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
一. 明成祖迁都前的历史
中国历朝历代多次迁都,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于金陵,但似乎从一开始,朱元璋就觉得南京不是很合适。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了一个诏书,言道:"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丶大梁为南丶北京。"大梁即今天的开封。朱元璋出于战略考虑,提出设南丶北两个都城。还有一说就是袭汉唐的旧制,将长安(今西安)列为都城。朱元璋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完成不了首都北迁的任务,便将希望寄托在懿文太子身上。谁知懿文太子早夭,定都关中的计划落空。方孝孺的《懿文皇太子挽诗》写道:1分钟前兰州地震了"相宅图方献,还宫疾遽侵……关中诸父老,犹望翠华临。"讲的就是太子曾去西安做迁都前期筹备工作的事。
朱允炆即位后,以南方为基础,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周王朱橚(1361年—1425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1374年—1446年);湘王朱柏(1371年—1399年);齐王朱榑(炫酷个性签名1364年—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
79年—1400年)。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朱棣以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分付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夺得了帝位,史称明成祖。
二. 明成祖的迁都过程
北京在唐代之前,一直属于幽州。赵宋政权期间,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北京在其内。经宋一朝,北京一直为少数民族的政权所控制。公元938年,也就是辽太宗会同二年,幽州改为南京,亦称燕京。金与宋共同灭辽后,金占据燕京,直到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定都于此,改名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先灭金,后灭宋,建立统一的元朝,分裂了数百余年的国土再度统一。忽必烈再次更名为燕京,到了至元元年(1264)又恢复中都称号。后来于此扩建皇城,改称为元大都
元朝国祚短暂,不到一百年,但对于北京的建设,却是功不可没。有一个叫刘秉忠的汉人,
既当过和尚,也当过道士,还精通《周易》,因此得到忽必烈的信任。1256年,他受命在滦河上游修建开平城。他在建城中显露的才华深得忽必烈赏识。于是在1267年刘秉忠再次被任命为元大都的营缮官,即建城总指挥。1276年,元大都建成。这一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陷落,赵宋政权灭亡。
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元顺帝弃元大都逃走。八月徐达攻入城中,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府为北京。
广发银行网上还款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三. 明成祖迁都原因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 此经营cci指标详解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
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丶开封都可选择,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对这里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丶女真丶鞑靼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对付东北的"虏患",北京显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优势;第二,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已经失去执政基础。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四. 结论
明成祖迁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了“靖难之役”后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加强了明廷对北方边疆的统治。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皇权乃是一切权力的中心,国都更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历史上每一个帝王之都城,几乎无一例外成为当时一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明廷把都城定在北京,就从客观上迫使其“倾全国之
力,保一邑之平安”,从而也就达到了保证北方疆域安全的目的。明成祖三次亲征漠北,以及奴儿干都司和哈密七卫的建立,就是对该问题的最好说明。如果根据当时形势,明廷的都城不在北京,那么,很可能会再次重演宋朝的历史悲剧,所以,当时的朝鲜史籍也认为,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一项关乎社稷的“固国之策”。 第二,明成祖迁都北京,在经济上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发展。北京当时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发达的中原农业文明经济区与相对落后的塞北高原游牧民族经济区的结合线上,国都的北迁,刺激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以保障其政权稳定和军事行动的需求。例如,从中原和南方各省迁移大量人口充实北京,疏浚通济河、通惠河、昌平河、浑河等河道,加强运输粮食的能力,开拓北京通向全国各地的驿路。这些措施,就使中原和南方比较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先进的手工业技术迅速传到北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同样相应增长,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对北京周边地区荒地的垦殖,从而也就增加了明廷土地的数量和税赋的收入。经济上的发展,更进一步增强了明廷的军事实力,保证了国家边防的安全和政权的巩固。 第三,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北京不仅在当时逐渐成为明代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而且也逐渐成了中国的文化中心。明代统治者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国子监、翰林院这些文化机构应运而生,会试、殿试更使儒生奇士云集,贤人会聚,
各种文化活动皆汇集于此,北京遂成全国之文化中心,并逐渐传播到四边,这样就提高了整个北方地区的文化水平,加速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北方地区的传播发展。 总之,明代迁都后北京城市的建筑与布局,及此后的损益拓展,为今日北京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究其原,实与“靖难之役”这一事件又密切相关,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而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怎么删除朋友圈2012级十五班
张新裕
2012-11-3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