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面临困境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1-10-26T09:41:39.5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徐寅寅司道斌
高职高专提前批什么意思[导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正面临一系列困境。
——由大旱情势下泼不泼水的争论引发的思考
徐寅寅1 司道斌2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320-01
摘要:一篇名为《大旱之下过不过泼水节》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新审视。当代青年对西方节日的推崇和对传统节日的冷落,一定程度反映了国民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正面临一系列困境。本文试图探讨传统节日在当代面临困境的原因,并尝试为传统节日的现代出路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传统节日;当代;困境
2022年两会开几天2010年上半年,西南五省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不仅农作物受到巨大影响,就连人们生活正常用水都很困难。而这期间正值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云南网3月22日报道了一篇名为《大旱当前泼水节过不过》的文章,迅速被多家媒体转载,在网络上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作为官方,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段金华表示,西双版纳今年不会取消泼水节,但主题要淡化泼水活动,把活动的重点转移到取水仪式、赛龙舟、祈雨等活动上。此举最终让泼水节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度过,也平息了各方的争论,但是由此却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困境的深入反思。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一、传统节日面临的困境
如果说大旱情势下是否过泼水节是一场天灾与人情的较量,那么中国人对春节、中秋等典型节日意识的淡薄则充分反映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尴尬困境。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畅通无阻的信息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他们习惯了除夕夜呆在家里看春晚代替走亲访友,习惯了在中秋夜打个电话给千里之遥的亲人而不是赋诗寄远。传统节日正逐步淡出现代人的生活,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这一功能正慢慢弱化,人们注重的是在节日活动中获得感官快乐,对其内在的文化意义和思想价值则知之甚少。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对过“洋节”的热衷。这是传统节日最大的悲哀。
二、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式微的原因
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农业社会阶段,传统节日被打上了深刻的农业社会的烙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以阴历计算,亦被称为岁时节日,源于古代历法纪年和季节气候的计算排列。农业社会的节日难以适应现代商业社会是传统节日式微的重要原因。
1.理念不同。
任何一个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些事情的基本理念,如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大都是追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如意、岁岁平安等,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而这些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的理念。只要达到了这些基本理念,在农业社会中,已经是达到了幸福、快乐的顶点。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追求的不再是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处于低层次的理念,换之的大多是效率、价值、资本、感官刺激快乐等。在此种情况下,传统节日式微在所难免。
2.传统节日的伦理、礼俗多被取代或者异化。
农业社会的人们,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聚集在一起,除了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者政策变动,这样的社会构成稳固和稳定性非常高——传统节日也基于这样的基础而日渐丰满、丰富起来。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以前血缘关系聚集的人们,开始被分割、分化,慢慢“原子化”,变成相对独立的个体——传统节日中反映出来的血缘等伦理被割破、撕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四处迁移和务工,他们毕竟一年到头回家的机会不多,于是他们就得学会与非血缘关系非宗族关系的人们一起过传统节日。如此,
原来基于血缘关系而丰满的传统节日也必受到不小的打击,甚至开始日渐衰落。
3.相对固定性与非物质的农业社会节日表现形式不符现代社会。
达到了“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后,传统节日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就是仪式。农业社会,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不大,比较稳固,由此形成的传统节日的仪式也比较呆板,定性的东西过多。传统节日中,非物质的东西过多,难以形象化、生动化,融于人们生活当中,而非物质的东西往往容易出错、异化、改变本质甚至遗忘,不利于保存和保护。而现代商业社会中,各种想法、观念瞬息万变,传统节日中除去温饱等问题的理念外,很难再提炼出别的实质,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日趋式微也就在所难免。
三、传统节日的现代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面临着西方节日文化的强大冲击。这种空前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空前的机遇。在重现传统节日的固有价值的同时,也要通过借鉴西方节日的一些因素,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内涵。
1.节日应以人为本。
圣诞节在中国的火热,不能说明中国人已经接纳了基督教的理念。对人们来说,这只是一个购物和互
赠礼物的机会,商家们也只是看中了其中的商机,拼命宣传,反过来又促进了圣诞节的火爆。在个人被“原子化”的商业社会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温暖、关怀、信任、鼓励等原本在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中得到的关怀。个人“原子化”带来的是个人的无力感、不适感强烈,遇到压力、困境、委屈、彷徨、焦急等情况,需要发泄、舒缓、纠正。但是,不难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神”的位置比“人”的位置重要,没有凸显“以人为本”。此种情况下,传统节日最好的自我救赎就是以节日让人振奋的形式,聚集起原本分散、个体化的人,利用人们所需要的契机,给予这些人发泄、舒缓、纠正的机会,使人们得到关怀。
2.恢复节日的传统表现形式。
2006年,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被赋予法定节日的地位。这一方面体现政府开始重视节日文化,另一方面却也凸显现阶段传统节日到了不得不用立法手段来强化的尴尬地步。但仅仅强化节日意识是不够的。恢复节日的传统形式,使节日多一些民俗气息,少一点商业味道,像春节大游园、端午赛龙舟、中秋做糕子,这些蕴含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只有渗透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才
能让传统节日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或社会的发展而失去其魅力。
3.充分融合西方节日的合理因素。
首先,可以引入父亲节、母亲节等符合传统价值观的节日为我们的法定节日。中国古来自诩为礼仪之邦,崇尚以忠孝仁义治国,而父亲节、母亲节却产生在推崇个人主义胜于家庭伦理的西方社会,这本身就是个让人深思的现象。将父亲节、母亲节纳入法定节日,同时政府和媒体有意识加强宣传,鼓励形成具有地方特的过节形式,让年轻一代在节日中感悟延续数千年的孝道传统。其次,西方节日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其节日形式的大众化和娱乐性。而这正是传统节日所缺乏或正慢慢消失的。比如元宵节的大戏、灯市,端午节的龙舟赛,这些具有大众娱乐性的活动由于种种缘由逐渐消失。只有让年轻人在参与节日活动中体会到过节带来的欢愉,从而乐于融人其中,才能恢复传统节日原有的魅力。
结束语:
海带客一篇名为《大旱之下过不过泼水节》的文章引发笔者对传统节日的思考,思考传统节日的困境和出路。传统与现代不应该是对立的,二者是可以和谐并存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传统节日也会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注明: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192.168.1.1路由器设置密码参考文献:
[1]郝晓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7月
[2]林继富,《角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11月
[3]翟石磊,《价值维度与身份焦虑 ——中西节日文化冲突的跨文化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0月
作者简介:
1.徐寅寅,男,汉,专业:伦理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及现代化。
2.司道斌,男,汉,专业:伦理学,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五一几天假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