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特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摘要:的“经济特区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论述了“经济特区思想”的探索、形成、成熟及当前的发展,以此对“经济特区思想”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经济特区思想” 形成 发展
一、“经济特区思想”的概述
发红包数字含义经济特区,一般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划定的实行特殊经济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我国,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华山位于哪个省哪个市经济特区思想来源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其基本内涵是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利用
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的科学的东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
二、“经济特区思想”的形成和成熟
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借鉴世界各种模式的特区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它经历了探索、形成和成熟的过程。
第一阶段, 从1978年春至1980年8月, 这是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酝酿、探索和决策的阶段。
1978年春夏间, 刚复出不久的为扭转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 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路子。他和党中央先后派出3个代表团和考察组, 赴日本、港澳和西欧5国访问和考察,决心打破闭关自守或半自守的状态, 实行对外开放。这年7月至9月间,国务院召开务虚会会议,强调放手利用外国的资金, 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郑重确立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广东省于同年6月下旬提出关于搞好宝安、珠海边防县建设和外贸出口的意见,并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珠海县改为珠海市。这年10月,在深圳蛇口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
1979年4月,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广东省负责人习仲勋希望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并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块地方,创办贸易合作区。明确地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 从1980年8月到1988年4月,这是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形成的阶段。
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决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这就完成了我国设置经济特区的立法程序,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1980年10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在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2月24日,和中央一些领导人座谈,发表了《关于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问题的讲话》。
1987年6月12日,在会见外宾时发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谈话,指出: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从立法程序上形成了海南单独建省,办成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决策。
第三阶段, 从1988年4月至1992年的南方谈话, 这是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成熟阶段。
中国古建筑这一时期, 的经济特区思想由形成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 结合特区的具体实践,深刻地总结了特区的实践经验,作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概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构成了这一时期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基本要素。
(一) 再造几个“香港”。在总结原有特区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大的气魄,提出并决定创建海南特区省和开发上海浦东,进行更深刻、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 下大决心“再造几个香港”。1988年6月, 提出“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 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
(二) 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特区成立之日起,特区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某些人的思想,长期争论不休。南方谈话, 围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条
主线, 抓住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明确地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
(三) 经济特区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敢“冒”,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试验,是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重要环节。他主张,第一,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有敢于冒风险, 大胆地闯, 才能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第二“, 不搞争论”。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有龙的成语
(四) 经济特区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特区的建设,一不能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特区必须自筹资金、自担风险来搞开发和建设。二是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走向外向,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市场调节或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做法,对特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立春是几时几分(五) 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八十年代初,在建立经济特区时,在与广东同志谈话中就提出: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第二次南方谈话,他再一次强调“要坚持两手抓”,并进一步指出“两只手都要硬”。
三、“经济特区思想”的新发展
特区思想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新特区”的形成与发展上。“新特区”是对“经济特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特区指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防止区域问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而设立的具有某项特殊的经济功能,国家给予其特殊政策的经济性区域。主要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近几年新设立的几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告加快开发上海浦东,并在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布了《国务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火车头;2006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沈北新区,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2007年6月7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标志着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成渝特区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上进行探索;2007年12月7 日,武汉“1+8”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以更好地
促进中部崛起。一个个新特区的获批,标志着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