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溺水
防溺水
(一)溺水概述
1.定义
溺水是指大量的水液被吸入肺内,从而引起人体缺氧窒息的危急病症。发生溺水以后,患者会出现面青紫肿胀,眼球结膜充血,口鼻内充满泡沫、泥沙等杂物。
2.溺水的原因
(1)自身因素
青少年年龄较小,身心发育水平不够健全,好奇心和探索欲旺盛,但是青少年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缺乏控制自己、分析问题、预判危险的思维能力,更没有遇到危险自我保护、自我施救的身体条件,极易发生溺水死亡事件。
(2)性别因素
智能锁推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溺水的发生数量和死亡率均表现为男童高于女童,这与男童更好动、活动范围更广有关。
(3)同伴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性增强,又好奇、爱冒险,易高估自己的游泳能力。在与同学结伴去江、河、水塘等开放性水体边玩耍或游泳时,有可能会迫于同伴压力而冒险,继而发生意外。
(4)游泳能力
溺水事件的发生与游泳能力弱也有关系。例如,在我国广西农村溺死儿童中,有88.72%的儿童不会游泳。有学者建议,应让孩子(通常为五岁以上)学习游泳,以提高其游泳技能和应急能力。
(5)家长因素
研究显示,家长监护不当是导致儿童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长往往会低估溺水的危险性,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救生和急救技巧。我国1-14岁儿童发生溺水和死亡的风险最高,这些溺水事件多发生在家中或家附近的水塘。大部分溺水死亡都是儿童在水边玩耍时,由于无人看护而跌入蓄水容器、粪池和水塘等造成。
3.溺水的类别
(1)干性溺水
干性溺水是指人入水后,因受强烈刺激(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痉挛,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心脏可反射性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
干性溺水多发生在游泳初学者身上,尤其是小朋友。有时候,孩子会在不知不觉间呛水到肺里,一开始是不会有任何的异常现象,但慢慢地,肺功能会受到影响,随后会出现乏力、嗓子痛、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送他们到医院,否则孩子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案例】
小男孩“溺死”在自家床上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名十岁小男孩,在泳池玩了一天后回到家,小男孩洗了个澡,之后说很困,就睡起了午觉。一个小时后,小男孩妈妈发现男孩没有了任何生命体征。当时,男孩的脸上被好似海绵一样的白泡沫覆盖,在床上就这样“溺死”了。
(2)湿性溺水
湿性溺水,就是在溺亡的过程中,肺里面吸入大量的水之后引起的窒息死亡,水被溺水者吸入体内后,就会进入肺部,造成窒息,危及生命。
哈士奇标准
湿性溺水是我们常见的溺水类型。高发种类为:海洋溺水、江河溺水、湖塘溺水、水井溺水、澡盆溺水、粪池溺水等。
4.了解危险水域
(1)江河
江河宽广,水深莫测,有些水域下怪石嶙峋,加上长时间的浸泡,上面会附着苔藓、水草,
石头表面很是光滑,一旦踩上去就很容易滑倒。更为重要的是,江河的水质情况不确定,很多水域的污染严重,我们在陌生水域中游泳,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2)大海
我们在下海之前,一定要知道海洋中隐藏的危险因素。海中常有礁石、贝类、蟹类等尖锐物体,可能会划伤人体。同时,海浪也是威胁我们安全的一大隐患,海浪的高度及冲击力能够在一瞬间把我们带到水下。此外,海洋中的生物是非常丰富的,当我们在水下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的鱼类。海洋生物对我们人体造成的伤害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3)水库和池塘
水库和池塘中有很多危险,水底可能存在水草和石头等,让我们的脚被缠住或受伤。而水库中一般都有泄水口,泄水口附近会产生旋涡,吸力过大,会导致溺水。
我们知道,池塘一般是用来养殖或灌溉的,水质较差,我们在里面游泳,很有可能会引发疾病。一旦发生溺水,因为池塘水质不好,即便是被救起来,引起并发症的概率也是很大
祝福新人的唯美句子的。
(4)水井
水井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农村的水井数量要比城市多得多。在农村,水井已经成为意外溺水事故的主要事发地之一。造成坠井溺水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水井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足,很多发生事故的水井边缘并没有安装防护栅栏,或者安装了防护栅栏却没有上锁等,导致不知情的孩子失足落水身亡。
【案例】
小心水井变成吃人的“陷阱”
某晚7点左右,年仅五岁的男孩强强和奶奶一前一后地在某小区道路上散步。不料孩子突然落入窨井失去了踪影。奶奶见状大声呼救,无奈窨井水深超过两米,没有将孙子救起。事发前小区物业施工人员在对窨井修复后没有盖井盖,井旁边既未设置警示牌,也无路灯,继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5)游泳池
太原市印刷厂
游泳池中的水在人们游泳期间,一般不会大量换水,所以游泳池中的水可以看作是死水。对比游泳池和海边等地,就会发现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水流状况。水流的速度和流向影响游泳,如果是水流方向和游泳方向是同一个方向,那么就会感觉到比较轻松,如果是不同方向的话,那么感觉就相反了。还有速度问题,很可能会影响游泳时的节奏,比如水流速度远远大于你本身游泳的速度。
由于浮力方面的原因,我们游泳一般会选择跟自己身高差不多,或者是再深一点的游泳池。上面也说过,游泳池中的水,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死水,所以其实对于人们的游泳姿势,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你必须要靠自己带动水的力量,来进行换气。因为如果是在海边等地,准方向和节奏,水流会带着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游,但是在游泳池你必须靠自己的判断,以及手部和腿部的力量。所以一旦力量不足以支撑你换气,很容易呛水,这个时候人会比较慌乱,蹬地的姿势又没练好,估计要变成连环呛了,没有及时的救援,很容易就发生溺水。
5.关于溺水的认识误区
(1)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真相:很多溺水身亡者很多是会游泳的,甚至“水性很好”护士长工资
从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故看,部分溺亡者会游泳,甚至“水性很好”,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水下情况的复杂性。在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游泳时,水草可能缠住人,碎石可能划破身体,脚也可能陷进淤泥里,从而无法施展游泳技术,接着就会溺水。
此外,人在水里时,身体也可能发生意外,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空腹等也会让人无法正常游泳,从而导致溺水。实际上溺水的发生与是否会游泳的关系不大。
(2)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
真相:很多溺水者消失都是“悄无声息”的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溺水者双手挥舞,用力拍打着水面,口里大声叫着:“救命呀!救命呀!”但实际上真正的溺水并不是这样,溺水是悄然发生的。
溺水的人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特别是孩子。有的孩子在泳池中溺水,看起来却像是趴着,或者站在水中发愣。实际上,孩子此时可能已经意识模糊。如果孩子不能尽快被抱上岸救治,就会有生命危险。
(3)手拉手就能把溺水的人救上来
真相:方式不当会导致更多人溺水
看到亲人或同伴突然溺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去拉一把或拽一下,但这种做法往往是徒劳的,甚至还可能让自己溺水。这种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很高,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体力不支,打破“平衡”。就会导致多人溺水。实际上,救援溺水的人是很有技术难度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救援成功。
(4)溺水不超过一小时就能救活
真相:十分钟以上基本脑死亡
长时间溺水会让人呼吸、心跳停止,脑部缺氧,严重的会导致脑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四至六分钟,脑组织就会受到永久性损伤;心脏骤停十分钟,就会出现脑死亡。
因此,从临床经验来看,如果在五分钟内对溺水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溺水者生还的
比例可高达50%以上;六分钟后,患者死亡率直线上升;十分钟以上,患者脑死亡概率达到100%,即使抢救过来,也是植物人状态。
(5)倒背控水一定有用
真相:不一定有用
“控水法”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如放在牛背马背上颠簸、倒挂在树上、腹部冲击……都源于人们早期对溺水急救的探索。随着现代心肺复苏的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三大技术的建立,控水法早已被摒弃。现在已经明确,控水会拖延复苏,加重误吸(比如来自胃反流的物质从咽喉进入气管),使患者更加危险。
从溺水的损害过程能看出,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是呼吸脉搏尚存者,其溺水时间比较短,肺内根本未吸入水或者仅吸入很少水,完全没必要控水。实际上,无论哪种控水方式控出的基本上都是胃内容物和胃内水,肺内的水很难控出来。反而是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肺内水会被吸收,进入身体循环系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