“检测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培养教学任务和相应的科研工作。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和“检测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并按本科生招生120人/年、硕士生(含工程硕士)招生60人/年的规模,构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师资队伍如下:
师资队伍规模:教师26人(不含实验教师)。
教师专业方向:计量测试与仪器仪表5人,传感器测试技术4人,微机应用技术8人,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2人,光电技术3人,自动化装置4人。保证测控专业的教授和副教授均投身于本科教学环节,全部教师均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并投身于教学改革项目。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9人。
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博士10人,在读博士2人。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大于50岁,1人;40—50岁,4人;30—40岁,7人;小于30岁,1人。
并在现有师资队伍的规模、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学术水平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并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提高中级职称教师到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晋升。争取在六年的建设中达到师资队伍的稳定。对现有师资队伍中未达到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采取在职或脱产方式攻读学位,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派出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改革学术交流会。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讲学或兼职教授,提升整体学术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师资队伍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基本达到博士以上学历,整体学术水平较高,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跨入学校、北京市及国家优秀行列。
3.课程建设规划
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分为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技术三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为:《检测技术与仪器》、《自动控制原理》(Ⅰ)、《传感器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微机原理及应用》。在课程建设中,围绕着该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具体规划如下:
(1)对已经申报的校级专业核心课程:《检测技术及仪器》、《传感器原理》和《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进行全面建设,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和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将国外本专业著名教材内容和选用的国内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入到实际教学中,紧跟信息技术领域变化及学科发展。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等实验内容,采取开放式实验模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设计完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启发式和探究式的研究型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等互动方式,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对于部分课程实现双语教学。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3)考核方式多元化,以开放式作业、小论文、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等综合评价学习成绩。
(4)在一些应用性课程中,如在“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课程,可增加工程技术教育内容,通过对工程案例的采访录像、资料展示、引进行业专业人员到课堂等形式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工程素质的培养。
(5)针对相关课程和教学项目,加强校际联系,走出去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横向教学动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6)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力度,经过6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得到北京市精品课程,并建设3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形成合理的精品课程体系。
(7)积极参加教材编写,网上资源建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安排、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等,其中包括英文版课件。
(8)搜集整理当前网上与课程相关的电子资源,进行整理链接,为学生提供电子资源,并引导学生形成利用网上资源的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建立课程网站,规划网站板块内容,
比如,精讲视频、有声资料、参考资源、网上测试、互动辅导、专业新闻、以及案例征解等。形成课堂和在线呼应的立体式教学体系。
4.教材建设规划
为适应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规划编写了部分“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其他教材。
(1)《现代光电检测技术》“十二五”教材编写立项,已获批准。在2010年底编写完成。
王者荣耀神秘商店在哪
(2)《工程光学》中国计量出版社。修改版,将在2009年10份出版。
(3)《现场总线技术》,打算在六年专业建设中申请立项到完成。
同时,对已经申报了的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的教材建设以选用国家精品教材为主,通过选择教育部推荐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外原版教材为辅,并积极申报“十二五规划”教材和校级、市级、国家级精品教材来保证我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本专业教学水平。
5.专业实验教学建设
(1)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天黑黑 欲落雨经典纪录片(2)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力求在六年内,在信息学院实验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专业的实验建设。
不断更新“传感器原理”、“检测技术与仪器”、“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以及自主开发课程的综合实验内容。实验设备的解决,一方面可以购置,另一方面,可以自制和开发实验设备。
(3)对于“工程光学”、光检测技术”、“智能楼宇与自动化”等课程,由于实验设备没有,不能开出实验;在今后6年建设中提出实验建设计划,写出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配备和完善各门课程实验设备,做到全部专业课程实验开出率达100%,以满足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本科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专业实验教学的教育质量。
(4)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稳妥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的教学需要。重视将生产实习放到企业中,到生产的一线的真是环境中去锻炼,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实施求是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建立长期的校外和校内实习基地。目前,现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习基地包括:
校外实习基地:
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
燕山石化有限公司仪器仪表分厂
校内(长期)实习基地及实习内容
世界国土面积排名1.过程控制综合实习
2.半实物化工过程综合仿真实习
3.铂电阻测温电路的信号采集和显示
4.采用16位单片机的铂电阻测温系统设计
5.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每年设立的新的实习题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