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7期2021年4月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7 N〇.7
Apr. 2021地热能开发应用技术
田斌守
(1.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宏方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地热能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储量巨大,根据其陚存形式和埋藏深度等不同特点,需要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浅层土壤源热泵和地下热水型水源热泵技术应用时间较长,其技术原理和特点为大家熟知。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是近几年开发的新型地热利用技术,由于其“取热不取水”的优点,得到迅速发展。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地热技术是地热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于提高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和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热;中深层地岩热;浅层地热;水源热泵;干热岩
中图分类号:TK529
1地热能概述
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是一种清洁 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成为继太阳 能、风能之后又一种大力发展的清洁能源,有望成 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新方向。近年来地热能应用在我 国发展很快,特别是雄安新区地热规划、西安创新 港无干扰地热大量应用、西藏高品质干热岩等规模 应用和勘探成果更是加速了地热应用的进程。但 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地热工程经过几#的使用,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持续,主要是因为对地 热不熟悉,技术路径选择有误及使用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对地热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下从储 藏方式、埋藏深度、开采方式、适用条件等几个方面 进行了介绍,供大家参考。
1.1 地热资源分类
按国家标准《地热能术语》的规定:赋存于地球 内部岩土体、流体和岩浆体中,能够为人类开发和 利用的热能称之为地热能。地热能通常根据埋藏深 度、储存介质等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以深度分 为浅层地热能(从地表至地下200m深度范围内)、中深层地热能(地下200~3000m)、深层地热能(
地 下深度大于3000m);按赋存介质可以分为水热型地 热能(赋存于天然地下水及其蒸汽中的地热资源)、岩热型地热能(赋存于固体岩石中的地热资源)等。对于一个具体的地方,有可能几种地热资源同时存在,既有水热也有岩热,埋藏在不同深度处。相比较 而言,岩热型资源更普遍,任何地方只要向地下钻 井,总能够达到热岩层,我们要考虑的只是经济性因 素。
1.2地热资源储量
拍了拍怎么加后缀根据国际能源署(I E A)、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 程院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世界地热能基础资源 总量为U S x U H(折合4.27xl〇M乙t),其中埋深在 5000m以浅的地热能基础资源量为lWSxlO26】(折合 4.95X107亿t)。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 织完成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中国内地336个城市 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可供320亿m2建筑供暖制 冷;水热型地热能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t;埋深 3000~10000m干热岩型地热能基础资源量约为2_5x 1025J(折合856万亿t)浅层,其中埋深在5500m以浅的基础资源量约为3.1xl0MJ(折合106万亿t)。又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显示,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内的中深层传导型3k m以浅的岩热资源量为24964.4xl0l2M J,折合标准煤 8531.9亿t(相当于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198倍)m i。从上可以看出地热资源储量巨大,开发 前景广阔。
这么大量的地热资源,根据埋深和赋存方式,有不同的开采利用方式。众所周知,地球的物理结构从
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每层有各自不同的 深度和特点。同样地,由于受到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
基金项目:甘肃省建设科技基金项目:地热能开发利用对促进我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JK 2020-36)。
第7期田斌守:地热能开发应用技术37
影响、太阳能辐射、气候变化等因素,地球内部温度 也有一定分布规律,从地面向下可以分为变温层 (也称为外热层)、恒温层、增温层。变温层在地下约 10m以浅,受太阳能辐射的影响,岩土温度一年四 季都处于变化中;其下是恒温层,约地表下200m左 右处,岩土温度年度基本维持恒定;恒温层下面是 增温层,越往下岩土温度越高,直至地核深处。温度 增高的幅度用地温梯度表示,即地温随深度变化的 速率,单位为1t/h m或T/k m。我国大陆平均地温梯 度约
2地热能利用现状
根据地热资源品质和赋存特点,地热资源的开 发利用分为发电和直接利用两个方面。浅层地热、中深层地岩热、水热一中温和低温地热资源直接利 用,供暖、生活热水、洗浴、设施农业等。干热岩一高 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目前还处于资源勘探和 开采技术研究阶段。
2.1浅层地热应用技术
浅层地热应用技术通常是利用土壤源热泵提
哈利波特男主角这种技术的优点是节能环保,不产生废气、废 渣、飞灰等污染物,安装使用相对灵活,不受市政 供热管网辐射的限制。缺点是换热孔施工需要较大 的空间,在建筑密度高的区域无法较好的推广使 用。自浅层低品位热源吸热,系统效率受限制,供热 成本较髙。
前几年在严寒寒冷地区建设了许多使用该技术 的工程,后期陆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能效降 低,供热成本大幅上升。其原因是地下取热的埋管位 置位于地层的恒温带,其原始温度基本恒定,严寒寒 冷地区夏季很少使用空调制冷,只是采暖季单一地 从地下取热,这样就形成了“冷堆积”19-'破坏了地层热汇平衡,致使地层温度一直降低,使得机组系统 效率下降。该技术适宜的应用方式是冬季从土壤中 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通过空调为建筑物制冷,并向土壤排热。这样可以保持地层温度相对稳定,从 而可基本维持系统设计条件,使得机组在设计条件 的工况下运行,保证末端负荷需求。因此,笔者不建 议在严寒寒冷地区推广使用浅层土壤源热泵技术。
2.2地下热水供热_水源热泵供热
取200m以浅土壤中的热量,向末端用户供热的工 艺技术。利用地下常温土壤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深埋于建筑物周围的管路系统与建筑物内部 完成热量交换|51,其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浅层土壤源热泵工作原理示意图
房屋遗产税从图中可以看出,热泵蒸发端通过地埋管从土壤中吸热,然后从冷凝端释放出热量供给末端。根 据换热管路的布置方式有水平排管和竖直排管两种方式。如图2所示。
水平埋管热泵系统垂直埋管热泵系统
图2地源热泵地埋管方式
水源热泵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的水源,如地下 水、河流和湖泊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 低品位热能资源,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电能 输人,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地下热水供热系统就是利用水热型地热资源的热 泵供热系统,热泵蒸发端从地下热水中吸热,冷凝 后供给末端,地下热水换热后回灌到地层。根据取 热和回灌路径分为单井系统和双井系统,如图3所 示,单井系统抽水管道和回灌管道在一口井内布 设,双井系统管路和回灌管路分开布置在抽水井和 回灌井内
图3利用地下热水的水源热泵系统原理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可以具有较高的延米换热量,系统能效比(C O P)较高,
供热成本低。但是只能
38甘肃科技第37卷
在地热富集(能够打出热水的)地区才能推广使用, 同时存在回灌困难的问题。在抽水过程中,有时会 导通地下潜水和承压水,使承压水污染加重,影响 饮用水源,使用后排放的大量地热水可能会造
成环 境污染,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由于回灌难度 较大,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主观和客观原因地 热尾水不回灌或回灌量不足,据地源热泵网消息, 河北沧州地热开采井501眼,回灌井仅53眼。造成 热水使用区域地面沉降,周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枯 竭,有些应用工程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近 期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治理,据河 北省自然资源厅统计“2019年河北省面临关停的地 热井保守估计达到1000眼,占比达80%,所涉及供 暖面积高达5000~6000万m 2”,出台限制、禁止水源 热泵技术的还有山东、江苏、甘肃等。因此水源热泵 技术首先要到可开采的地下热水资源,其次设计 好回灌系统,做到开采回灌平衡。2.3干热岩
干热岩是指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温度高于 180T ,其热能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岩 体,一般温度大于200T ,埋深数千米(约3000m 以 上)。干热岩是优质地热资源,不具有普遍性。例如 在我国青海共和盆地发现的干热岩为高品质干热 岩,地表向下3705m 处井底温度为236丈,2800~ 3705m 井段地温梯度大于80^/1™。开发干热岩的 技术一般称之为 E G S (Enhanced Geothermal Sys
tems :) 系统 ,是利用液压或爆破碎裂法把水注人到
岩层,产生高温蒸气,然后将其抽出地面推动涡轮 机转动使发电机发出电能,在这过程中,将一部分 没有利用到的水蒸气或者废气,经过冷凝器处理还 原为水送回地下,这样循环往复其工作原理如 图4所示。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我国地热资源构成中,
干热岩资源占主导地位,其可采资源量是3k m 以浅 的水热型地热资源量的168倍。目前我国干热岩的 主要任务是开展全国性深井地热测量、干热岩资源 分布与赋存条件、人工压裂等地热发电开发利用关 键技术研究%
2.4中深层地岩热供热
中深层地岩热是地表下200~3000m 处储存在 土壤、岩石中的地热,基本没有水、蒸汽等流体,是传 导型地热资源。根据上面论述我们知道,中国内地平 均地温梯度约3(n :
/k m ,那么3000m 处地温约801, 这部分地热能普遍存在,可广泛用于建筑物采暖、生 活热水、游泳池、宾馆洗浴、设施农业等。
中深层地岩热技术是指通过钻机向地下一定深 处(约2500n 〇岩层钻孔,在钻孔中安装一种密闭的 金属换热器,通过换热器利用换热介质循环运行将 地下深处的热能导出,并通过专用设备系统向地面 建筑物供热的新技术|n _131。地下换热孔有同轴套管 和U 型管两种方式,目前用得较多的是同轴套管, 其工作原理和地下换热孔构造示意图如图5、图6 所示。
+ 中深层地^ ■■ 岩热主机
换热站
2000m -2500m
图5中深层地岩热供热原理歌颂祖国的歌曲
、供暖
J
终端
地
岩换热孔
图4利用干热岩发电系统原理
图6
同轴套管式换热系统
第7期
田斌守:地热能开发应用技术
39
有别于水热资源和干热岩需要地质探查确定, 中深层地岩热基于地温梯度原理,由于资源量取决 于地温梯度,资源普遍可得。该技术使用过程无污 染,不受地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能够有效保护地 下水资源,可以实现地热能的清洁、高效、持续利 用。实现了“取热不取水”的地热利用新方式。单口换 热孔可满足总建筑面积1.5~2m 2的绿节能建筑的
图7
换热影响半径
3结论
1)
地热资源储量巨大,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清洁
可再生能源。开发地热资源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转 型、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根据地热资源的赋存方式、工程用能特点和 地域特征,设计相应的开采应用方式和系统。3) 严寒寒冷地区不宜采用单一用途浅层土壤
源热泵系统,如果要采用该系统,就要做好地下热
汇平衡。
4)
水热型地热系统延米换热量大,系统能效
高。但要做好尾水回灌,否则会引起地基下陷、热水 资源浪费、地下水热污染等。
5) 干热岩是高品位地热能,目前处于资源勘探
和开采应用技术研究阶段。
6) 中深层地岩热资源普遍可得,在建筑供暖、
生活热水、设施产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査局.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
[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8.
(上接第108页)
建筑结构内给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为高层建筑内 的广大业主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稳定的生活或工 作环境。参考文献:
[1]王华忠.抗震支吊架的应用与施工技术分析⑴.建材与装
供暖需求。
这种技术最为大众关注的是热影响半径和地 温恢复周期,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地温在空间和时 间尺度上的分布情况,换热量的变化规律等。分析 结果如图7、图8所示,换热井不同深度热影响半径 不同,最低处热影响半径为8m 。采暖季结束后90t l 内地温基本恢复,120d 全程恢复。
lol游戏名字0d
90d 120d
图8
地温恢复周期
[2] 汪集暘.地热学及其应用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3] 王贵玲,刘彦广,朱喜,等.中国地热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地学前缘,2020,27(01).
[4] 王劲松,季嘉恒.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前景分析[J ].住
宅与房地产,2019,(21).
[5] 赵军,戴传山.地源热泵技术与建筑节能应用丨Ml .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
马最良,姚杨,姜益强,等.热泵技术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 陈东.热泵技术手册丨Ml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 汪集暘,庞忠和,孔彦龙,等.我国地热清洁取暖产业现状
与展望科技促进发展,2020,16
[9]
翟龙涛.严寒地区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强化地温平衡
特性研究卩].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
丨10]郭敏,刁乃仁,朱科,等.冷热负荷不平衡地区地热
换热器设计及其运行对策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丨9,45( 1).丨11]庞忠和,罗霁,程远志,等.中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
件评价[J ].地学前缘,2020,27(01).
优秀周记500字可抄丨12]杜甜甜.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性能研究ID ].山东
建筑大学,2020.
丨13]孔彦龙,陈超凡,邵亥冰,等.深井换热技术原理及其换
热量评估丨J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 12).
饰,2017,(42): 10-11.
[2]
GB 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 验收规范丨SJ .
[3] 张慧真.BIM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探讨丨J |.四川水
泥,
2020,(08):65-6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