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的难题与创新
人口普查的难题与创新
王广州
人口普查不仅是最大范围的人口调查,也是最大范围的国力调查。人口普查的核心问题是搞准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人口总量是第一位的。虽然现代人口普查起源于美国,而且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全世界人口普查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即如何查准人口总量。应对人口普查难题的具体措施是多方面的,但应对措施的改进主要还是调查技术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从研究普查调查技术的现有成果来看,目前研究普查调查方法和调查技术的主要研究部门和机构集中在统计系统内部,人口及相关研究机构对普查调查技术从数据使用者和调查系统外部的角度的研究却很少。人口研究部门和单位很少研究普查调查技术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研究者很少参与普查的全程研究,另一方面是普查和相关试点调查设计及调查结果原始资料很难获取。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来看,对人口普查调查技术的研究往往是普查完成后,集中有一些研究成果发表。由于普查的时间间隔是十年,下一次普查面对的问题和前一次普查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上一次普查面临问题的研究对下一次普查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虽然每次普查在普查前都有试点和预研究,从前几次普查的情况来看,对试点调查结果的全面研究还很不够,主要表现是只有很少的研究成果发表和预调查数据公开。很难想象如此庞大复杂的数据和调查,研究范围很小会是什么结果?对于什么人容易面访,什么人不容易面访?不同的调查对象什么时间入户访问到的概率更大等这些调查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普查前对普查的研究很少,
普查后对普查的研究很多的状况的直接后果是很难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对普查技术的要求。即使我国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积累了发展中大国人口普查的丰富经验,但是,查准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也是一个越来越困难的事情。由于不同的人口体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和目标与国家的目标和要求可能不同甚至冲突,因此查准人口总量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存在想不想搞准、能不能搞准和敢不敢搞准的不同想法。如果说想不想搞准和敢不敢搞准受到利益格局和利益相关者主观想法的影响,那么能不能搞准则是人口普查客观上需要面对的难题。
人口普查的难题
影响能否查准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关键问题是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从物理学基本原理来看,观察和测量静止或静态的物体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动态的、运动的对象则是很难观察和测量。以往人口普查经验表明,人口普查调查登记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流动、迁移人口问题,即流动、迁移人口重、漏报和识别问题;另一方面是出生瞒、漏报问题,即使没有计划生育,出生人口或低年龄人口漏报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是存在的。由于计划生育考核、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人为的干预使低年龄人口瞒报、漏报更具有系统性。虽然存在上述两方面影响查准总量的问题,但核心问题还是“动”的问题。
从研究的角度看,对于解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问题是一项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调查技术难题。直接调
查的数据可靠性往往高于间接调查,因此面访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普查要求“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对于迁移流动人口体,如何到和确认调查对象对普查数据质量有很大影响。迁移流动人口体影响的主要是迁移流动人口与非迁移流动人口特征与有明显差异。以《中国社科院2008年全国社会状况调查1》为例,调查登记人口与能够接受调查人口的年龄调查对象年龄结构完全不同(见图1),说明外出人口和非外出人口的主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从入户登记人口情况来看,18-40岁入户登记人口比例远远
1本调查为全国概率样本。
大于可以接受调查人口中18-40岁人口相应的比例。也就是说,18-40岁人口可以接受调查的人口与总体差别很大,显然这种差别是由于人口的迁移流动造成的。如果是人口普查的话,由于人口的迁移流动使迁移流动人口不仅是能否到或接受访问产生调查覆盖误差的来源,而且也是入户访问偏差的来源。另外,从出生瞒报、漏报和生育水平指标的角度,在家和外出妇女的结构也是完全不同的。以2006年全国某生育状况调查为例(见图2),在家的妇女中,入户接受调查妇女的年龄结构和没有接受调查妇女的年龄结构非常相似,说明抽中妇女与总体在家妇女的年龄分布接近。调查中登记的外出妇女的年龄结构和在家妇女的年龄结构却完全不同。15-30岁外出妇女比例远远高于在家妇女相应的比例,而31岁及以上育龄妇女的比例正好相反,即在家育龄妇女31岁及以上的比例远远大于外出妇女比例。这样的调查结果不仅扭曲了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同时也扭曲了育龄妇女的孩次结构,进一步
扭曲了生育水平。
图1  2008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入户登记表成员基本情况2
Fig.1: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f family members registered of 2008 in China
图2  2006年全国某调查外出育龄妇女年龄结构
Fig. 2: Age structure of migration woman of 2006 in China
2资料来源:张丽萍(2009):《应用Kish表入户抽样被访者年龄结构扭曲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注:以入户登记表总人数为分母。
人口普查的创新
(1)流动迁移人口调查设计创新
ipad air是什么如何解决人口流动迁移的问题?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普查在解决“动”的问题作了许多努力。改进流动迁移人口调查数据质量的一种方式是增加调查测量的维度;另外一种方式是改进现有测量维度的登记表格设计。从对迁移流动人口测量维度的调查设计来看,迁移流动人口从迁入地调查居多。从表1可以看到,在世界100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普查中,对人口流动迁移调查项目通常采用五个方面的测量,即居住地、短期居住、暂时离家、迁出和迁入。从世界各国和地区普查表中五个调查项目的统计分布来看,居住地和迁入调查项目为主要数据收集的方法。可见,对于流动和迁移的调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本地现有人口中的迁入人口调查。
汽车促销活动表1 世界100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人口流动迁移调查项目情况
Table 1: Survey items for migration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i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 项目数居住地短期居住暂时离家迁入迁出
88
0 10 85 77 63
1 27 11 18 14
2 2
3 3 3 16
3 15    1    4
1
4 18    3
公务员考试都考什么科目和内容5 3
6 2    1
7    1    1
8 1    1 7
9    2
15    1
除了增加调查测量的维度外,剩下的办法就是改进调查设计。为了确保或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普查登记人口的不重不漏,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对被调查者进行唯一性识别。识别的办法就是需要有唯一的识别标识。许多国家或地区在选举过程中通过现场标记确认投票人是否已经投过选票。人口普查很难对每个人进行现场标识,因此,一些国家或地区采用了登记身份证号的方法。目前人口普查登记身份证号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等(见表2)。能否登记个人身份证号,如何保证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是人口普查一直争论的问题之一。就我国以往普查采用的方式来看,很难保证人口登记的重漏问题。尤其是对于调查对象常住本地时间的判断,从流入或迁入地来说,很难保证流入地和流出地同时准确认定普查对象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下,同样对于离开常住地半年以内流出或迁出人口,在原常住地和现住地也很难同时准确认定被调查者是半年以内还是半年以上这一时间界限。因此,传统的普查登记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对调查登记唯一性的要求。只有采取新的登记办法、调查方式和调查技术才有可能对人口流动、迁移带来的难题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如果不付出额外的代价,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还想得到比较好的结果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建议在调查对象概念界定和调查方式上采用:(1)调查对象为现有人口(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2)增加外出、外来登记表,即对流动人口增加身份证登记;当然,这种调查登记对象和身份证号登记是一个改变以往调查、并增加额外负担的调查,但好处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确立登记人口的唯一性。
表2 人口普查登记身份证号的国家或地区
Table 2: Countries and region registered ID Number in population census
国家或地区大洲
亚洲
新加坡亚洲
印度尼西亚亚洲
以列亚洲
马尔代夫亚洲
斯洛文尼亚欧洲
立陶宛欧洲
(2)利益导向机制创新
调查对象能否配合申报一方面取决于调查对象对调查本身的认识,另一方面取决于调查机构的权威和
信誉。以生育水平调查为例,由于1992年以来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和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使被调查者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都非常担心超生人口的申报问题。因此,很难如实反映真实人口状况。2000年普查也证实了低年龄人口瞒报、漏报的严重问题。这次普查同样面临相同的问题,因此,如何确保调查对象如实申报和如何减少利益相关部门的干预是一件需要上下协调,统一认识的大事。同样是对生育水平的估计,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统计局和全国残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调查的结果有明显的不同。从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人口计生委调查结果来比较,199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调查的结果都低于国家计生委调查的结果,国家计生委承认的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的生育水平不仅与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与国家计生委自己调查的结果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即便是2006年国家人口计生委调查的为1.87,研究表明该调查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3。这些年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害怕超生缴费和“一票否决”所引起出生瞒报的影响,但到底有多少出生瞒报?2006年全国残联和国家统计进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该调查是全国概率样本,根据该调查可以估计1990年以来我国育龄妇女时期生育水平(见表3)。估计结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1990年的生育水平与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接近;第二是与国家统计局过去的调查对照,生育水平明显高于原来的调查结果,但多数年份仍低于国家人口计生委认定的时期生育水平。可以把这次调查估计的结果看作是介于国家统计局以往调查结果和国家人口计生委承认结果的中间值。低于国家人口计生委认定的生育水平容易理解,但为什么会出现明显高于原来国家统计局调查的结果哪?这里唯一的不同和解释就是2006年残疾人口抽样调查的调查对象配合和调查机制的不同。2006年残疾人口抽样调查的采用各科医生根据调查员筛查
白夜追凶的结局
出的《7岁及以上人筛查交接单》和《0-6岁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采取设站与入户相结合的方式逐人检查、评定,对确诊的残疾人,调查期间,医生应对确诊的残疾人进行医疗、康复指导。毫无疑问,从被调查者的角度看,对子女是否有残疾,尤其是需要医生鉴定的项目和帮助康复指导是非常有帮助和有益处的,因此与单纯的人口调查或计划生育调查完全不同。被调查者积极主动申报或寻求帮助,这是子女减少漏报和瞒报的最可能的途径和原因,因此,2006年调查出来的数据质量从调查激励机制来看应该比一般意义的统计抽样更加可靠。这也就是为什么高于国家统计局以往调查的主要原因。
3郭志刚(2009):《近年生育率显著“回升”的由来-对200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的评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
表3 1990年以来生育水平估计
Table 3: TFR Estimation since 1990
2006年残疾人口抽样调查4
年份 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统计局
估计值上限 下限
1990    2.13    2.17    2.24    2.1
1991    2.16    2.22    2.11
1992    1.85    1.89    1.81
1993    1.78    1.81    1.74
1994    1.68    1.7    1.66
1995    1.61    1.63    1.58
1996    1.64    1.67    1.61
1997    1.72    1.52    1.55    1.48
1998    1.50    1.46    1.53    1.57    1.48
1999    1.56    1.45    1.65    1.7    1.59
2000    1.43    1.22    1.35    1.4    1.29
2001    1.55    1.39    1.56    1.61    1.51
2002    1.46    1.39    1.56    1.61    1.52
2003    1.59    1.63    1.54刺激战场国际服
2004    1.58    1.61    1.54
2005    1.33    1.61    1.64    1.58
2006    1.87    1.65    1.68    1.62 利益导向机制建立无疑对普查是一个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不仅我国在抽样调查中经常采用赠送礼品或纪念品的方式。考虑到普查涉及人口数量众多和成本,这种方式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会产生很大困难,因此,可以考虑相应的市场渠道或捐赠渠道承担。利益导向机制除了经济上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政策上的,如美国人口普查为了对移民调查数据质量提高,美议员吁停捕非法移民,目的在于确保人口普查准确性,然而,由于普查的原因停止对非法移民的搜捕,会与相应的法律冲突。因此,如何对待移民执法与人口普查的矛盾,还将继续有不小的争论。
(3)人口普查指挥系统技术创新
信息革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口普查信息渠道丰富和装备水平提高成为可能。以往人口普查主要
以户口底册为基础对普查对象进行核查和登记。由于过去数据库系统建设比较落后,多数地区公安户籍系统只能通过纸质介质来存储和管理。最近10年来中国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和网络数据传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全国各地不仅绝大多数地区户籍管理实现了计算机数据库管理,育龄妇女信息也实现了数据库管理,此外,最近几年来,许多省份对全员人口信息也开始了数据库系统建设,这为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户籍底册来普查、核查人口提供的便利条件和数据基础。毫无疑问,通过现有人口数据库提供的相关信息会大大提高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由于普查是分级负担实施的,数据库管理也是按省、县级单位分散管理的,因此,如何统一协调,如何优化管理,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分散数据库信息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检验。为了提高现有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应对人口迁移流动带来的难题,在做好现场普4 间接估计方法见王广州(2002):《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3期。
查登记的同时,中央本级或普查的上级单位需要一个快速反应的指挥、管理和调度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对现有普查的数据交换、调查员、督导员、普查进度安排、数据质量动态管理和应急预案的优化与协调。
总之,人口普查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调查项目还是数据收集的方式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回顾
世界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普查调查实践表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口普查始终离不开创新。人口普查最大的创新就是调查项目和调查技术的创新。时间和实践表明,普查技术、内容和机制创新是应对人口普查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唯一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张丽萍(2009):《应用Kish表入户抽样被访者年龄结构扭曲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Zhang Liping(2009): Age Structure Distorted Problem of Applying Kish Table for the Household Interview,Sociological Studies, 2009-04.
郭志刚(2009):《近年生育率显著“回升”的由来-对200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的评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
Guo Zhigang(2009):How Come the Notable "Pick Up" of the Fertility-rates in Recent Years:Evaluation on the 2006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Survey,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2009-02.
王广州(2002):《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2
年第3期。
Wang Guangzhou(2002):On the Indirect Estim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 and Total Fertility Rate by Census Data,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00-3.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编(1995):《中国人口普查方法科学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10月。2021国庆节是多少周年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ivision of SSB (1995):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population census in China,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5.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司编(2004):《2000年人口普查方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8月。
Popul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Division of SSB (2004):Research on the methods of China population census in 2000,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4.
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编(2007):《人口抽样调查方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4月。
Office of 1% Population Sampling Survey and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ivision of SSB (2007):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of sampling Survey,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7.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编(2008):《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Office of the Disabled Population Second Sampling Survey(2008): Data of the Second Sampling Survey of Disabled Population in China,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8.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www.sociology.cass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