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崇、峻、嘉、峪、瞭、屯、垒、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蜿蜒、崇山峻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长城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词句和资料展示体会长城特点和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教学难点】
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方法】
引导法、品读词句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电脑接电视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说一说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说的真棒!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长城谣》,在音乐中感受长城的雄伟。(课件播放歌曲)
补充长城资料。(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是啊,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长城都一如既往的屹立在绵延山中,今天,咱们就一起去学习《长城》一课,深入的了解长城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使是什么级别
(板书课题:17.长城)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一些描写长城的词语。思考: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
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总结整理:这篇课文从远看、近观和联想三个方面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并由长城展开联想,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聪明才智,最后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3.出示带音生字:崇、峻、嘉、峪、瞭、屯、垒、魄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4.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崇山峻岭嘉峪关瞭望屯兵堡垒气魄
(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5.理解重点词语:气魄雄伟:气势雄壮而伟大。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高大坚固:很高很大,牢固结实。
6.学习多音字:堡:bǎo(堡垒)pù(十里堡);垛:duǒ(城垛)duò(麦垛)。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城的。
三、精读领悟
(一)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写远看长城,突出长城的“长”。
第二部分(第2段):写近看长城,具体地介绍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部分(第3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四部分(第4段):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段。师生评价。
2.“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蜿蜒盘旋”如何理解?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比喻的修辞。“蜿蜒盘旋”是指长城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把长城比作长龙,突出了长城长的特点,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文胸哪个牌子好3.长城到底有多长呢?文中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一万三千多公里,资料补充:地图展现更形象,途径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作者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3.生有感情地读本段,师指导:“长龙”两个字要重读,声调上扬,“蜿蜒盘旋”读得稍慢些。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2段。师生评价。
2.近看长城,长城的构造有哪两个特点?(一是“高大”,二是“坚固”。)
3.如何读好这句话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师指导朗读这句话,“高大”和“坚固”之间要稍停顿,并且重读;“巨大”一词在朗读时声调向上,要稍慢。
4.“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句话作者把城墙顶比作马路,有什么好处?(作者用大家熟悉的马路作比,形象直观地说明了长城宽阔平整。)
5.本段还介绍了城墙上哪些特别的构造呢?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垛子上的瞭望口和射口,用来瞭望和射击用;方形城台,是屯兵的堡垒。)词语理解:垛子:墙上向外或向上突出的部分。瞭望口:齿形墙凹下去的地方。射口:堡垒或防御工事中用于向外射击的孔。屯兵:指驻扎军队。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3段。师生评价。
2.“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用词准确,过渡自然。“站、踏、扶”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作者想起劳动人民的什么?(修筑长城时的艰辛)
3.劳动人民的艰辛体现在哪里?(文中表数量的词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一步一步”这些词语说明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不容易。)
4.除此之外,本段哪些词句还能看出劳动人民的艰辛?(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说明修筑万里长城,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无法估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长,工程的浩大;“才”表示长城的修筑确实不容易。)
5.拓展:想象在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可能还遇到哪些艰辛?(生自由说,师补充《孟姜女哭长城》视频。)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师指导“伟大”“奇迹”要重读。
2.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指出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从规模上看非常宏大。万里之长,高大坚固,设计巧妙。从工程上看非常艰巨。全靠人力把巨大、沉重的条石等运到陡峭的山岭上,在两千多年前能完成如此工程,在世界历史上实属少见。)
是啊,正是长城的这一伟大奇迹,她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我国有很多的景观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资料袋”,看看都是哪些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呢?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描写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就让我们再来欣赏这雄伟壮观的工程吧。(播放视频)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2)学习了课文有条理的记叙的方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
五、课堂练习
1.选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
(1)我们(不但)参观了纪念堂,(而且)还爬上了雄伟的长城。
(2)(因为)长城是“世界遗产”,(所以)我们都要保护它。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整齐)的方砖(巨大)的条石
(陡峭)的山岭(雄伟)的长城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2.再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图片或历史资料。
【板书设计】
小女花不弃莫若非长城
远景
近景
联想和地位谭松韵新剧
【教学反思】
《长城》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
这篇课文作者观察有序,记叙条理清楚。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的结构弄清楚,然后再逐步分析课文。在每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都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同时注意指导课文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长城的雄伟气魄。除此之外,我还搜集了相关的歌曲和视频让学生体会。体会的越深刻,越能对作者所表达的赞美之情理解的更深刻。
>路由器不能上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