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想感情专题 (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想感情专题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其二)
顾炎武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④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
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
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
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
14.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3.C
14.(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
(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
(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
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 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
“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作“磷火”、“天狗”、“白虹”,表现对敌人鲜明的憎恨之情;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二句写当时南明的官吏军民视死如归,以身殉国。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注]敷文韵
辛弃疾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又陪歌,《阳春曲》。
[注]赵晋臣,名不迂,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谁占清风旧筑?”问中有答,自然地交代出了两人当前的处境。
B.“云来鸟去,润红山绿”写出了清风峡风景优美、人迹罕至的特点。
C.“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
感恩老师的话语D.这首词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将唱和与自抒情怀结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6.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案】
15.C
16.对友人的品格与才华的赞美。对知音难觅的珍惜。对朝廷用人的忧愤。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错误。“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迎来送往这些俗事完全没必要。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思想感情的正确步骤:首先要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看有无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关的注释及自己对诗人是否了解,其次要清楚整首诗歌的大意,再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思,最后联系全诗以及注释内容,结合提问,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本词中“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注释,答题时就要考虑词人的这一写作背景。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先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洁,乃是对上片的概括。再由颂扬人格而赞美文采,进而用典,把赵晋臣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说古今的人物众多,但就如夔者一而足矣。人,像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到这里,明天飞向那里,住无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样。诗人慨叹朋友像鸿雁难以寻觅,感叹知音难觅。
“笑君侯、又陪歌,《阳春曲》”由感慨人事归到留连诗酒。以“阳春曲”收尾,紧承“陪
歌”,指赵晋臣的原唱,自然也带出自己的和章。词人笔下闲居深峡古洞、徒然消磨壮志的赵晋臣,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投影。两人都不得重用,抒发诗人对朝廷用人的忧愤。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信的书写格式15﹒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16﹒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6分)
【答案解析几号立秋2021时间表
15﹒B(B 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
想。)
16﹒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 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比特币 挖矿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A“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2021元旦晚会主持稿
(2)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化用典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结合、双关等手法亦可)
(3)“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借雁衔芦草而飞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
【解析】
参考译文
广阔的江面上浮现高高的楼阁,云朵聚在陡峭壁立的高山上。越雟、荆蛮之地,沙尘飞扬,风雨交加,犹如当下动荡不安的时局。大雁衔芦自卫奋力飞翔,猿猴失去栖息地哀鸣不已,犹如悲苦的百姓。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而我亦是奔波劳碌、无家可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试题。
送李问政河北简兵①
张说
斗酒贻朋爱,踌蹰出御沟。
依然四牡别,更想八龙游②。
密亲仕燕冀③,连年迩寇雠④。
因君阅河朔,垂泪语幽州⑤。
注:①简兵:通过演习挑选军吏士卒。②牡、龙:皆指马。③燕冀: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唐末,北方先后换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后晋时河溯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④雠:即“仇”。⑤幽州:时为契丹都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王志文电视剧A.题目不仅以“送”字点明诗的题材,还点出朋友身份以及朋友前去之地、所做之事。
B.首联描绘送别场景,以“斗酒”相赠别,以“踌蹰”见心理,两者形成了对比,感染力较强。
C.颔联运用了虚写的手法,以朋友别时与归来时乘坐车驾的不同来凸显情感,构思很巧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