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SPECIAL PLANNING
“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医保管理
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解放大道1095号
■ 郑大喜① 聂丽丽① 王莉燕① 陈妍妍①
【摘 要】目的:和传统医疗比较,了解“互联网+”医疗生态系统变化,制定适合“互联网+医疗”背景的医保管理政策。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政策分析法对“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医保管理政策进行系统回顾与分析。结果:现行医保管理尚不能满足“互联网+医疗”发展需求。结论:适时将条件成熟的新增“互联网+医疗”项目纳入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比较线下项目,体现共性成本和额外成本,制定“互联网+医疗”项目价格;开展适合“互联网+医疗”价格项目的医保支付、电子结算和费用智能监管。【关键词】互联网+医疗 医保管理 医疗保险 医保支付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21.6.02
Medical insuranc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Medical’/ ZHENG Daxi, NIE Lili, WANG Liyan, CHEN Yanyan // Chinese Hospitals. -2021,25(6):5-8
【Abstract】Objectiv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Internet +’ medical ecosystem, and formulate medical insurance management policies suitable fo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medical treatment". Methods: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olicy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The current medical insurance management could not me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Internet + medical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newly added ‘Internet + medical’ projects brought into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national medical service projects under the mature conditions; compared offline projects, reflected the common cost and
additional cost, and setted the price of ‘Internet + medical’ project; carried out medical insurance payment, electronic settlement and fees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suitable for ‘Internet + Medical’ pric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net + Medical, medical insurance management, medical insurance, medical insurance payment Author's address:Tongji Hospital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ST ,No. 1095, Jiefang Road, Qiaokou District,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30, PRC
从
资金流向和服务递送角度看,医保体系由4个主体构成:参保人
(缴费、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供方(提供服务并收费)、医保方(购买服务,和医院共同为参保人服务)、政府部门(制定收费价格,对医疗欺诈、滥用的监管)。“互联网+”医疗服务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邀请方与受邀请方医疗机构、双方的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第三方
等),其医保管理更复杂、更难。“互联网+”对医疗服务系统的多方嵌入,会涉及触网各方利益格局的改变,可借助价值共创理念,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医患信任协作机制,促使需求与供给高效匹配[1]
。互联网+”医疗服务是解决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的重要举措,但我国“互联网+”
医疗服务定价与支付仍面临成本测算、价格标准、医保支付、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核心问题,大部分省份未明确规定邀请方、受邀方医疗机构级别、利益相关方责任与义务;各省份“互联网+”医疗服务成本各有高低,同一服务项目在不同省份存在明显差异[2]。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是影响供给方积极性和需方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从项目范围、收费标准、医保支付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价格、医保支付政策,可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稳步开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服务共享[3]。“十四五”规划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作者拟结合文献研究和政策分析方法,在介绍“互联网+”医疗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医保管理政策
进行系统回顾,提出“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加强医保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
1“互联网+”对传统医疗生态系统的重构
传统线下医疗以实体医院为中央节点,与就医密切相关的医生、检验、药房等资源掌握在医院,不同环节和服务项目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通过医院,系统运转缓慢。“互联网+医疗”拆除了医院“围墙”(医院功能逐渐萎缩,仅限于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改善了医生(就诊)、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床位(住院)三类核心资源分布,以在线问诊、远程诊断、智能分诊、报告推送、线上+线下诊疗、移动支付、康复管理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向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4]。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
SPECIAL PLANNING
梦见家里进强盗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以健康导诊、在线问诊、云医院、送医送药等服务渗透到预防、诊断、、康复等医疗服务各环节,以云平台促进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全面互通协同[5]。
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的5G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可优化居家健康监测、院前急救等诊前服务,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超声、远程手术等诊中服务,院内医疗监测、移动医护、智慧送药、无接触式服务等诊后服务,赋能医疗服务链,促进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覆盖全流程、智能化服务[6]。互联网医疗将分布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生资源组织成一个整体,突破传统医疗服务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将健康管理、诊前咨询、检查检验、诊断、药品配送、康复指导等不同环节有机整合,并根据患者需求进行重新组合,实时交互、广泛互联,为达成患者、医生的双向匹配提供了重要平台,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和有效利用[7]。
2 国家层面“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医保管理政策回顾为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自2009年新医改方案实施以来,国家制定了大量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文件。作为“互联网+医疗”生态产业链闭环之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收费标准制定、医保支付等医保管理配套政策散见于相关文件。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提出:“健全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加强使用管理,促进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19〕47号)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依法合规开展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实行政府调节,由医保部门公布项目收费标准上限;患者接受‘互联网+’医疗服务,按服务受邀方执行的项目价格付费。‘互联网+’医疗服务涉及邀请方、受邀方、技术支持方等多个主体的各方自行协商确定分配关系。医疗机构
申请立项时,按规定同步提交价格建
议、成本测算结果、经济性评估报告、
与线下同类项目的比较分析等资料。试
行期满,评估服务效果和成本收入,明
确价格政策。线上线下服务价格应和必
要成本的差异相匹配,体现医疗服务
的共性成本和‘互联网+’的额外成
本。”《关于做好公立医疗机构“互联
网+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及财务管
理工作的通知》(国卫财务函〔2020〕
202号)指出:“规范‘互联网+医疗
服务’项目相关管理工作,规范收费项
目,加强项目成本测算,落实价格公示
制度,规范收费行为。明确‘互联网+
医疗服务’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确定
分配关系。”《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
办法》(国卫财务发〔2020〕31号)
规定:“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的医院应
当建立健全互联网诊疗服务与收费的相
关管理制度,严格诊疗行为和费用监
管。”可见,为促进“互联网+医疗”
莱肯超跑生态的发展,重塑医药管理和服务模
式,国家层面有关“互联网+医疗”背
景下医保管理政策的关注点集中在以下
方面:根据“互联网+医疗”特点,测
算项目成本,制定调整项目价格,配套
完善医保信息系统,规范基金预算管
理、医保协议管理、医保支付、医保电
子凭证使用、医保联网线上结算,开展
在线处方审核、医保实时智能监控,增
强医药服务可及性,保障诊疗、用药合
理性,收费价格行为合规性和结算支付
便捷性。以上“互联网+医疗”的成本
测算、定价、收费、支付、审核、结算
考研总分多少等方面的医保管理指导性意见有助于让
“互联网+医疗”步入发展快车道,但
零散而不够系统。
3 医保管理尚不能满足“互
联网+医疗”发展需求
“互联网+医疗”的广泛应用,突
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优质医疗资源辐
射范围,延展了医疗服务链(诊前、诊
中、诊后)、产业链(医院、医药企
业、保险公司)。理论上,线上就医成
本比线下要低,费用应低于线下,但无
论线上还是线下,医生的时间消耗是等
同的,从而要求制定线上项目规范和相
应价格、医保支付标准。国家初步制定
“互联网+医疗”相关医保管理政策,
但在管理细节方面仍有欠缺,如可开展
哪些项目、服务如何定价、医保如何
支付、风险如何防控等。“互联网+医
保”使患者就医流程得到优化、医保缴
费更快速便捷、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成为
现实、医保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同时
医保信息准确性与普及度、网络环境的
安全性、费用的监管等随新技术应用带
来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3.1 国家层面制定的“互联网+
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包括的
项目仍然较少
在目前,受实验室检查、手术、创
伤介入等操作限制,“互联网+医疗”
不能覆盖所有患者。在线诊疗服务内容
和患者选择方面,更注重医疗质量保
证,在一定时间内有直面诊疗史的常见
病、慢性病随访复诊、远程会诊方式建
立医患信赖关系,而对需要直接检查、
触诊,或症状严重、已有认知障碍、神
志不清等患者,不适合在线诊疗[8]。影
像诊断、病理学、药学服务、精神心
理咨询、慢病管理、复诊等不同应用
场景下,有不同的线上医疗项目标准和
软硬件要求,如何体现在项目要素和测
算成本。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5月公布
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仅
包括互联网诊察(普通医师互联网诊察
费、副主任医师互联网诊察费、主任医师
互联网诊察费),远程监测(远程心电
监测、远程起搏器监测、远程除颤器监
测),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病理
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
做整形手术大概多少钱
4个部分10项。为满足临床需要,可结合
地方线上医疗项目,补充国家版项目。
3.2 国家层面缺乏“互联网+医
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规范
医院在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时,
在前期需要信息化软、硬件设施方面大
量投入,但因预约诊疗、检查而节约患
者就医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住宿成本
等间接成本。医疗服务价格的高低不仅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互联网+医
疗”服务形式的接受度、需求量,还会
影响医院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意
愿。远程医疗提供远距离医疗服务,旨
特别策划SPECIAL PLANNING
在解决偏远、欠发达地区的众看病就医难问题,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就医效率。与传统医疗服务形式相比,远程医疗提高了就医效率,降低了患者负担,节约了医生的时间及医院的物耗[9]。远程医疗面临价格测算政策缺失问题,国内已制定远程医疗项目价格的省份间,收费标准彼此差距较大,且价格较低,不足以负担各项成本,影响参与各方积极性。受政府调控,远程医疗价格只能反映部分医疗成本。服务收费中,电信运营商收取大部分费用,医院只收少部分会诊咨询费,专家技术劳务价值不能体现[10]。医院在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时,若成本无法得到相应补偿,将制约部分项目开展。
3.3 如何做好“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结算、监管
“互联网+”影响着医院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和医保基金使用安全;同时,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容易使参保人之间互相攀比,选择最好的医院、医生,以及最好的医保政策,加剧医疗资源紧缺、地区间医保迁移的情况;就医便捷会扩张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浪费可能增加等。互联网医疗
服务供方可能出于利益而发生分解服务、重复收费等行为;互联网医疗服务需求方因有医保报销费用、就诊自付较少,容易发生过度消费,增加医疗支出,给医保基金带来风险[11]。如何以电子凭证实现线上身份认证、打通处方流转,扫除在线医保支付的技术障碍,实现线上诊断、在线支付,如推广使用医保电子凭证,促成“一人一码、扫码支付”,打通医保支付闭环。如果“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面临如何监管并保证基金使用效率,如何规范医院使用医保基金行为,防止不合理收费(分解收费、重复计费、超出标准收费等),串换项目收费,不规范诊疗,虚构服务,开展和资质不符的诊疗服务并纳入医保结算等问题。
4 完善“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医保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互联网+医疗”具有方便快捷、服务广泛,跨时空均衡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等优
势,医保管理措施跟进能引导其有序开
展。在线问诊如何同医保进行对接联
动,是决定在线医疗能走多远、多深的
关键要素。完善“互联网+医疗”背景
下医保管理机制,需要从项目准入、定
价和付费入手,促进医疗服务各环节整
合,包括诊前预约分诊、诊中在线诊疗
(远程诊断、在线会诊)、药品服务、
住院服务(线上协调入院、线下手术、
线上转院、出院后随访)、出院服务
(线上康复指导、复诊复查),实现线
上线下融合、全周期诊疗。
4.1 适时将条件成熟的新增“互
联网+医疗”项目纳入全国医疗
服务项目技术规范
医院已有线下项目通过线上开
展、延伸并申请立项收费的,由医保局
受理、审核确定。为满足“互联网+医
疗”快速发展需求,让众及时接受有
临床价值或成本效率优势的新医疗技术
服务,建议在现行互联网诊察、远程
监测、远程会诊、远程诊断4部分10项
“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基
础上,全面梳理各省“互联网+医疗”
医疗服务项目,借鉴典型地区的试点经
验,总结规律,遵循鼓励创新、使用适
宜技术相结合原则,适时将条件成熟
的新增“互联网+医疗”项目纳入全国
“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
范。如可增加远程胎心监测、远程睡眠
呼吸监测过筛试验、远程超声诊断、远
程检验诊断、互联网心理咨询、互联网
慢性病随访管理服务、在线电子处方审
核与合理用药指导等价格项目。做实网
上门诊,扩大互联网就医范围,除急
诊、脑外伤、急性心肌梗死、中风等
急危重症病人外,其他病人均可在线
上预约。明确新增“互联网+医疗”价
格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
内涵一次性耗材、除外内容、计价单
位、说明等项目要素,供临床科室具
体执行,医保定价、付费和费用监
管、医院收费时参考[12]。
4.2 比较线下项目,体现共性成
本和额外成本,制定“互联网+
医疗”项目价格
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正处于高速
发展阶段,采用恰当的价格管理手段,
可以更好地利用价格杠杆,优化区域医
疗资源配置,有效延伸、放大医疗机构
服务能力[13]。区别于传统线下医疗服务
项目,“互联网+医疗”项目成本包括
低值易耗品(数据硬盘等)、操作人员
劳务费、房屋折旧费、设备(医疗专用
设备、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办公设
备等)折旧费、无形资产(监测远程传
输系统、基础服务支持平台、业务应用
平台、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等)摊销费、
技术培训费、维护维修费、间接费用
等。从服务方式(视频/图文等)、服
务时长/次数、医师级别(所在医院级
别、职称级别)等方面,规范“互联
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14]。建议
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
测算办法,指导医院做好“互联网+医
疗”成本测算。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
规定:“单位应准确核算公共服务成
本,以便为政府定价机构、有关单位制
定相关价格或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和参
考。在对相关成本进行完整核算的基础
上,按规定对成本范围予以调整,如有
财政资金补偿的费用等。”医院在测算
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时,各项费用之和
(成本合计)减去财政补助(财政补助
中对项目及医务人员费用的补助),参
考外省市价格,提出建议价格。以成本
核算数据作为支撑,比较线下同类项
目,匹配必要成本的差异,体现共性成
本和“互联网+”额外成本(增加专用
软硬件成本和相应服务所需时间),制
定“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互
联网诊察按医院级别、医生职称高低定
价[15]。在定价成本上,因“互联网+”
医疗服务节约了患者时间成本、交通成
本、住宿成本等间接就医成本、医生的
时间成本和医院物耗成本,但增加了医
院软硬件设施成本,建议在定价时应充
分考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所产生的
费用。结合远程医疗建设一次性投资
较大、运行费用较高、社会效益好,
而短期经济效益差的特点,明确远程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收费标准。测算
邀请方、受邀方、技术维护(前期建
设投入软件平台、硬件设备、网络宽
带等技术成本占比较高)、商务运营
成本,综合考虑属地经济社会发展水
特别策划SPECIAL PLANNING
平、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参保人负担水平,提出体现专家劳务价值的远程医疗项目建议价格[16]。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涉及医、患、企多方利益主体,应充分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既要合理补偿医疗机构、企业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成本,也要考虑兼顾价格对患者参与和接受“联网+”医疗服务的影响程度。建议医保部门按合理确定线上线下医疗服务人力、技术等方面成本的比价关系,进行综合定价[17]。科学核算互联网医疗服务成本,反映资源消耗,让价格与实际成本匹配,尊重医务人员技术劳动。对同一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技术职称医务人员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实行差异性定价原则。互联网心理咨询作为特需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医院自主定价。患者接受“互联网+”医疗服务,按服务受邀方执行的服务项目价格付费,邀请方、受邀方、技术支持方自行协议确定医疗收入分配比例,不得分解收费或加收费用。
4.3 开展适合“互联网+医疗”价格项目的医保支付、电子结算和费用智能监管
在价格项目纳入技术规范确认后,医保定价和付费是完整医疗生态闭环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明确医保智慧结算、智能追溯监管、医保支付范围和方式、定点医院协议管理,可实现互联网和医疗、医保管理的联动融合,以“掌上医保、网上医保”满足众对便捷看病就医需求[18]。大力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应用,以医保电子凭证实现移动支付。基于价值医疗、价值医保理念,由被动支付、补偿,变成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战略性购买。医院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医保支付范围内线下医疗内容相同,且执行相应收费价格的,经备案后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属于全新内容的“互联网+”并执行政府指导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可综合考虑临床价值和经济价值(医保目录准入和支付标准),价格水平、医保支付能力等因素,确定是否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标准。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医疗服务降本增效、分级
诊疗落地,但要防控医保基金不规范
使用风险。建议结合医院互联网医疗
服务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保
存电子病历、在线处方、购药记录,
数据对接监管平台,借助医保智能监
控系统,远程收集信息,筛选不合理
诊疗、不合理收费行为,合理设置医
保费用控制总额,促进互联网医疗服
务健康发展,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
和医保基金滥用风险[19]。医院要升级
医保信息系统,实现医保在线直接结
算,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质
量安全及医保基金使用的实时监控,
强化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以信息化手段审核互联网上每笔医保
资金流的财务安性。
总之,发展“互联网+医疗”,释
放线下资源,做好网上门诊,延伸医
疗服务空间、内容,构建覆盖诊前、
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
务新模式,增加优质资源供给,网上
如何装修房子预约挂号、帮助导诊、线上诊疗,形
成互联网上挂号、缴费、检查化验、
取药等医疗流程和医保定价、支付等
闭环管理,是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
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降低
患者就医成本的重要举措。互联网+
医疗”项目的开展,迫切需要医保定
价、支付、结算、控费和监管政策的
配套,将医保接入线上,可为“互联
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并加强医保控费,监测支出,在线便
捷支付。对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
疗机构进行成本测算、调查监督,确
保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的公平合理,
在维护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利益的
同时,保护服务接受者的利益。“互
联网+医疗”的医保管理不仅包括供给
端,即互联网与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融
合,发展医疗健康新经济产业;还要
兼顾需求方和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支付
方负担,涉及互联网和费用支付方的
融合,包括与医保定价支付、个人自
付费用、大数据分析、费用监测、智
能监管等方面的融合,防范可能发生
的医保资源滥用、医疗行为和价格行4s店提车注意事项
为监管、收付费规范等风险。借助嵌
入的费用审核监控指标,实时监管定点
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
服务过程中发生异常的医疗费用信息
(住院病史、账单和收费标准)。
[收稿日期 2020-11-22](责任编辑 王远美)
通信作者
王莉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
属同济医院物价科科长
E-mail:****************
参考文献
[1]彭迎春.基于价值共创理念的“互联
网+”下医患关系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
志,2019,35(8):632-635.
[2] 梁红梅,徐嘉婕,彭颖,等.我国“互联网+”
医疗服务定价与支付核心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经
济,2020,39(12):52-56.
[3] 许航,王玙珩,马晓静.我国“互联网+”医
疗服务价格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
济,2020,39(12):48-51.
[4] 聂丽丽,陈妍妍,李刚,等.基于应急机制
的大型公立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在线问诊应用模式研究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
院,2020,24(7):9-11.
[5] 陈根.互联网+医疗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15:9.
[6] 张泽洪,熊晶晶.5G赋能全流程医疗服务
链及其关键支持要素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
志,2020,36(10):841-845.
[7] 郭珉江,胡红濮.基于资源整合视角的互联网
医疗模式分析及分级诊疗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卫
生经济,2016,35(12):35-37.
[8] 高解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呼吁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33(3):161-162.
[9] 罗翔予,卢清君,张鹏俊,等.公立医院远
程医疗价格测算方式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
志,2018,34(11):940-943.
[10] 范晓妹,平智广,翟运开,等.我国远程医疗服
务的价格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10):11-14.
[11] 崔文彬,顾松涛,寸待丽,等.“互联网+”医
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后的风险及管控建议[J].中国
医院,2020,24(3):10-12.
[12] 袁加,陈刚,冯骊琛.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8):51-53.
[13] 刘剑.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难点
与对策建议[J].价格月刊,2020(3):28-32
[14]丁宁,胡豫,张明,等.我国互联网医
院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医院管
理,2020,36(1):1-4.
[15] 张焜琨,崔文彬,高春辉,等.公立医院开
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定价研究[J].中国医
院,2020,24(3):7-9.
[16]郑晶,方鹏骞,将帅,等.远程医疗服务
体系运行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
志,2020,36(6):511-514.
[17] 符雨嫣,宣建伟,韩屹,等.美国“互联网+医
疗”服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20,
39(4):94-96.
[18] 郭珉江,李亚子,张芳源,等.平台经济学视
角下“互联网+”医保支付参与机制的探讨[J].中
国卫生经济,2020,39(1):30-33.
[19] 雷咸胜.我国医保基金监管现存问题与对策
[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8):31-3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