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培训内容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
1、危险源:
可能造成⼈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重⼤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产、加⼯、搬运、使⽤、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安全⽣产事故隐患:
是指⽣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的物的危险状态、⼈的不安全⾏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4、重⼤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企业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定时间整改治理⽅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产经营单位⾃⾝难以排除的隐患。
5、风险:
某⼀事故发⽣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6、危险源辨识:
对⽣产各单元或各系统的⼯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7、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估计和衡量。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8、风险预控: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的过程。
9、危险源监测:
在⽣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
10、风险预警:
对⽣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进⾏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11、管理对象:
是管理对象单元的⼀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12、管理标准:
是⼀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13、管理措施:
是指达到管理标准具体⽅法、⼿段。
14、PDCA管理模式:
是戴明提出的⼀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种闭环的管理。
15、危险源根据其属性可分为哪两类,区别是什么:
(1)本质型危险源:
普洱红茶是由⽣产条件⾃⾝特点决定的,存在于机器设备、设施、⾃然地质条件、⼯作场所等中的固有的危险因素。本质型危险源其危险本质是⽆法改变的,对其控制更多的依赖于技术、⼯艺⽔平。
(2)⾮本质型危险源:
凡不是本质型危险源的不安全因素都是⾮本质型危险源。⾮本质型危险源⼤多是由于⼈为原因造成的,对其控制需要依靠有效的管理,并且可以避免。
16、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涉及所有的系统,包括⽣产系统、⾮⽣产系统,及所有⼯作任务、⽣产⼯艺、紧急与意外情况。
17、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事故发⽣机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条例;相关的技术标准、企业内部信息。18、危险源辨识的⽅法和⽬的:
交行信用卡金卡在企业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的⼈员配备条件、机器装备条件、⾃然地质条件等,综合运⽤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问卷调查法、标准对照法以及⼯作任务分析等危险源辨识⽅法,系统地辨识存在于煤矿上的危险源以及其起因和后果。
危险源辨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到危险源才能确定管理对象,进⽽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政策和程序。
19、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法:
填表的⽅法、监控仪器监控的⽅法、举报的⽅法、其他信息采集⽅法
20、危险源动态信息传递⽅式:
实时传递、定期(定时)传递
21、风险按照⼤⼩和来源分为:
(1)按风险的⼤⼩可分为:特别重⼤风险;重⼤风险;中等风险;⼀般风险;低风险。
(2)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来⾃⼈员的风险;来⾃机(物)的风险;来⾃环境的风险;来⾃管理的风险。
22、风险的特征:
(1)不确定性。(2)客观性。(3)可测性。(4)损害性。(5)潜在性。
23、风险预控的⽅法:
风险预控的具体⽅法很多,可以归纳为技术⼿段和管理措施两种⽅法。
(1)技术⼿段。采⽤先进的技术⽅法、使⽤可靠性能⾼的技术装备等技术⼿段是控制本质型危险源的最重要的⽅法,
(2)管理措施和⽅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法是控制本质型危险源、消除⾮本质型危险源的重要前提。
24、风险矩阵法是根据事件或事故发⽣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根据风险值的⼤⼩,可将风险分为哪5 个等级(见表):
25、⼈员⽅⾯危险源包括:
来⾃⼈员⽅⾯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
启用宏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3)失职(不认真履⾏本职⼯作任务);4)决策失误; 5)⾝体状况不佳(带病⼯作、酒后⼯作、疲劳⼯作等);6)⼼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理等)。
路由器当交换机用26、机械⽅⾯危险源包括:
机械⽅⾯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机器、设备、装置、⼯具等;2)机器、设备、装置、⼯具的选型不符合实际需求;3)机器、设备、装置、⼯具的安装不符合规定或实际要求;4)机器、设备、装置维护(修)不到位;5)机器、设备、装置、⼯具安全标识不齐全或不规范;6)机器、设备空间不满⾜作业条件。
27、环境⽅⾯危险源包括:
环境⽅⾯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矿区及其周边地表⽔和地下⽔域的威胁;2)煤层岩层构造威胁;3)地热威胁;4)煤尘爆炸威胁;5)煤层⾃燃威胁;6)⽡斯突出威胁;7)其他⾃然地质威胁。8)⼯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体浓度等超过规定;9)⼯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10)⼯作地点照明不⾜; 11)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巷道质量不合格;
12)⼯作⾯布置、规格尺⼨不合理;13)施⼯质量不满⾜要求;14)路⾯质量不合格; 15)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16)道路标⽰不齐全、不明确;17)警⽰标杆和导牌不齐全,放置位置不合理。
28、管理⽅⾯危险源包括:
管理⽅⾯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组织结构不合理;2)组织机构不完备,机构职责不明晰;
3) 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4)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5) ⽂件、各类记
录、操作规程不齐全,管理混乱; 6) 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不符合规定,贯彻不到位; 7) 安全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 8) 岗位设置不齐全、不合理; 9) 岗位职责不明确; 10)岗位⼯作⼈员配备不⾜; 11) 职⼯安全教育、岗位培训不到位; 12) 没有有效的安全⽂化;
29、预警等级设置和预警信号选择:
根据风险等级的划分及实际需要,可将风险预警等级设置为5级,见表。
企业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表
预警等级警度预警信号灯颜⾊
30、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区别:
危险源辨识不同于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排查的⽬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
⽽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或诱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辨识的⽬的是为了对其进⾏预先控制。
31、危险源辨识的⽅法主要有:
(1)直接经验分析法,直接经验分析法就是在⼤量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艺技术标准等进⾏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作出定性的描述。
⽬前实践中常⽤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作任务分析法;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等。
(2)系统安全分析法,是利⽤系统安全⼯程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等⽅法。在实践中⽐较常⽤主要是:安全检查表⽅法和事故树⽅法。
32、危险源的辨识须从⼏⽅⾯考虑:
危险源辨识过程需要从⼈-机-环-管四个⽅⾯进⾏考虑,同时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33、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包括三个⽅⾯:⾸先要确定事故在⼀定时间内发⽣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其次要估计⼀旦事故发⽣,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后,根据事故发⽣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确定风险等级。
34、什么情况下,应及时进⾏危险源增减、辨识、评估:
1)⽣产组织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2)公司⽅针发⽣变化;3)公司活动发⽣变化;
4)管理审批、内外审核的要求发⽣变化;5)法律、法规、标准发⽣变化;6)发⽣事故、事件或不符合整改要求;7)研究、开发、引进新技术、新⼯艺、新设备;8)作业环境发⽣变化;
9)每年对危险源进⾏全⾯的辨识、评估,总结上年度危险源管理的经验,制定下年度危险源管理的措施;10)其他。
tik tok 歌词35、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的:
通过让员⼯⾃⼰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提炼管理对象,并编写相应的针对管理对象的控制和消除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明⽩每⼀项任务应该如何做,以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进⽽控制和消除煤矿⽣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防⽌安全事故的发⽣。
36、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原则:
1)⾃下⽽上与⾃上⽽下相结合的原则
2)全⾯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适⽤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全过程性原则
37、管理标准应做到:
“每⼀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
38、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
“只要员⼯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
39、相应的监督保障体系和预警系统应保障:
“每⼀项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的⼈员负责,如果责任⼈失职,能够及时发现、制⽌,并有反馈信息”。
40、PDCA 循环⽅法
本系列标准采⽤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DCA)的运⾏模式。PDCA循环管理⽅法是执⾏任务和管理任务的通⽤模型,这个模型表述了⼀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任何⼀件事情都可以分为4个阶段进⾏,即计划(Plan)阶段、实施(Do)阶段、检查(Check)阶段和处置(Action)阶段。PDCA循环管理⽅法能有效保障每⼀项管理任务的计划充分性、执⾏合规性、过程依从性以及效果符合性。图1给出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模式图,关于PDCA的含义简要说明如下:
——计划:建⽴所需要的⽬标和过程,以实现企业安全⽅针所期望的结果。
——实施:对过程予以实施。
——检查:根据安全⽅针、⽬标、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过程进⾏监测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处置: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41、设备故障风险评估
为防⽌⽣产设备设施性能失效,导致⽣产安全事故(事件),基于⽣产系统和设备,辨识、分析设备部件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原因及表象,分析对设备、系统造成的影响,制定和完善控制措施,明确⽇常维护、定期检修以及故障处理的⽅法。设备故障风险评估步骤:(1)建⽴系统、设备以及部件清单。
(2)对每个部件存在的故障模式及其产⽣的原因、现象、故障后果影响等进⾏辨识与分析。
(3)采⽤定性评估的⽅法确定故障模式的风险等级。故障模式风险等级分为重⼤、较⼤、⼀般三个等级。
42、⽣产区域风险评估
为防⽌能量意外释放⽽导致⼈⾝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事件),基于⽣产区域和⽣产系统,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能量及载体(物质)、⽣产系统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安全条件等,评价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制定管理标准、控制措施以及临时处置措施或应急预案。⽣产区域风险评估的步骤:
(1)根据⼚区平⾯布置图将⼚区分成若⼲评估区域,列出区域内主要系统、设备,建
⽴⽣产区域清单。
(2)针对⽣产区域内运⾏的主要设备、系统,⼀是辨识可能发⽣意外释放的危险能量(能量载体)或物质,⼆是辨识分析可能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的系统功能的缺失和不安全环境条件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3)采⽤“SEP”法评估危害后果发⽣的可能性、频率和结果的严重度,计算风险值,确定⽣产区域的风险等级,⽣产区域风险分为⾼、中、低三个等级。
43、岗位⼯作任务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为防⽌⽣产作业中发⽣⼈⾝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事件),基于⼯作任务,并结合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辨识⼯作中存在的危险能量或物质、⼈员的不安全⾏为以及⼼理⽣理危害因素,评价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然后确定危险源是属于⼈、机、环、管哪种风险类型,再采⽤风险矩阵评价法进⾏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应按照特⼤、重⼤、中等、⼀般、低五个级别进⾏分类。
在⼯作任务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做到:
1)要对本单位的辨识范围进⾏合理划分,确定危险源辨识⼦单元然后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本单位所有的⼯作任务或业务活动。2)列举出每⼀任务或业务活动的具体作业步骤。
3)对步骤中危险、危害事件识别进⽽分析其产⽣的原因然后辨识出危险源。
4)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的风险及后果。
44、风险、危险源、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危险源、风险、事故的定义和特征,不难看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危险源是风险后果产⽣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存在导致风险的存在,危险源的潜在性导致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造成事故发⽣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的实际发⽣,即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实际的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事故的随机性和潜在性。因此可以说,危险源、风险与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预防事故发⽣⾸先必须研究风险,⽽研究风险⼜必须以研究危险源为起点。45、危险源辨识过程考虑因素
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除了需要从⼈—机—环—管四个⽅⾯进⾏考虑,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46、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特点
星外星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以控制⼈的不安全⾏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的因果链为⼿段,以持续改进为运⾏模式的⼀套管理体系。
47、设备的风险预控要求
⼀⽅⾯是对机器设备系统机械化和⾃动化⽔平的要求,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另⼀⽅⾯是要求,在使⽤过程中要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转不存在安全隐患,达到风险预控管理标准。
48、环境的风险预控化
作业环境的风险预控化,即⽣产场所应确保职⼯的作业安全,在空间、⽓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作业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
49、持续改进
为改进风险预控管理总体绩效,根据风险预控管理⽅针,组织强化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