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地理沿革
一北京地理概况:
1 地形地貌: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的河流,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东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湾”,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2 气候特点: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3 行政区划: 全市总计:16个市辖区 2个县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市辖区:东城区 西城区 宣武区 房山区 崇文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门头沟区 石景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县:延庆县(延庆镇) 密云县(密云镇)
4人口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户籍人口115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9.5万人,农业人口310万人。每年北京新生儿约5万人,外地来京入户人口约16万人。2004年本市自然增长8000人,机械增长11.4万人。目前全市暂住3日以上在公安机关办理暂住证登记手续的流动人口已达到364.9万
2008年北京人口总数: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16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万人,是2001年以来人口增加最多的一年。增加人口大多为外来人口,增加了36.3万人;户籍人口增加了15.7万人。人口分布向城市功能拓展区转移的趋势明显,城市核心区人口增长压力仍较大买小产权房
二 北京城市形成的自然地理基础
1北京湾----依山带海的平原 北京西临太行山,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南靠华北平原,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形胜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2 河流密集的网络北京所在的平原地区被成为“北京小平原”,是永定河故道的冲积平原,桑干河----无定河-----永定河发源于太行山脉,西部山区是北京的水源补给区,河流发源地,西山形成泉线,如北京著名的小汤山温泉区,北京古城西北方向的城门叫做西直门,专司皇家运水通道。
3交通要道
中原文化沿着太行山东麓向北方传播,首先进入北京小平原。由于北京小平原的南部在远古时期还是湖沼密布,成为南北交通的严重障碍。只有沿着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台地北上,才最容易通行。只是在进入北京小平原前,必须渡过永定河。渡河的最好地点,就是后来修建卢沟桥的地方。因为从此沿河上行,岸高流急,不便渡河;从此沿河下行,河床逐渐开阔,不便越渡而又容易泛滥成灾。于是永定河的古渡口就在此发展起来,这个古渡口当时也就成为北京小平原上南北交通的枢纽。
为什么最初的北京城并没有在永定河古渡口发展起来呢?原因在于永定河的流量极不稳定。北京地区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0毫米,80%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的年变化大。多雨之年,年降水量3倍于常年,而且多暴雨,暴雨中心又多集中于环抱北京小平原的山区。夏季洪水暴涨,必然造成河流下游泛滥成灾。洪水泛滥排斥着聚落的就地发展。于是北京小平原上南北交通枢纽就从永定河古渡口转移到渡河之后相距最近而又不易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它的名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蓟,蓟城位于芦沟桥东北约10公里的莲花池附近。蓟城的形成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还有有利的水文地质条件。蓟城位于古代永定河冲积洪积扇的背脊一侧,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正当古代永定河冲积洪积扇承压水溢出带上,地下水资源丰富,便于凿井汲水;溢出地表的承压水又往往喷薄而出,成为流泉,流泉汇集成为湖沼。西湖(莲花池的前身)就是这样形成的。
4 物资集散地
南部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耕产品通过永定河的古渡口、西北部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产品通过关沟(又称南口,是燕山和太行山之间的山口)、东北地区的林木产品通过古北口(燕山山脉的面向东北方向的缺口)和喜峰口(燕山山脉的面向东方的缺口,是北京东出滨海走廊的出口)在蓟城交汇(见图1),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城市的发展。
三 北京历史地理沿革
欢乐圣诞佳音(一)北京的摇篮
奇闻怪事 1 70万----50万年前 公元1929年裴文中先生在北京房山县到了头盖骨化石,这就是轰动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距现在约70万----50万年前。当时人们生活在石灰岩山洞里(现在北京市在房山县拒马河上的十渡风景区就是一个以石灰岩地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旅游风景区,被称为北京的“漓江山水”),以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
杂面条2 10万年前 新洞人时期
3 18000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 主要从事渔业与牧业。已经有了原始宗教——死尸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已经有了比较精制的骨针等工具。
4 1万年前 东胡林人 时期 已经有用牛骨穿结起来的骨镯,说明山顶洞人已经出现了装饰文化。
(二)先秦方国的政治中心
《史记 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shi)于燕,是为燕国。其实,早在殷商时代,北方就有一个方国,称作偃(去掉单人旁读,yan ),周武王封召公(shi)于燕,就古偃(去掉单人旁读,yan )国地而封,名称改为燕。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一带所发现了大规模商周遗址,遗址包括居住地、墓葬区和古城址三部分。其中两座商末周初的墓打破了残存的城墙夯土,从而证明该城的始建年代最晚也不会晚于商末周初。
红警戒2:中日战争西周初期,燕和蓟是相邻并存的奴隶制诸侯国,其都城规模小,功能简单(军事行政为主)。后来,燕国强盛起来,蓟国弱小,燕吞并了蓟,并迁都蓟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终于崛起于北方,争霸中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至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延安 旅游关于蓟名称的来源,有以下两种比较权威的说法:
沈括《梦溪笔谈》:“余使虏至古契丹界,大蓟茇如车盖,中国(指汉族界内)无此大者。其名蓟,恐其因此也,如扬州宜杨,荆州宜荆也。”----因植物而名
郦道元《水经注 (音lei,左:三点水,右:上三个田,下一个系)水篇》:“昔周武王封
帝尧之后于蓟,今城西北隅有蓟丘,因丘而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也。” 蓟丘直到1973年才被挖毁。————因土丘而得名。
(三)汉唐——北中国重镇
自秦以后蓟城成为中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向北防守,向南扩张。在宇内太平的时期,蓟城(隋称为涿郡,唐朝成为幽州治所)常常是汉族与东北少数民族互通有无的贸易中心,是当时 国内少有的商业都市之一。但战乱时期,又常常利用蓟城的战略位置作为经略东北的前方阵地。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曾领兵倒过蓟城。唐太宗东征高丽后,建悯忠寺(法源寺的前身),是北京最早的寺庙,在广安门附近。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还有位于门头沟的戒台寺,
白云观(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筑)。
(四)辽金——北中国政治中心
晚唐以后,随着大唐王朝势力的衰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小王朝,史称“五代十国”时期。默默无闻的几个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并连连扣打汉族的门户。蓟城(属幽州治所,又
称幽州城)首先被兴起于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占领。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叛唐投敌,把燕(北京周围地区)云(大同周围地区)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人,自己作了契丹人的儿皇帝。辽占据幽州城后,在这里建立陪都 ,改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大同为西京,辽阳为东京),作为进攻华北大平原的战略据点,这就是历史上与北宋长期对峙的辽国。期间北宋于公元979年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在公元1104年又与辽签定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天宁寺、牛街清真寺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1153年至1214年期间,辽之南京城(燕京城)被发源于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占领,建立了金国,并把其都城迁到燕京城,正式命名中都。这是北京最早作为都城,但这时还只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心,还不能算做全国的政治中心。金人征调了80万民夫和40万兵丁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对金中都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改建,建立了豪华的宫殿,位置大体在古蓟城的城址附近。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有芦沟桥、北海公园(金在辽的基础上建造太宁宫,且挖湖称西华潭,堆山称琼华岛)、玉泉山(金建八大水院)等。
1215年金中都被蒙古人占领,烧毁了当时的宫城——屠城,因为当时蒙古人并没有长久的打算。
(五)元明清------全国政治中心。
1 元大都 在金中都被烧毁后,蒙古人在此设置了燕京路。又过了40多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怀抱着消灭南宋、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把高原上的都城迁到了燕京。由于城内萧条“驻跸燕京近郊”的万宁宫。万宁宫是金朝皇帝的离宫,在北海的琼华岛。4年后宣布定都燕京,并恢复了中都名称,又过了4年,决定营建新都,这就是著名的元大都。
在元大都之前,中国的城市一般都是先做建筑,然后再做城圈,元大都是历史上少有的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搬迁的都城。
元大都以琼华岛(白塔山,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万岁山)和周围的湖泊(改西华潭为太液池)为中心,组成了三组宫殿。在湖泊东岸迤俪南延的是属于皇帝的一组宫殿,叫做大内;湖泊东岸迤俪北延的则是绿化带;东岸建筑向西通过桥梁连接琼华岛,东岸建筑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景山公园。湖泊西岸建筑包括南北两部分,分别是太子和太后的两组宫殿,与大内隔湖相望;在两组宫殿的中间,是穿越湖中的小岛连接西岸的木桥,西木桥即现在北海大石桥的前身。三组宫殿配上了琼华岛上的建筑物——广寒殿、渎山
大玉海、五山珍御榻,组成了一个整体。这是都城布局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又加筑了一道城墙,叫做萧墙(照壁,比喻为内部),后称皇城。环绕皇城之外的是大城。大城除了北面只有两门外,其余三面各有三门。大城之内、皇城之外又有三组建筑:东面是太庙,用来祭祀祖先;西面是社稷坛,用来祭祀和五谷;太庙和社稷坛连线的中点即大内的大殿,沿着大殿向正北,是另外一片湖泊(当时名叫积水潭),即现在的什刹海,在什刹海的对面建起中心阁,是当时的贸易中心,其位置相当于现在的钟鼓楼。
元大都大城共有十一个城门,城门除了交通功能外,还各司其职——阜城门为煤门,朝向门头沟;门为粪门,东直门为柴门,朝阳门为粮门,德胜门为进兵通道,宣武门为囚车通道,崇文门为酒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