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复习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03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邮政储蓄网上银行登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具体措施
加强中
央对地
方的控制
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各
级机构
的权力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崇文抑
武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4.影响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积极影响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致使北宋积贫积弱,危机四伏
【知识拓展】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这导致了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
(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朝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也造成了地方实力衰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3)分化事权:宋朝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对外战争。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
1.边境危机
(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
(2)表现:①北部: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并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澶渊之盟)。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
2.财政危机
(1) 表现募兵政策导致“冗兵”;一职多官、恩荫等导致“冗官”;“冗兵”“冗官”岁币岁赐等
又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政治危机 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
三、王安石变法
目的
富国强兵
领域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原则
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内容
①富国方面,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影响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②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总体而言,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四、南宋的偏安
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称为“岁贡”,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考点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西夏、金和元的概况
可爱狗狗名字大全
政权
西夏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时间
916年-1125年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1206-1271-1368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忽必烈
都城
上京临潢府
兴庆府
上京会宁府-中都
和宁-大都
与宋关系
澶渊之盟  岁币
兄弟之国
岁赐
夏向宋称臣
绍兴和议 岁贡
宋向金称臣
海上之盟
元灭南宋
生产方式
游牧、渔猎,后来逐渐农牧兼营
二、辽、西夏、金的制度
绝组词
政权
制度名称
具体内容
南北面官制
定义①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特点因俗而治;根本原因:南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四时捺钵制
定义①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②迁徙中的行营称为国家政治中心。
西夏
藩汉官制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有汉、藩两套官制
猛安谋克制
(兵农合一)
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后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三,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1、蒙古崛起
(1)汗国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2)领土扩张: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还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
2、元朝统一
(1)统一历程
①定都大都: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②改号大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
形成了四大汗国,名义上仍将元朝尊威宗主国。
③完成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统治措施
交通
地方管理
边疆
网游之地下城主
措施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传递公文的急递铺
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行省制: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影响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保证了政令畅达。方便运输官府物资
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3.
①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
②推行“四等人”制,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措施,各等级的人在政治上、法律地位上高低不同,使民族矛盾进一步尖锐,加速了元朝灭亡。
【知识拓展】辽、夏、金政治统治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等。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的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知识拓展】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认识
①因俗而治,少数民族既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又保留民族特。辽代实行的南北面官制,胡汉分治;金朝沿袭唐宋制度,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出现“大定之治”,同时保留本民族兵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
②少数民族在制度创建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元代实行的行省制以及边疆管理的成功,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日常用品和风俗习惯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进一步发展;④民族交融中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考点三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宋元时期的经济
五险一金缴费比例
农业
①耕作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②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③棉花种植:在内地始于宋,推广于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
④边疆农业: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宋代不抑兼并的原因:两税法的实行;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地主的衰落。影响:①宋代土地兼并激烈,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②自耕农数量减少,租佃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手工业
①制瓷业方面: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瓷器;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②矿冶业方面: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③印刷业方面: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
商品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加,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纸币出现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铜钱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意义:弥补铜钱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缺陷:古代中国尚未具备完备的金融制度,易导致纸币滥发,纸币贬值。
城市
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对外往来活跃
★唐宋城市变化原因: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②市民工商阶层壮大,城市生活的需要;③政府政策的影响。
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发展,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宋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原因
政治: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路受阻;②政府重视;
经济: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展;②海外贸易税是政府税收重要来源;
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
其他:海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二、经济重心南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