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女词人  李清照
一代词宗李清照
公元1084年农历2月初5,济南著名的学者李格非家诞生下一位女婴。父亲为其取名曰:清照。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文学修养很高。李清照的母亲,是仁宗时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李清照是在书香诗韵中长大的。
一、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少年李清照,有着纯真天然的个性。她热爱大自然,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在其早期的词作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真实地记录下了一个天真烂漫、热爱山水的少女。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少女们出外游玩,沉醉而归,不期打扰了入睡的水鸟,惊得他们四散而飞。这首小令简短精巧,富有生活情趣,显示出少年李清照真率的品性,同时也表现了李家宽松的环境。真是这与世俗不同的生活环境,塑造了李清照自主、自强、自信的品格。她的独立大胆与真率正直的个性,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可分割。
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清照也有了忧愁。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心事,多了一份孤单与哀愁,少了一些舒畅欢快,对花落香残变得伤感起来。她在另一首小令《如梦令》中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海棠经过一夜风雨,她想,它一定是凄惨颓败了。而丫鬟却进来说海棠花没什么两样。李清照怎么会相信呢?海棠花应该是绿肥红瘦了。好一个绿肥红瘦!少女惜花爱花之心跃然纸上。然而,她自己在珍惜花儿之时,不免透露出对人事的感叹。曾经无忧无虑的少女,在惨败的海棠花前,究竟有过怎样的感叹?
三、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宰相赵挺之。两家可谓门当户对。夫妻二人由于情趣相投,婚后的生活十分美满。赵明诚喜欢收集金石古玩,李清照在丈夫的熏陶下也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夫妻二人节
衣缩食,收集金石,读书校对,共同撰写《金石录》,过着神仙般幸福美好的生活。李清照有丈夫相伴,生活陡然多了很多情趣,满眼都是诗情画意。如《减字木兰花》:
夏天冰箱应该调到几档    2011上海高考作文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
    此时的李清照,沉醉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当中,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妇。她拿起一枝带露的花儿,插在发上,撒娇地央求丈夫比一比花儿与她哪个更好看。无疑,她对自己是自信的。丈夫爱她,不论是她的才情还是她的容貌。这种格调非比寻常的女儿词,李清照还有一首更具风情的《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在这里,李清照的大胆真实显露无遗。也正是她的大胆真实,让后世人对她诟病不已。王灼在《碧鸡漫志》里斥责李清照道:“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然而正是她的率真洒脱,正是她的大胆真实,李清照在名家辈出
的宋代文坛,得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其文学艺术成就来看,丝毫不亚于同代男子。沈去矜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此前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明朝杨慎在其《词品》中称:“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后人更赞誉其为“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可见,对于李清照,后人还是有相当精确的评价。
四、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芜怎么读音
    李、赵夫妻情深,两人生活美好幸福。但是,李清照却时时显露愁容。原来,由于当时赵明诚还是太学生,每月只有初一、十五等才可回家。李清照生活在深闺之中,少了丈夫,自然生活变得无聊苦闷起来。更加长久的分离在徽宗政和年间,从政和七年到宣和三年,其间大约有十四年的分离时光。李清照一人居住在青州,生活乏闷孤寂。期间,她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古人之愁,有若一江春水,有似无边丝雨,有似满川烟草。然而它们终究是身外之物。愁苦之情,想必是自己体贴才最真切。李清照之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的愁苦在自身难以消除。丈夫出门在外,分离是无可奈何。在这漫长的时光里,李清照饱尝相思之苦。凄美的相思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这些苦涩而又甜蜜的相思词以《醉花阴》最为著名,也最为人所称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伊世珍《琅嬛记》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纵览其词,暗恨离愁之重,不得不感叹作者之词工。
五、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两地分居的生活终于结束了。宣和三年(1121)秋,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了莱州。随后
随夫至淄州。然而,相守的日子还没有过多久,金兵的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的宁静。公元1125年,金兵开始大举侵犯中原。两年后,金兵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至临安,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大批难民逃往江南,李清照夫妇也跟随难民潮流离至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被调往湖州任知州,并到建康“过阙上殿”。六月十三日,明诚先赴建康。七月末,李清照得知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当天她就乘船火速赶到建康,与,丈夫见了最后一面。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这样记述二人诀别的场景:“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国破、家亡、夫死,只有李清照一人踽踽独行于乱世。
    她,一个人辗转于战乱之中。李清照拖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晦暗世界里支撑下去的唯有未完成的心愿,那就是夫妻二人拼尽心力的《金石录》。然而,著作还未完成,李清照一路拖带的十几只木箱,在战火中几乎丢失殆尽。对她打击最大的事情,也是她被当时士大夫者流所不齿的事情还在后面。在李清照孤苦无依之时,一个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就是张汝舟。为骗取李清照的钱财,他对李清照嘘寒问暖,百般照顾。不谙人心的李清照改嫁给了张汝舟。婚后不久,二人就都发现自己受了骗。李清照并没有多少钱,而张汝舟也并非是出于关爱。人一旦野心落空,就会变得异常残忍。张开始对李拳打脚踢,
百般折磨,原来的“爱”演化为失落后的恨。李清照,这个饱受风雨敲打的女子,毅然决然地状告了张汝舟。原来,张汝舟的官衔是通过贿赂而得。在当时,妻子状告丈夫,即使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受牢狱之苦。时年四十九岁的李清照,在世人的一片不齿声中在狱中度过了九天,经过友人搭救出狱。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李清照,一个人拖着死灰的心,从此谢绝世人。
国庆节放假2020安排    小本生意项目“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如何办理招行信用卡前半生的欢乐,此时都化作一杯毒酒,每一次回想都会痛彻心脾。如今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悲苦的生活,每一次的佳节反而更要惹起她的愁丝。她也许只有一个人躲起来,听着别人的欢声笑语。啊,李清照啊李清照,你自己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了呢?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这些字的时候,凄苦该有多少人能懂?她还是踽踽独行,踽踽独行。
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晚年的李清照,独自一人生活在江南。昔日的好友,多半离散,她也不愿再同他们交往。因为,当时的李清照,无疑已经被世人所抛弃。夫死再嫁,不到百天即离婚,而且,是她状告自己的丈夫。他们会怎么议论她呢?李清照的晚生,已经愈发地破败不堪。从牢狱中出来的那一刻,她就决心一个人孤独生活了吧。一个曾经幸福无比的女子,忽地落入了人生的深渊,是的,万劫不复的深渊。
又是黄花时节,时光乱了芳菲节,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欢快的少女,也不再是他的年少美妻,她也不再有心可以相依。怎么世事就变化这么快呢?清秋的晚风,急迫,夹着清冷的细雨。百无聊赖,无依无助。她是人世间最没有希望的孤独者,默默等待着自己的归期。归去、归去,此生再无悲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在江南孤寂的庭院,一个人守窗听雨,一个人品尝几年来的悲辛,一个人愁肠百结,几欲断裂。这在李清照,大概是怎样也不会想到的事,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大概上苍总是看不得人间的幸福,是的,她的前半生,是世人无比羡慕的幸福。甜蜜的爱情,和谐的家庭,美好的人生追求,才女的名气,是的,她李清照还有什么没有呢?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七、巾帼一丈夫
世间的风啊,你吹碎了多少人的梦,你最终把清照吹散在风里,无声无息。公元1151年她离开人世,从此却在词坛上名垂不朽。她对词的见解“独树一帜”,矗立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
不同的家庭环境,塑造了她与众不同的性情。李清照是个敢爱敢恨的奇女子,爱就爱到底,恨就恨到骨,她爱憎分明,即便是自己的公公也会大大鞭挞。
一直以为李清照有的只是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黙吟,有的只是“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却不知道她亦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有“死亦为鬼雄”的悲壮,她是巾帼中的丈夫。在那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男人控制的年代里,李清照凭着自己的才情与男人平起平坐,摈弃鄙陋的世俗写下自己对爱情的执着。
她,是一株奇葩,出淤泥而不染。也许每个女子都喜欢摆弄自己的哀愁,李清照也不例外,她有娇滴滴地的羞怯,也有新婚燕尔的愉悦,还有思恋的苦愁。她闲情逸致的时候,能写出闺房中的奇特,忧愁苦闷的时候,能写出愁闷别样的特。可是当整个朝廷被迫南迁的时候,她坚韧地意志对此也注定无法改变,于是笔下就多了为国担忧的哀愁。“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她开始唾骂偏安的小朝廷,她挥写项王的霸气来讽刺不谙世事的大夫,她将金人踏破宁静的愤恨洒向罪恶的世俗,包括她的丈夫赵明诚。她不屑于他的弃城,不愿接受他的仓皇而逃。
世俗的风依旧嗡嗡作响,李清照一个弱女子最终淹没在风里。她的思想,她的遗憾,沉没在风里,没有多少人记得,一直到今天我们才给予她最中肯的评价。她是孤独的,她必须
一个让走完她生命的全部,她被那些自居的男文人或者被理学教化的妇女批判着孤立着,一个勇敢地走。
她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国破家亡,丧夫,没有子嗣,改嫁离婚,她一个女人用自己柔软的肩撑起了一切,她忍着心中的痛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作《金石录》,但是文物却在战乱中丧失殆尽。她没有子嗣,老来孤苦无依,在临安过完凄楚的晚年,无人问津。她再婚又离婚,她挑战了那个年代最忌讳的事情,她将爱情看的很高,甚至今天的我们都没有勇气来达到。她承受着丈夫养的事实,她想反驳,只是无济于事,因为这是整个社会落入的俗套,不能改变的是男人来主宰一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