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下马”风波
核潜艇下马风波
由于种种原因,从1962年开始,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在困境中开始处于半停顿状态。19633月,经中央的慎密考虑,决定保留一部分核潜艇技术力量、中国核潜艇的总体研制工程作为国家计划暂缓进行(习惯上称下马),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53月核潜艇工程重新崛起。其实,说核潜艇下马并不确切,一般意义上的下马是指停滞不前,而当时是指核潜艇的总体研制工作由快马加鞭改为厉兵秣马、下马牵行,这次延续了3年之久的下马状态,可以看作是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一次技术力量的积蓄,属于国家尖端武器研制过程的战略性调整。

下马的原因诸多

核潜艇下马的缘由是综合的,主要是:

1.国家经济困难。从1959年开始,我国遭受了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使国家经济遭到重创,人民吃饭都成了大问题,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研制需要巨额经费的导弹核潜艇。从1961
开始,船舶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缩减,连续5年平均年投资仅及1960年的24.68%

2.技术力量不足。1960年中旬,苏联中断对中国的所有技术援助,抽调所有技术专家,这不亚于釜底抽薪,使我国措手不及,造成尖端武器刚起步就陷入极大的困境,核潜艇的研制也只能靠我们自己了。由于最初研制导弹核潜艇的设想是依赖外援来搞,一旦转变为自力更生,技术上的困难陡增。当时在海军和二机部虽然各有一个研究室分别负责核潜艇的总体和核动力部分的研究设计工作,但显得势单力薄。国家科技人员仿制629型(即31型)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和 633(即33)型常规潜艇都困难,自主研制导弹核潜艇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3.给两弹(、导弹)让路。核燃料的浓缩技术是制造和核潜艇反应堆的关键,掌握核燃料技术和导弹技术是建造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弹的研制也是导弹核潜艇研制的前期工作,所以必须先研制出两弹,取得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后再移植到核潜艇上来,如果同时并举,势必都受到影响。这样,为了把分散的核科研力量、核科研设施和有限的科研经费集中起来使用,保证两弹的研制,把核潜艇的总体研
制推后进行是一个理智的选择。特别是195962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拒绝提供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更激发了尽快攻克两弹的决心。19601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指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继而二机部提出了5年内(1960年至1964)自力更生搞出,并进行爆炸试验的奋斗目标。二机部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把整个核工业分为一线二线:属于一线的任务包括直接与核燃料有关的项目(如地质、冶金、军用生产堆等)和的研制,其他(包括潜艇核动力)都属于二线1962年二机部再次向中共中央立下了两年爆炸的军令状。由于两弹被放在了首位,核潜艇退居到次位。

4.对客观规律认识不清。1950年代末,由于极思潮的影响,对研制核潜艇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所以看得比较简单,热情高,急于求成,期望值大。三年搞出核潜艇而且是导弹核潜艇澳大利亚留学满足条件有什么”的决定是在当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环境下产生的,违背了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的国情,以致在的年代产生了一个式的核潜艇计划,所以是实现不了的,调整的结果是必然的。

5.核潜艇的协调抓总机构权威性不够。1958年虽然有一个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即中央四人小组),但组长是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副组长是有关工业部的领导。这个领导小组不是权力机构,只是个协商机构,没有计划权和财权,更没有指挥权,有了问题只能靠几家协商处理,费时费力,碰到意见分歧协调起来很困难。尽管1960年国防科委成立了以海军政委苏振华为组长的“09”领导小组,规格有所提高,但权力和作用变化不大。

下马前谨慎决策

苏联断绝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挽救危机状况,以便做到抓住重点、平稳过渡。

首先,在中央军委1960年提出的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原则之后,196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其中以调整为中心。然后,根据这一总方略,这一年5月,中央军委办公会议进一步决定国防部舰艇研究院的工作方针是:集中力量,首先完成《二四协定》转让产品的仿制任务,并通过仿制掌握和消化
苏联转让的技术资料,培养和锻炼技术力量,逐步形成较完整的造船科学体系,为自行设计新型舰艇打下基础。根据国家的大方针和科研力量、经费的实际情况,1962年初,国防科委要求各军兵种调整科研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急需的项目。海军就是要突出5型苏式舰艇(不含核潜艇)的仿制,中国核潜艇实际处于被调整范围。

根据国家对尖端武器的调整方针,二机部从1961年开始便对核潜艇科技人员进行了缩减,一部分人员被抽调去支援如何下载优酷视频一线,即核燃料、军用生产堆和战线。19622月,时任原子能所堆工线负责人、反应堆工程研究室(即第12室)副主任孟戈非和第端午假期不调休12室副主任兼潜艇核动力设计组(即第5大组)组长赵仁恺两名骨干也被调走加强的研制。潜艇核动力研制任务除保留研制周期长的一些重大项目外,其余暂时给让路,剩下的同志则留下来继续开展潜艇核动力的有关研制项目。这一年的2月份,原子能所第12室第5大组保留了65人,重新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研究室,代号为“47-1”室,由彭士禄任副主任,原来设在海军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即造船技术研究室)也于6月份并入国防部舰艇研究院(即七院),改称“09”技术研究室。至此,核潜艇科技人员出现流失现象,核潜艇研究工作处于低迷状态。


然而,海军和工业部门在研究核潜艇要不要下马的问题上,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低,搞不了核潜艇,应该完全停止研制,集中力量搞常规潜艇的仿制。有的同志甚至悲观得很,认为连常规潜艇都搞不了,更别搞核潜艇了。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原来总的计划不变,可以适当调整进度。虽然我国底子薄,研究核潜艇困难不少,但硬着头皮也要搞下去,不然再起步又要从头再来。

第三种是折中的意见,赞同先上核燃料和,因为如果没有核燃料和,核潜艇上的核弹和核反应堆也无从谈起,但不赞成完全停止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必须保留一定的技术力量,作为铺路石火种,继续进行一些技术复杂、周期长的关键项目的研究。做好技术储备,等待时机到来。

对此,副总理召集有关部门研究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国防尖端技术问题,根据当
时的国力、财力和人力状况,确定国防科研的工作要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海军赵启民副司令员与舰艇研究院刘华清院长、于笑虹副院长,二机部刘杰副部长等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同志一起分析研究了核潜艇研制工作的形势,并于19627月,以海军党委和二机部党组的名义联合向副总理并党中央上报了《关于原子潜艇核动力装置今后如何开展工作的请示报告》。

报告提出,鉴于核动力装置研究设计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几年内国家不可能调配大量的干部,拨给巨大的投资,同时技术上也不成熟,还需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核燃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没有能力解决,我国研究设计和建造核动力反应堆的要求过快,不现实。建议停止陆上模式堆的建设,设备制造和新材料试制基本停止,但对几项技术复杂、研究周期长、并已投资大半取得成绩的关键项目适当保留,继续进行必要的研究试验。二机部的潜艇核动力设计机构适当精简,去弱留强,作为原子能所的一个研究室,坚持进行研究设计工作,舰艇研究院也应保留一定的机构人员,与二机部的核动力研究室配合,共同进行一些研究项目……

报告上送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最后决策时极为慎重,从报告送达引起高层酝酿到最后正式批准核潜艇项目暂缓,长达8个月时间。、总书记、朱德元帅、元帅、元帅、贺龙元帅、元帅都赞同报告中提出的暂缓核潜艇的全面研制、适当保留技术力量和关键项目的建议。叶剑英元帅把同时研制和核潜艇形象地比喻是否按的跳蚤太多?徐向前元帅强调要保留一部分人力继续研究一些必要的项目,因为科学研究是个长时间的问题,不然一旦需要,再搞就来不及了。元帅认为要集中力量先解决关键问题,如解决核爆炸之类是对的,但为保留核动力研究成果深钻,似应保留少而精的骨干以发展成果。鼠年拜年短信”陈毅元帅实在舍不得核潜艇下马缓行,他深知先进武器之重要,不赞成核潜艇研制工作缩减,而赞成继续进行钻研,不管要8年、10年或12年才能成功,都应加紧进行

最后的决策是19633月,一个月中周总理两次召开中央专委会议,专门对海军和二机部的请示报告进行讨论,参加会议的除国务院副总理和军委副主席外,总参、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海军和有关工业部的主要领导也参加了会议。经过讨论,原则同意请示报告的内容,确定研究核潜艇的技术班子仍保留一定数量人员在二机部,不应拆散。并要求二机部
和海军再联合向中央写个报告,具体说明核潜艇技术班子的保留方案和核潜艇下一步的研究设计意见。会后,中央专委下发通知,正式决定中国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

下马后蓄势待发

1962年至19653月,是中国核潜艇处于所谓下马状态的那几年,在那几年里,中国并没有完全停止研制核潜艇的步伐,而是保存实力,抓紧学习,厚积薄发,以利再战。

首先,成立了国家原子能工业的绝对权力机构。

为了加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领导,中央于1962年底成立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主任,成员由7名副总理以及中央军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武器(包括核潜艇)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督促检查原子能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调度全国的力量,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从此以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和步骤都由中央专委直接
协调和审定,特别是1964年我国爆炸成功后,中央专委的关注重点向核潜艇倾斜,极大地促进了核潜艇的研制进度。

第二,抓紧时间学习核理论。

据时任二机部原子能所“47-1”研究室副主任彭士禄回忆,1962年他接任该室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核潜艇研制工作已经给让路,他的任务是继续从事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技术预研和技术人才保留工作。他紧紧抓住这个相对宽松的机会,发动留守人员拼命地学习业务。留下来的同志只有五六个人懂核动力,其余人的原专业有搞机械的,有搞化学的,有搞电力的,他们对核技术不熟悉。当时原子能研究所的领导要求这些留下来的同志要安下心,钻进去,入了迷,以积极的态度抓紧读书学习,进行必要的预研,做好核动力的技术储备工作。当时正赶上生活困难时期,伙食很差,大多数人都因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每人的办公费才8元钱。那时候大家都很有志气,怀着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自学核专业。他们开了好几门课,有反应堆物理、热工、结构、自动控制、动力装置等,由彭士禄、韩铎和蒋滨森讲课,好像是摘核文盲帽子,不论过去是姓还是姓,终归要求
会计职能大家都姓。为了能看更多的外国资料,学过俄语的人又开始补习英语,早晨56点钟就起床背单词、啃书本,甚至上厕所时也背单词。他们一方面搞研究,一方面自学,一方面互学。就这样,边研究边学习整整3年,最后全室 50多个外行都变成了内行和骨干,直到核潜艇重新上马投入新的战斗中去。

第三,组建了更加完善的核潜艇技术研究机构。

当海军和二机部将有关核潜艇总体研制工作暂缓进行的请示上报中央后,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专委明确表示核潜艇科研队伍不应拆散。

19636月,遵照中央专委会指示精神,海军党委、二机部党组再次联合向中央专委上报了《关于原子能潜艇动力工程研究设计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建议以二机部和七院有关研究室为基础,作为骨干,在七院成立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8月份,周总理主持第六次中央专委会议专门研究了核潜艇技术班子的人数和体制问题,决定把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使用,将二机部“47-1”室留守的55人合并到国防科委七院,连同七院搞潜
艇核动力的科技人员,总共 160人,正式成立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即代号715所),周圣洋任副所长,彭士禄和黄旭华曾任副总工程师。

19641月,二机部又成立了一个反应堆工程研究所(代号194所),据孟戈非介绍,该所最初的设想是为了研究生产原料氚而成立的专门研究所,但很快该所的任务便改为主要担负潜艇核动力堆和其他反应堆的研究工作。

第四,关键科研项目不断取得成果。

核潜艇下马的几年里,核动力的一些关键研制项目仍在秘密进行中。新成立的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集中了一批科技精英,以核动力专业为主,总体专业配合,继续开展了新的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方案预研工作。并于196411月确定了压水型核反应堆的结构方案、功率以及核动力装置的主方案和主参数,完成了核潜艇研制全程规划和建所基建规划、反应堆的结构方案论证,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主循环水泵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形式的选择,反应堆舱布置方案等。在年底召开的 “09”反应堆方案审查会上,肯定了715所提出
的组合传动的控制方式和压水型反应堆方案。

核动力装置需要的配套项目也进展喜人:冶金部钢铁研究院为核反应堆压力壳试制的低合金高强度钢“645-南京有啥好玩的Ⅱ冶炼成功,并由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试制成反应堆压力壳l2的模拟体;哈尔滨电机厂试制成2台碳钢全密封主泵的小型样机;上海锅炉厂试制成蒸汽发生器A型模拟体;哈尔滨锅炉厂建成蒸汽发生器和反应堆压力壳的热态试验台架;上海先锋电机厂开始试制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上海电热电器厂试制成蒸汽发生器电热元件的样机,金属锆和铪分离成功后,进一步试制成用于核燃料包壳的锆合金管和吸收中子用的反应堆控制棒材料——铪;和核潜艇用的核燃料铀-235生产线技术难关基本被突破,核燃料生产线的建筑安装工程基本完成。

是潜艇和水面舰艇的主要攻击武器,196310月,国务院国防工办决定加速建设制造厂,当时的制造厂仿制的蒸汽瓦斯在国际上已经不是先进武器了,但对于军工基础落后的中国来说,制造技术仍然存在很多困难。该厂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12个关键部件的试制,接着又制造出两条样雷,为以后的海上发射试验和各型仿制成功铺
平了道路。

潜艇艇体部分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715所在艇的总体方面,重点保留了水滴形线型、高速操纵性、结构强度等专题研究试验项目。经过几年的调研、理论研究和模拟试验,为总体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提供了基本理论和试验数据。

大连造船厂于1961年建造629型(31型)常规动力导弹潜艇的耐压体,原用肋骨定位法建造,工艺质量难以保证,发生焊不透、裂纹和耐压壳变形等问题,后经技术攻关解决了焊接质量这个要害问题。该厂检查焊缝由于采用了超声波探伤法代替X射线透视法提高了检验效率。还在导弹发射筒的加工安装上摸索出了经验,另外冶金部门经反复研究试验,冶炼成功了潜艇耐压艇体用的镍铬基高强度低合金钢。19649月,我国第一艘装配建造的常规动力导弹潜艇胜利下水,其建造工艺为核潜艇的建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核潜艇下马期间,有关的科研工作或暂停,或放缓,但关键项目都没有停下来,学习没有停止,从而保存了实力,储备了必要的技术,为1965年核潜艇进入型号研制赢得了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